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行草原的柔然:从黄河到莱茵河
- 三洋
- 2304字
- 2021-11-06 15:30:33
进击河西走廊
南北朝的政局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拓跋焘回国之后,听说盟友北凉已经背叛了自己,倒向柔然,十分恼怒。过去,北凉王沮渠蒙逊曾与柔然交恶,导致大檀可汗攻杀其太子沮渠正德,沮渠蒙逊只好改立第三子沮渠茂虔(《魏书》作“沮渠牧犍”)为继承人。所以,沮渠茂虔与柔然既有杀兄之仇,又要感谢柔然帮自己取得了王储的地位。沮渠蒙逊死后,沮渠茂虔继位,起初与北魏和亲,把妹妹嫁给拓跋焘,拓跋焘也把妹妹嫁给沮渠茂虔。两方关系本应融洽,但沮渠茂虔却一直害怕被对方兼并,忐忑不安。拓跋焘北伐失利后,吴提可汗便派使者到周边各国宣扬说:“去年,北魏天子亲自来攻打我,军中大疫,惨败而还,我俘虏了他的长弟乐平王拓跋丕[1]。北魏已经削弱,目前天下要数我柔然最强。如果以后再有北魏使者出使你们的国家,不必再以礼相待了!”沮渠茂虔闻讯大喜,觉得纵横捭阖的机会来了,便转而投靠吴提。众多西域小国也跟着北凉一起向柔然表示臣服,只有唐契、李宝因为与北凉是死敌,反而背离旧主柔然,转而向北魏示好。
439年,恼怒的拓跋焘亲征北凉,命令女婿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舅舅长乐王嵇敬与弟弟建宁王拓跋崇出镇阴山,以防柔然军南下。临行时,拓跋焘特意叮嘱穆寿说:“吴提已经与沮渠牧犍(茂虔)结盟,听说朕亲征凉州,一定会来犯塞。你们不可纵容他深入,最好在漠南埋下伏兵,先诱敌深入,然后在长城以北消灭他们。”但穆寿的谋士公孙质十分迷信,算卦后认为柔然人不会来,穆寿因此没有按照拓跋焘的命令设防。
不出拓跋焘所料,沮渠茂虔听说北魏军来犯,立即向柔然人求救。吴提可汗决定围魏救凉,迅速南下。他见阴山脚下有北魏驻军把守,便分兵两路,派兄长乞列归率一支部队去牵制嵇敬与拓跋崇,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绕出东道,攻破疏于防范的长城,随即又扑入大同盆地,占领了平城以西70公里的善无郡(今山西右玉)。消息传来,平城居民极为惊恐。穆寿打算自己守城,请太后和太子到恒山以南避难。保太后不同意,命长孙嵩的堂侄长孙道生等将领出击。两军正要交战,却从西北战场上传来了对柔然不利的消息。
原来,吴提的低能哥哥乞列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没能牵制住北魏阴山驻军,反而被嵇敬与拓跋崇围歼,乞列归等五百名将领都被俘虏,一万多名士兵阵亡。吴提闻讯,心中暗自叫苦,担心嵇敬与拓跋崇还会移师东进,截断自己的退路,于是放弃了围攻平城的计划,连夜翻越长城遁走。
与柔然南下同时,拓跋焘率领的北魏军也开进了北凉境内。沮渠茂虔几次出战,都被击败,只得退回首都姑臧死守,并用柔然军已经推进到善无的消息给部下打气,希望拓跋焘能够撤兵回去救平城。但当乞列归战败被俘,柔然军退却的消息传来时,北凉部队便丧失了斗志,纷纷投奔北魏,沮渠茂虔被迫出降,北凉就此灭亡。
其实并不是所有北凉军民都跟着他们的君主投降了敌人:沮渠茂虔的几个子弟就不肯屈服,沮渠安周南奔吐谷浑,沮渠无讳等人西奔敦煌,继续在河西走廊抵抗魏军。随他们西迁的,还有沮渠茂虔的部下阿史那、阿史德兄弟及其五百户属民。这批北凉难民当时叫作“屠各”,也就是后来柔然人的头号苦主——突厥(Turk)。
和“鞑靼”一样,“突厥”并不是什么新名词,而只是一种新译法而已。司马迁曾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及这个名词,将它译作“屠耆”。东汉、魏晋时将它译作“屠各”,隋唐时译作“突厥”,近现代译作“土耳其”。在汉朝,匈奴有“左、右屠耆王”,意译为“左、右贤王”。所以,“Turk”一词的本义是“贤能”,后来才产生了“强壮”“头盔”两种说法。
拓跋焘凯旋后双喜临门,因为他就要当爷爷了:他的柔然儿媳郁久闾氏在440年生下了皇太孙拓跋濬。拓跋焘爱屋及乌,更加优待归附北魏的柔然人,封被俘的吴提之兄乞列归为朔方王,与中山王郁久闾辰共同主管北魏的北疆,以备吴提的南下。这种“以夷制夷”之策看上去很冒险,但实践的效果却还不错,北方战场形势向着对北魏有利的方向发展。
442年,沮渠无讳在北魏军的逼迫下,放弃敦煌西迁,攻打鄯善国(今新疆若羌)。鄯善王比龙在北魏使者的协助下奋力抵抗,沮渠无讳一时无法攻克,就想换个地方试试运气。偏偏正在此时,从北方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传来了一封向他求救的信。
原来,柔然汗国为了控制吐鲁番盆地,立当地人阚爽担任高昌太守。435—440年拓跋焘为打通丝绸之路的北道,派人出使高昌,结果被阚爽引渡给了吴提可汗。拓跋焘闻讯,便在西征沮渠无讳同时,命新近投靠自己的唐契带领伊吾戍军攻打高昌。阚爽招架不住,就同时向吴提可汗和沮渠无讳求救。这正中沮渠无讳的下怀,他得报后立即赶赴高昌,但还是晚到了一步:当他抵达高昌时,柔然援军已经击杀唐契,给阚爽解了围。李宝听说唐契战死,慌忙放弃伊吾,逃到敦煌投奔北魏。
唐契阵亡、李宝东迁后,他们留在伊吾的部下全被沮渠无讳收编。阚爽觉得沮渠无讳为人反复无常,拒绝放他进城,不料遭到对方的夜袭,只得弃城北奔柔然。在这场争夺吐鲁番盆地的斗争中,北魏与柔然两败俱伤,李渊家族也损失惨重。只有原本穷途末路的沮渠家族红运当头,大发横财,将突厥人和李渊家族的部分成员都收入帐下,但也因此得罪了各个周边势力,前途注定一片黑暗。
拓跋焘深知,消灭沮渠家族并不困难,但要想真正打通丝绸之路,就必须征服柔然。恰在此时,北魏民间流传起了“灭魏者吴”的预言,拓跋焘对此极为敏感,认为“吴”指的就是吴提可汗,于是决心彻底吞并柔然汗国。当年九月发生异常天象,占星师分析后认为:“王者之兵将要扫除髦头之域,显贵大臣也会被集体处死。”当时已是深秋,北方气候严寒,北魏大臣都不愿北伐,只有崔浩又力主出征,说柔然人一定会避寒南徙,可以在漠南围歼。
[1]拓跋丕被俘肯定是吴提造的谣,因为前者一直在北魏朝廷中任职到4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