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上补习班的孩子:是怎么考上名校的
- (日)富永雄辅
- 1559字
- 2024-11-28 18:24:09
习惯2:将擅长的优势发挥到底
勉强克服不擅长的事情并不快乐
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还是克服自己的劣势?
在教育课题中这是经常被讨论的课题。在辅导过这么多的孩子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成绩才会更好。
难道不是这样吗?擅长的事和不擅长的事,要说哪个更令人开心的话,答案不言而喻。
成年人也是一样。
有的母亲擅长做菜但不擅长打扫卫生,那么对她来说,比起努力打扫卫生,钻研做菜不是更开心吗?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没有让孩子变得非常热爱学习,只要能让他稍微享受一点学习的快乐,就能提高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让孩子去克服不擅长的科目,不如进一步提高他原本擅长的科目。
有信心后成绩很快就会提升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孩子比较擅长数学,每次能考80分左右,理科和社会科目大概能得60分,但是语文很差,尽力也只能拿到50分。
面对这种情况,多数父母通常会激励他:“你先想想怎么把语文分数提高一点吧!”
但对于孩子来说,因为本身就不擅长语文,学习过程如同修行一般痛苦,而且分数也难提高,学习起来毫无乐趣可言。渐渐地对学习本身感到厌烦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的确,重新审视自己最不擅长的科目,很快就能找到失分的原因。只是对于自己擅长的科目,在原本就有信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数不是什么难事。而且随着分数的提高,孩子会越来越有信心。
这是提高分数的诀窍。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等孩子稍微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后,下一步就是挑战提高有点擅长的理科和社会科目的分数了。
这时因为具备有点擅长这一优势,很快就能提高10分。只要孩子拥有了“自己能行”的信心,加上一点提高分数的技巧,慢慢去挑战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就可以了。
语文从50分提高到60分可能需要下点功夫,但因为成功的瞬间就会让孩子获得自信,所以提高下一个10分变得更简单。
打个比方,擅长的科目好比一道缓坡,有点擅长的科目犹如坡度稍陡的缓坡,不擅长的科目就是陡峭的斜坡。如果上来就爬陡峭的斜坡,还没开始说不定就灰心放弃了。但如果从缓坡开始往上爬的话,即使中途坡度变陡,也想要继续尝试攀爬。
掌握孩子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
曾经有个刚升小学六年级准备中学入学考试的孩子,刚开始他的数学的偏差值1是60,语文的偏差值是30。
在做入学面谈时,他的母亲说:“一开始的目标我希望把他数学的偏差值提高到70。”当我听完这句话,就能确定这个孩子一定可以提高成绩,于是在征求他母亲同意后,在第一个月里,我们重点关注他的数学。
结果,一个月后他数学达到70的目标,在他本人建立起自信后,紧接着我们采取了针对其他科目每次一科的提高策略。
开始攻克语文是在考试前4个月的时候,那时他已经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我印象中他没花多少功夫就把语文的偏差值提高到了60。
最后,他成功考上了第一志愿中学。
然而,不能正确地把握孩子擅长和不擅长的事的父母并不少见,倒不如说这样的父母更多一些吧。
孩子是否擅长这个科目,光靠表面数字很难判断,也会存在孩子虽然喜欢却不擅长,以及虽然擅长却得分不高的情况。
对于父母来说,不根据印象随意判断,分清孩子的喜好和优势,是培养孩子时不可或缺的能力。
最容易提升成绩的是哪个科目?
这句话仅供参考,我认为最容易提高成绩的科目是数学。
我经常听到父母说:“我们家的孩子没有数学天赋”,但即使是东大的入学考试,也只有高难度的问题才会考验“天赋”。
在中学入学考试中,唯一感觉需要天赋的是个别学校(开成中学和滩中学校)的入学考试,其他学校完全达不到需要用天赋的难度。
如果记住计算以及短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解题思路并勤加练习,提高分数并不难。
总之,我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尽快取得进步,让他更有信心的话,可能刚开始会有些吃力,但先从数学着手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1 在日本,偏差值被看做学习水平的正确反映,用来测量考试的合格可能性,反映的是每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