第12章 长而不宰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

抟气②致柔,能婴儿乎③?

涤④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⑤开阖⑥,能为雌⑦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⑧乎?

生之畜⑨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能不分离吗?

聚结精气以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

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接触变化,能宁静吗?

高明通达,能不用智慧吗?

万事万物生长繁殖,生长而不占为己有,

养育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

就称做自然无为最高深的德行。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形神合二为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这里意为魂魄合二为一,或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一”,指道,②抟气:即集气。抟,结聚之意。③能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④涤:扫除、清除。⑤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⑥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⑦雌:泛指阴柔之性,这里是宁静的意思。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⑨畜:即养育、繁殖。⑩玄德:即玄秘而深邃的德行。

解析

这一章的行文很有特色,我们看到开头六句都是疑问句,即“能无离乎?”“能婴儿乎?”“能无疵乎?”“能无为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老子用这六个疑问句来谈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问题,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所谓的“营魄”,就是灵魂。“营”为先天之气,即元气,为灵之本,灵生于先天,为阴神或元神;“魄”为后天之气,为魂之本,魂长于后天,为阳神或识神。我们人类被称为动物之灵长,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精神和意志,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判断标准往往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标准,虽然这种意识发挥了它的能动作用,但实际上还不是准确的。因为我们在发挥主观意识时,往往会忽略客观实际。而且,人的主观意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难免会犯错,造成巨大的损失。对此,我们也会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然而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就在于,我们很难达到“营魄抱一”的境界。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肉体,却无法操控自己的灵魂。我们如果把肉体比喻成一种美食,那么灵魂就是这种美食所散发的香气。美食,我们可以尽情地享用,而且美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也可以供我们身体所需。但是,香气,我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无法真正拥有它。

生活中,我们常会觉得自己生活好了,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但精神却空虚了。现代人更是常用“郁闷”、“纠结”、“矛盾”等情感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样形体与精神不是分离了吗?

的确,我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很难达到完全一致。就是因为人类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迷惘和失落。而其他的生物是不同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不能独立思考,也无法作出判断,对任何事物不会有任何的情绪体验。因此它们常是“营魄抱一”的,这样也就不会有“矛盾”、“痛苦”等消极情绪了。

当然,圣人的精神与形体合一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前面也谈到“营为先天之气”,“魄为后天之气”。可想而知,他也必然经过了情绪的大起大落,体会了人生的悲喜无常。他深知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他很想摆脱愁苦,于是他选择了与大道同步,并做到了如婴儿般的抟气致柔;如明镜般的心无杂念,最终达到了“营魄抱一”的境界。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做到精神与形体合一呢?

就普通人而言,不能用一种狭隘的眼光揣度我们圣贤的胸怀,以其极为有限的智力,去迷乱自己的心神、弄污别人的心灵,这样的人,害人害己,实在可悲。只有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顺从法理天道,敞开自己的心门感受万物,不要为了回报而付出,更不能拥有了而不珍惜,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达到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和谐,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作为统治者更要懂得,无为而治,才是真治。如果脱离了人民的制约和监督,则会导致独裁;人民脱离了统治者合乎道的管理和指引,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心同德,国家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国家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酿成天下大乱的苦果。

处世之道

心无杂念,日行一善

明朝有个叫袁了凡的人,他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

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孔老先生。两个人面对面,老先生仔细看了看了凡的面相,对他说:“先生应该求功名走仕途,只要心诚,先生就能考上秀才的最高级别,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

于是,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放弃了医学,开始了求学的旅程,几年后了凡果然考取秀才,而且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说中了。

从此以后,了凡就开始相信命运了。他心想: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就这样,他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到栖霞山拜访得道禅师,与禅师对坐一室,三个日夜不瞑目,排除了一切杂念。

禅师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惊奇,问他:“静坐三日,心中的杂念怎么没有了呢?”

了凡就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禅师说:“孔先生算出你只有弃医求学,才能有好的前途,这乃是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所以,只要你平日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就一定会有所回报。”

了凡听了禅师的话,深受启发,下定决心要做三千件善事。

就这样,了凡的命运开始转变了,在1570年科举考试中,他考了第一名;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县令。七年后,又被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后来,袁了凡对他一生修身养性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做了记录和总结,并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意在告诫后人:要想不被命运束缚住,就要无知无欲、心无杂念,竭力行善,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营魄抱一”的境界。

为人之道

静心思考,领悟真谛

邹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焕发而容貌俊美。

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看着镜子,问他的夫人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夫人回答道:“当然是你更俊美啊,徐公怎么能赶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夫人说自己比徐公还俊美,自己却不太相信,于是又去问自己的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与他闲谈时,又问道:“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客人回答说:“徐公当然比不上您啊。”

次日,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细细打量他,认为不及徐公英俊,再对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更觉得远不如徐公俊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细细思量,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夸赞我俊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在上朝时对威王说:“臣确实晓得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爱臣,臣的妾害怕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所以他们就异口同声地夸赞臣比徐公俊美。现在的齐地纵横千里,共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宫中的妃嫔都会偏私于大王;朝廷的群臣同样会畏惧大王;齐国境内的人都有求于大王。由此可见,君王实在被人蒙蔽得很厉害啊!”

齐威王称赞道:“贤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立即颁布诏令:“从今以后,凡是大臣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可接受上赏;能上书激励直谏寡人过错的,可接受中赏;能够在街头巷尾批评寡人过错的,只要寡人能听之,即可接受下赏。”

诏令刚刚颁布时,大臣们就争先前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几个月后,还经常有谏言上奏。一年之后,想要进言的人,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所有的意见都已献给朝廷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派使臣到齐国前来朝见。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内战胜敌国”。

邹忌在面对妻妾和客人处于不同动机而一致夸赞自己的时候,能够冷静思考缘由,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拿这件事情作比喻,以劝谏齐威王不要被赞美之言所蒙蔽,进而提出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强兵的建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最终收到了理想的政治效果。

从政之道

诸葛亮献策助刘备取胜

东汉末年,刘备驻扎在襄阳时,曾三次亲往隆中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一统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对刘备说:“自从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豪杰之士跃跃欲试,想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跨州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望低微且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是依靠良好时机,而且也依靠人的计谋。

“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并且挟制汉献帝,借着皇帝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直接较量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其统治已经历了三代人的经营,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替他出力效命,所以,可以把他作为外援,必要时相互救护,而不能打他的主意。

“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作屏障,南方直到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面与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可以通向巴郡和蜀郡,这里可以作为用兵的战略要地。但现在占据荆州的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赏赐给将军您的,将军可有意于此吗?

“还有,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而辽阔,物资丰富,应有尽有,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依靠这块地方成就了帝业。可现在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在北边和他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惜体恤民力,有识之士都渴望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将军您既是汉皇室的后代,且又信义闻名于天下,应该广泛收揽天下英雄豪杰,如饥似渴地访求贤人。倘若一旦占领荆州和益州,就要在险要的地方布军设防,西方和各个少数民族和睦为邻,南面安抚夷越诸侯,对外和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革政务。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部队通过南阳指向洛阳,而将军您要亲自率领益州的大军向秦川进军,所过地区的百姓谁敢不预备丰盛的酒食来迎接将军您呢?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全国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江山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就照你说的办!”

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像诸葛亮预料的一样。

诸葛亮依据对曹操、刘备、孙权、刘表等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制订了“联孙抗曹”的战略计划和军事部署。后来,刘备虽然因条件所限而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计划,但他正是根据诸葛亮“联孙抗曹”的战略谋划,建立了蜀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