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春,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前左2)与李富春(前右1,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前右2,第三军党代表)、林伯渠(后左3,第六军副党代表)、李一氓(后左2,总政治部秘书)等在江西南昌合影。

1927年,在蒋介石制造“三·二三惨案”后的3月31日,郭沫若借住南昌朱德家中,连夜急就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屠杀民众、出卖工农革命的刽子手。文章在武汉《民国日报》首发后,4月10日《湖南民报》全文转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郭沫若与宋庆龄等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3日他由九江赶赴南昌,后随起义部队进军广东。图为1970年书为王震的旧作:“夜雨落临川,军书汗马还。一声传令笛,铁甲满关山。”记录了军次临川的情景。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与冯玉祥所率国民联军会师于河南郑州。图为郭沫若(前右2)与各界代表在车站迎接冯玉祥所部。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返回上海继续从事文艺活动,并开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尝试。图为当时创造社出版部旧址之一——上海北四川路麦拿里41号。

1928年初,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帮助下转往日本隐居。此为日本流亡时期的郭沫若。

其时郭沫若困居于市川须和田这座普通宅院中。

1933年间,郭沫若与家人合影。

1936年秋,日本艺术家谦三为郭沫若塑像时在其工作室中所摄合影。本年11月,郭沫若翻译林谦三所作《隋唐燕乐调研究》在上海出版。

1936年,郭沫若在东京与“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质文》社同人合影。前排左起:邢桐华、任白戈、郭沫若、陈北鸥、魏猛克,后排左起:蔡代石、张香山、姚潜修、张罗天。

1936年,郭沫若与“左联”东京分盟成员蒲风(右)、熊琦(左)合影于须和田寓中。

北伐途次,郭沫若(右1)与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中)和苏联顾问铁罗尼(左1)在韶关曲江畔等待渡江。

1936年11月,郭沫若在为迎接郁达夫访日举行的聚会上。前排右起:嶋中雄作、郭沫若、郁达夫、林芙美子、村松梢风,后排右起:竹内克已、村田孜郎、大宅壮一、横光利一。

1937年4月,话剧演员凤子(前右3)赴日演出期间。郭沫若与秋田雨雀(后左二)等日本友人出席答谢宴后合影。

与爱子志鸿在须和田家中。

1937年初,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政治家尾崎行雄(右三)在日本国会呼吁抵制法西斯主义,提倡和平。日本基督教反战人士为声援尾崎在日比谷聚会,郭沫若应邀出席。

1937年7月24日,郭沫若摆脱日本当局监视,只身回国投身抗日。这是当年夏天,他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合影。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九三七年七月卢沟桥事变日寇侵华益急,月末乃只身冒险回国,赋此志感。”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四十六年馀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归国时黄海舟中作此。去秋余年正交四十六也。遍地哀之语不幸而言中。”

“十年退伍一残兵,今日归来入阵营。北地已闻新鬼哭,南街犹听旧京声。金台寂寞思廉颇,故国苍茫走屈平。挈眷辇家何处往,蚩蚩叹尔众编氓。八月初旬作于沪上,时全国抗战尚未发动。故有寂寞之感。”

郭沫若毁家纾难,归国抗战,赋诗明志。图为手迹《归国杂吟》。

“八·一三”事变后,在淞沪前线劳军的郭沫若。

1937年8月,郭沫若、田汉、夏衍与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队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