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尔导读(人文与社会译丛)
- (法)亚历山大·科耶夫
- 3520字
- 2021-10-25 16:46:06
I 1933—1934学年课程
预备性注释
“科学的体系”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地位
黑格尔的“体系”的最初方案(耶拿):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其次,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被认为是等同的(1807年):《精神现象学》(=导论)→
最后(《哲学全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精神现象学》不再是“体系”的导论,而是成了精神哲学的一部分。)
在《哲学全书》中,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之间的平行论被抛弃。
上帝不是实在的,既不是作为本质(“逻辑”),也不是作为自然(“存在”)。自然(存在)是本质的否定。自然是抽象的,因为自然不考虑精神。唯有综合,也就是上帝的本质在他那里得到充分实现并展现其本来面目的人是具体的。因此,我们能说:
《哲学全书》的精神哲学。提纲:
I.主观精神:人的个人因素:
A. 灵魂(人类学)
B. 意识(现象学)
C. 精神(Geist)(心理学)
II. 客观精神:仅仅在社会中实现的因素。
III. 绝对精神:
A. 艺术
B. 宗教
C. 哲学
在描述绝对存在的产生过程的历史哲学中,精神哲学到达顶点。
I.B相当于1807年的《精神现象学》的最初两章(意识和自我意识),I.C相当于《精神现象学》的其余部分。
可以说,绝对哲学没有对象,更确切地说,它本身就是自己的主题。唯有整体拥有一个具体的现实,因此,哲学在研究具体现实的同时,也研究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既包含意识,也包含绝对哲学(因为黑格尔实现了这种哲学)。
绝对哲学没有外在于它的对象。
“辩证法”:这是一种误解。(参见附录I,447页及以下。)
三阶段的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不是一种方法。辩证法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真正的本质(《哲学全书》,81节),不是一种外在于事物的“艺术”(《哲学全书》,274节):具体的现实本身是辩证的。
哲学的方法只能是对实在事物的消极直观和纯粹而简单的描述。绝对知识是一种表面的无行动。(《耶拿教程》,1801—1802年。)
哲学家的思想是辩证的,因为这种思想反映(揭示)辩证的实在事物。
我们能把1807年的《精神现象学》设想为:
a)教育学的导论(第二位的观点);
b)主体的导论(黑格尔本人必定要进行思考和撰写《精神现象学》);c)或者客观地设想为在意识中和通过意识的绝对精神的意识。在历史方面,精神已经实现;但是,精神必须意识到自己;这就是他在思考——以黑格尔的名义——“精神现象学”,即精神发展的历史,“显现”或“显示”(“现象”)时所做的事情。
精神现象学是一种现象学的描述(在胡塞尔的意义上);其对象是作为“存在现象”的人;人在自己的存在中和通过存在向自己显现。精神现象学本身是其最后的“显现”。
[在黑格尔那里,由于一元论的偏见(从《逻辑学》的观点看);由于人的存在并非不同于自然的存在的偏见,《精神现象学》本身被歪曲。]在精神现象学中有两种倾向:(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一元论,以及犹太基督教教义(在黑格尔那里,否定性相当于自由、个体性和死亡的基督教概念)。
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观念化的抽象(胡塞尔)。他考察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时代,但这是为了发现能在其中实现(黑格尔没有提及专门名称)的可能性(即“本质”“概念”“观念”,等等)。
在黑格尔看来,本质不独立于存在。人也不存在于历史之外。因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存在的”,如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它必然被当作一种本体论的基础。
[在《逻辑学》中,这种本体论实际上是人类学的;因此,当它解释自然时,就被歪曲了。它不是普遍的,尽管黑格尔认为它是普遍的:它是一种人(“精神”)的本体论,而不是自然的本体论。]
精神现象学考察所有作为存在态度的可能哲学态度。但是,每一种态度都仅仅基于一种唯一的“可能性”。因此,当每一种态度试图表达整个真理时,都是虚假的。它作为绝对哲学的“因素”是真实的。
与黑格尔所认为的不同,精神现象学是一种哲学人类学。它的主题是,作为人的人在历史中的实在存在。在现代的意义上,它的方法是现象学的。因此,这种人类学既不是一种心理学,也不是一种本体论。它试图描述人的整个“本质”,即人的所有“可能性”(认知的、情感的和活动的可能性)。一个时代,一种给定的文化(实际上)只能实现一种唯一的可能性。
标题:科学的体系。
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
(60页:精神现象学的科学。)
1.科学=体系=哲学。“科学的”哲学必定是“成体系的”:
科学或体系。
哲学必然是科学的。科学或哲学是“必然的和完整的”;它不是一种个人的思辨。体系必然是循环的;仅仅在这种情况下,它才是必然的和完整的。因此循环性是哲学的(绝对)真理的标准。事实上,这是在唯心主义一元论(也许在广义上)中的真理的唯一可能(内在)标准。当人们证明,如果不能回到出发点,人们就不能超越体系的逻辑发展必然到达的观点(况且,它差不多能始于任何地方)时,人们就证明一种哲学包含可思考的东西的整体(也就是说,这种哲学绝对是真实的)。
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现象学有一种循环的特点。
2. 精神现象学的科学=意识经验的科学:
Erfahrung=经验。这是意识(Bewusstsein)为了到达自我意识(Selbstbewusstsein),也就是为了理解意识是现实本身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人的历史性的回忆,已实现的世界历史的“回忆”(Erinnerung)。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系列主动的(“否定的”)创造,但是,连续的意识是哲学史的阶段,这些阶段在精神现象学中和通过精神现象学被整合,在其整体性中就是这种精神现象学,表示一系列被动和主观的“经验”(Erfahrung)。
[黑格尔并不始终忠实于他的指导思想。有时,历史的发展过程如同一种永恒的(“预先存在的”)理念(在时间中)的连续实现。古代的(异教)概念与源于犹太基督教的人的历史性的概念相矛盾,后一种概念认为,人是自己造成(已经造成)的东西。在希腊人看来,人(作为理念,一开始)就是其所是。在异教伦理学看来,你应当成为你所是。在基督教伦理学看来,你应当成为非你所是;而“皈依”的伦理学(与“永恒”和自我同一的“斯多葛主义的”伦理学相对立)。]
《精神现象学》的提纲和结构(见附录III):
全书分为八章(组合成某些章节的A、B、C部分是在事后被引入的)。
A(“意识”)和B(“自我意识”)按逻辑,而不是按时间(同时性)前后排列。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的东西是完整的(具体的)人,完整的人包含着《精神现象学》的最初五章描述的所有因素。时间性出现在每一部分中。然而,在最初的三个部分(意识、自我、理性)中,这些章节不是按历史排列的,所以,这些部分是“同时的”。
最初五章描述构成完整的(具体的)人的因素。最后三章描述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第六章的各节对应于历史的诸阶段。在第七章(“宗教”),历史再次得到描述。这两个方面汇合于描述和实现历史的最终状态,以及作为整部《精神现象学》的综合的第八章(“绝对知识”)。
A、B和C描述广义的意识(即人)的三个方面:“自在”(an sich;Bewusstsein=狭义的意识),“自为”(für sich;Selbstbewusstsein=自我意识),自在和自为(an und für sich;Vernunft=理性,前两者的结合)。
A. 人对立于世界;Bewusstsein=意识。
B. 人意识到他与世界的对立,因此,意识到自己:自我意识。
人分离于:a)世界:道德唯我论(“怀疑主义和斯多葛主义”)。
b)上帝:“苦恼的意识”。
C. 人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人意识到在世界中的自我:
完整的意识(理性)。
在第五章(C节):
A. 人认识到仅仅以生命的方式,而不是精神的方式包含人的世界的统一性。人不是作为人重新回到自然和上帝之中。世界有机体(世界=动物,而不是精神)的概念。人没有认识到他自己的精神性。科学的自然主义:人和世界融为一体;不是因为世界是精神,而是因为人是自然。
B. 人在世界中的活动:人是理性的动物。
C. 人的活动通向一种绝对的个人主义,从存在本身的观点看,这种个人主义是荒谬的(“不可忍受的”,行不通的):“禽兽的个人主义”。人将到达真正的自我意识,不过,这只能发生在历史过程中。
第六章和第七章(如同A和B部分,是相似的,但顺序颠倒)描述在历史中和通过历史的意识。第六章把历史的发展过程(直至拿破仑)当作一系列(否定“给定物”的)主动创造。第七章(“宗教”)描述在艺术、文学、宗教中和通过艺术、文学、宗教对这些创造(=历史时代)的一系列意识。
第八章:拿破仑完成了历史,黑格尔意识到这一点,“绝对知识”不必再修改和补充,因为在世界将不再有新的东西。因此,这种知识描述现实事物的整体:它是完全的和最终的(永恒的)真理。它将在“体系”(《哲学全书》)中得到阐述。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完成”历史(拿破仑)和意识到历史的整个发展。这种意识是以这种方式把人引入(einfürht)“科学”(=哲学=绝对知识)的精神现象学。第八章叙述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绝对知识,因为第八章只能是前几章的概述。在概述的结尾处,一种“超越”重新回到出发点(第一章):这种循环性证明了整体性,即整体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