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趙琦美)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明趙琦美鈔校,收錄元明雜劇三百餘種。此書清初爲藏書家錢曾(一六二九—一七〇一)所得,晚年編入《也是園書目》,故後人又稱《也是園古今雜劇》。現存六四冊,總計二百四十二種,題《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古本戲曲叢刊四集》據以影印。

趙琦美(一五六三—一六二四),原名開美,字如白,一字仲朗,改名琦美,字玄度,號清常,別署清常道人、常道人,藏書室名脈望館,常熟(今屬江蘇)人。生平詳見本書卷二《望江亭中秋切膾旦跋》條箋證。參見鄭振鐸《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雜出版社,一九五三)、蔣星煜《常熟趙氏〈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流傳與校注》(《文學遺產》一九八〇年第二期)等。

元明雜劇書後

張遠[1]

右元人雜劇百三十六種,明人百四十七種,又教坊雜編二十種。舊鈔者十之八,舊刻者十之二,皆清常道人手校[2],悉依善本改正。中有一二未校者,乃陸君敕先取秦酉岩本校勘[3],朱墨爛然。先輩藏書,雖詞曲之末,亦必校讎精密,毋敢草草,爲可法也。

清常歸之東澗先生[4],先生歸之遵王[5]。遵王與予交好。述古堂藏書三萬餘卷,無一時俗本,裝潢精好,吳中無出其右。往往談及藏書,必歉然以爲未足。惟語及元明雜劇,則自謂已備,無復挂漏。遵王歿,歸之予。予鹵莽懶漫,讀書惟觀大略,閱諸老校讎,汗淫淫下也。

毛君斧季云[6]:“敕先家亦有鈔本,欲假此本校定,不可得。以貲遺典簽者,乘間取一卷對勘,到期還之,復伺間得他本。如此者經年,數歲始舉。”後亦歸遵王。今爲吳趨何氏所得[7]。藏書之不易如此,而陸君之風流,亦見一斑矣。斧季,敕先壻也,言殊不謬云。

(清康熙間刻本《無悶堂文集》卷七[8]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跋[9]

黃丕烈

余不善詞曲,而所蓄詞極富。向年曾見蔡松年詞,金刊本,因其未全,失之交臂,後爲抱沖得。蓋其時猶於古書未能篤好,不免有完缺之見存也。嗣後收得刊本極多,宋刊單行詞本,一冊都無;元刻如蘇、辛,極古矣。外此若毛鈔、舊鈔、名校都備。往因欲得宋本《太平御覽》,而無其資,始有去詞之意。其目稍稍散出,有杭人某幾幾乎欲全得去。幸勉力購得《御覽》,以他書易之,而酬其半直,詞本可保守勿失。至曲本略有一二種,未可云富。今年始從試飲堂購得元刊、明刻、舊鈔、名校等種,列目如前。卽欲買詞之杭,人亦曾議並售去,今詞議未成,而曲更勿論。

因思毛氏云:“李中麓家,詞山曲海,無所不備。”而余所藏,培塿溝渠也。然世之好書者絕少,好書而及詞曲者尤少。或好之而無其力;或有其力而未能好之;卽有力矣,好矣,而惜錢之癖與惜書之癖交戰而不能決,此好終不能專。余眞好之者也,非有力而好之者也,故幾幾乎得而復失,皆絀於力,以致未能伸所好也。茲幸矣,幸世之有力而不能好者,得遂余之無力而卒能好者也。擬裒所藏詞曲等種,彙而儲諸一室,以爲學山海之居,庶幾可爲講詞曲者卷勺之助乎?

甲子冬十一月二十有八日[10],讀未見書齋主人黃丕烈識於百宋一廛之北窗。

(《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影印《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卷首黃丕烈開列劇目之末)


[1] 張遠(一六四八—一七一八或一七二三):字超然,別署無悶道人,侯官(今屬福建福州)人。移居常熟(今屬江蘇),招贅於何氏。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一六九九)舉人。五十五年,任雲南祿豐知縣。卒於任所。著有《無悶堂集》。傳見《清史列傳》卷七〇、《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二五、《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一八、《清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三、《清畫家詩史》卷壬下、《清代畫史增編》卷一四、《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一、《國朝書人輯略》卷一等。

[2] 清常道人:卽趙琦美(一五六三—一六二四)。

[3] 陸敕先:卽陸貽典(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敕先。秦酉岩:卽秦四麟,字季公,號酉岩。

[4] 東澗先生:卽錢謙益(一五八二—一六六四),號東澗。

[5] 遵王:卽錢曾(一六二九—一七〇一),字遵王。

[6] 毛斧季:卽毛扆(一六四〇—一七一三),字斧季,一作黼季,號省庵,別署西河汲古後人、叔鄭後裔,常熟(今屬江蘇)人。毛晉(一五九九—一六五九)季子,陸貽典壻。承家學,耽校讎,精小學。著有《汲古閣珍藏祕本書目》。傳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民國《常昭合志稿》毛晉傳附等。

[7] 何氏:卽何煌(一六六八—一七四五)。

[8] 此本未見,據蔣星煜《常熟趙氏〈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流傳與校注》移錄。

[9] 底本無題名。《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卷末有此文,據黃丕烈原稿本校錄。

[10] 甲子:嘉慶九年(一八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