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理解分布式事务:原理与实战
- 肖宇 冰河
- 1111字
- 2021-10-27 13:09:14
4.1 分布式系统架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体系统架构已不能满足海量用户的需求。于是,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将用户产生的大规模流量进行分解,分而治之,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为用户提供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慢慢地,由原来的单体系统架构演变为分布式系统架构。
4.1.1 产生的背景
在互联网早期,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并不是很复杂,用户量也不大,一般使用单体系统架构快速实现业务。此时,系统处理的流量入口更多来自PC端。
随着用户量爆发式增长,此时的流量入口不再只有PC端,更多来自移动端App、H5、微信小程序、自主终端机、各种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爬虫等。用户和企业的需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单体系统变得越来越臃肿,系统的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难以维护。修改一个很小的功能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动,并且系统需要经过严格测试才能上线,一个很小的功能就要发布整个系统,直接影响了系统中其他业务的稳定性与可用性。
此时开发效率低下,升级和维护系统成本很高,测试周期越来越长,代码的冲突率也会变得越来越高。最让人头疼的是,一旦有开发人员离职,新入职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熟悉整个系统。单体系统架构已经无法支撑大流量和高并发的场景。
面对单体系统架构的种种问题,解决方案是对复杂、臃肿的系统进行水平拆分,把共用的业务封装成独立的服务,供其他业务调用,把各相关业务封装成子系统并提供接口,供其他系统或外界调用,以此达到降低代码耦合度,提高代码复用率的目的。此时,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进行了解耦,因此对每个子系统内部的修改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稳定性。这样一来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发布成本,测试时也不需要把整个系统再重新测试一遍,提高了测试效率。在代码维护上,各个子系统的代码单独管理,降低了代码的冲突率,提高了系统的研发效率。
4.1.2 架构目标和架构原则
好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企业和用户的需求不断迭代演进的,能够解决分布式系统当前最主要的矛盾,同时对未来做出基本的预测,使得系统架构具备高并发、高可用、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等非功能性需求,能够快速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设计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也有一些业界遵循的原则。其中一些典型的架构原则来自The Art of Scalability一书,作者马丁L.阿伯特和迈克尔T.费舍尔分别是eBay和PayPal的CTO。他们在书中总结了15项架构原则,分别如下所示。
·N+1设计。
·回滚设计。
·禁用设计。
·监控设计。
·设计多活数据中心。
·使用成熟的技术。
·异步设计。
·无状态系统。
·水平扩展而非垂直升级。
·设计时至少要有两步前瞻性。
·非核心则购买。
·使用商品化硬件。
·小构建、小发布和快试错。
·隔离故障。
·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