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唐诗三百首
- (清)蘅塘退士选编 朱启亮 陈理御译注
- 1013字
- 2021-10-28 22:17:2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古老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作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无疑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她那群星闪耀、名家辈出的绚丽多彩令人神往。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题材广泛,众体兼备,而且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流传至今的诗歌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文人更是奉唐诗为圭臬。
自公元7世纪开始,就有人编纂唐诗选本。在众多的选本中,以清人孙洙(蘅塘退士)辑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仍在社会上广为传布,成为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经典选本,承担着普及唐诗的任务。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孙洙自幼家贫,敏而好学,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遭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曾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勤勉教化,善诗书。因有感于《千家诗》选诗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孙洙希望用更佳的选本作为家塾课本,于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辑完成《唐诗三百首》。孙洙秉承《诗经》的传统,遴选了符合温柔敦厚与中庸之道的诗歌三百十一首,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王维、李白、李商隐等次之。这些诗集中于盛唐,于初唐、晚唐也略取代表作,体裁兼顾近体和古体,风貌则兼顾声律和风骨。
这些唐诗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后世读者喜爱,最本质原因在于诗人以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人的本性追求,例如希望实现人生的价值,渴望精神的自由,追求人格的独立,同情民间疾苦和关爱生命等。通过《唐诗三百首》,“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孟浩然的恬淡闲适、岑参的奇俏壮伟、高适的感激浩荡、李商隐的幽深朦胧……都一一呈现在眼前,也让我们沉浸在诗歌所传递出来的深邃思想和丰富情感中。
现在我们推出的这本《唐诗三百首》评析本,是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补阙。本书正文分为原诗、作者介绍、注释、简析,力求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作者生平,用精要的注释和评析来分析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读者了解唐诗、爱上唐诗而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在书中也参考和吸取了前人和今人的成果,受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但不敢掠美,特作说明,并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