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为何成了死囚

洪武十三年(1380),明王朝发生了几件大事:

1.正月初六,丞相胡惟庸以图谋造反的名义,被朱元璋下令处死。朝廷开始清理胡惟庸党,受到牵连的官员有一万五千多人。

2.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在南郊祭告天地后,宣布废除中书省的建置。中书省是宰相衙门。从此,终明一朝,再没有宰相之设。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3.二月十一日,朱元璋让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到北平就藩,朱棣被封为燕王,王府设在北平。

4.五月二十日,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儒臣编辑历代诸王、大臣、宦官中违法叛逆的共计二百一十二人的劣迹,编成《臣戒录》一书,颁发给朝廷内外各级官员,要他们以此为警戒。

5.十月二十一日,退休在浦江老家颐养天年的宋濂被押送到南京,送进诏狱拘禁。

曾是朱元璋最为宠信的天下文臣之首,为何变成了阶下囚呢?这一突来的变故起因在宋濂的长孙宋慎身上。关于此,《明通鉴》上只记载了一句:“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此处称璲为季子,即为小儿子。而《明史·宋濂传》中又说:“仲子璲最知名,字伯珩,善诗,尤工书法。”宋濂在《致政谢恩表》中又道:“次子燧擢中书舍人。”三处记载不一。若以宋濂之说为准,则次子宋燧与季子宋璲并非一人。被朱元璋杀掉的应是季子宋璲而非诗人书法家宋燧。

《明通鉴》与《明史》均记载清楚,言“坐胡惟庸党被诬”。既然是被诬,就是冤假错案。胡惟庸党一万五千余人,其中被诬的恐怕不在少数。朱元璋拿胡惟庸说事儿,借机排除异己,整肃官场。整个洪武十三年,京城一直陷在恐怖气氛中。多少大臣“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可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凡逮进大狱的,不死也得脱层皮。由于宋慎,他的叔父宋璲也受到牵连,叔侄二人双双杖杀于狱中。朱元璋还嫌不解气,又把宋濂抓了起来。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朝中大臣都记得,洪武九年六月十九日发生的一件事。

那一天,六十七岁高龄的宋濂被朱元璋任命为学士承旨,这是文官中最高的职衔。几天后,又任命宋璲为中书舍人,宋慎为仪礼序班。祖孙三代,均成为御前近臣,真可谓有明一代最为显赫的“文官第一家庭”。任命官职的那一天,朱元璋笑着对宋濂说:“爱卿为朕教育太子、诸王,朕也教育爱卿的子孙。”

这话说了不过三年,朱元璋就亲手将宋濂的爱子爱孙送上了断头台。而且,他也对宋濂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听说要处死宋濂,第一个反对的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他找父皇求情,希望能赦免宋濂。任凭朱标怎么流泪,甚至以死相抗,朱元璋不为所动。消息传到了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皇后的耳朵里,她连忙在朱元璋面前进谏:“平常百姓人家,为孩子请一个先生执教,还要按照礼教善始善终,何况是天子家里。宋先生住在浦江老家,怎么知道孙子在京城的事,还望皇上保全宋先生的性命。”朱元璋仍不为所动。正好那天马皇后侍候朱元璋饮食。两人吃饭时,马皇后既不陪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马皇后为何什么都不吃。马皇后侧然说道:“我吃斋是为了替宋先生积德修福呢。”听了这句话,朱元璋放下筷子,沉默了一会儿,终于下达命令赦免宋濂死罪,让他全家离开浦江,迁往偏远的四川茂州安置。

第二天,宋濂从死牢中放出,在锦衣卫的押解下回到浦江。带着余下的家人,以戴罪之身,凄凄惶惶地踏上前往茂州的道路。

一年后,七十二岁高龄的宋濂,死在迁谪的中途夔州。

对于突遭的横祸,宋濂始终不置一词。晚年的刘伯温,身陷困厄,还时时借景生情发点牢骚。宋濂却甘愿做哑巴,洋洋四巨册的《宋濂全集》,找不到只言片语述说此事。哪怕连隐喻、暗示都没有。他讥刺白居易不懂臣道,所以借老妓女的沦落以自况。没想到,他的下场比白居易更惨,但他修炼到家,坚决奉行逆来顺受的策略。

看了刘伯温的下场,可以流泪。看了宋濂的下场,却是泪也流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