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作者说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郑玄给《礼记》作注的时候,多数篇章都注明了作者,而《大学》并没有注明作者。《大学》的作者是谁,应该是一桩文化公案,我们讨论的目的并非一定要把《大学》的作者给确定下来,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大学》。《大学》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多种说法。
1.孔子说
最早把《大学》与孔子联系在一起的是程颢。张载推测说:“《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程颢继承此提出了《大学》出自孔子的观点。程子曰:“《大学》乃孔氏之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大学》,孔氏之遗言也。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之门也。”
程颢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孔氏之遗言”之说法并无古籍可考。对于这一说法,程颢也并未说明何据。“孔氏遗书”指的是孔子所作的遗书还是孔子保存的遗书?程子也没有详细说明。受此影响,后代大多学人认为《大学》出自孔子之手,并对此深信不疑。《大学》作者究竟为何人,还没有发现古籍记载,《史记·孔子世家》所云“故书传礼记自孔氏”一语可能就是现在能够看见的证据。孔颖达《礼记正义》说:“《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残缺,无复能明……至孔子没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或录旧礼之义、或录变礼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故编而录之,以为记也。”
《大学》中有两处“子曰”,即:“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从汉语表达习惯看,引用他人之说才说“某曰”,而如果引用自己的著述则直接言说即可,不可能出现“子曰”等说法,因此由“子曰”似乎可以说明《大学》的作者并非孔子。
2.孔曾说
朱熹《大学章句》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两部分,且推测说:“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熹《大学或问》推测:“辞约而理备,言正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大学》不合乎“经、传”体例,而《大学》是孔子、曾子及门人合撰的观点也不过是朱熹的推测而已,也没有文献可以作证。
3.曾子说
《三字经》有“作《大学》,乃曾子”的说法。《三字经》一般认为是王应麟[1]所撰,而《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经典之“蒙学”读物,影响大、流传广,因而曾子作《大学》,可谓家喻户晓、常人皆知。《三字经》不是学术著作,因此曾子作《大学》之说,有此说而已,个别深信深究。
4.子思说
明刘宗周云:“汉儒贾逵[2]云:子思穷居于宋,惧圣道之不明,乃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今抽绎二书,《中庸》原是《大学》注疏,似出一人之手,而篇中又有‘曾子曰’一条,意其遗言多本曾子,而曾子复得仲尼所亲授,故程子谓‘孔氏遗书’,而朱子谓‘曾子之意,门人记之’,有以[3]也。”明清学人认为《大学》为子思所作,依据都是汉代贾逵的观点,而朱熹的“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的说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乃至有此说。贾逵并无古籍为证,跟朱熹的推测相似。现代学者高明[4]曾说:“书中有‘曾子曰’三字,纵使是说曾子门人记的,何以知道曾子门人一定是子思呢?”子思论述过“义利”的关系,《大学》有“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等说法,两者具有逻辑上的联系。可这也不能断定《大学》就必然是子思所作而确定无疑。
5.荀子说
现代学者冯友兰[5]说:“《中庸》大部分为孟学,而《大学》则大部分为荀学。”其后有学人赞同此说。《大学》“为荀学”的观点,主要是通过《大学》文本跟《荀子》文本对比而得出的结论。《荀子·解蔽》曰:“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这跟《大学》“止于至善”相类似。《荀子·不苟》曰:“五寸之矩,尽天下之。”这跟《大学》“絜矩之道”相类似。《荀子·大略》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大学》“诚于中,形于外”及“慎独”等均见《荀子》。《大学》跟《荀子》内容有些相同之处,并不能说明《大学》的作者就是荀子。如果以这样的方法来证明作者,那与朱熹改《大学》的危害相差无几。
6.董仲舒说
现代学人傅斯年[6]说:“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孟子时尚没有一种完备发育的‘身、家国天下’之系统哲学,孟子只是提到这个思想。换言之,这个思想在孟子时是胎儿,而在《大学》时代已是成人了。”《大学》是专论、《孟子》是散论,孟子时代没有“身、家国天下之系统”,并不能说明《大学》不能有“身、家国天下之系统”。《老子·第五十四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就是“身家国天下之系统”的哲学。从学术发生发展角度来论证《大学》的作者,这是可以的。从董仲舒的著作中有很多跟《大学》的内容不谋而合而认为《大学》的作者可能是董仲舒,这也不过推测而已,可能是董仲舒引用《大学》。傅斯年认为孟子年代没有“身、家国天下之系统”之说不成立,“《大学》作者董仲舒”说自然就值得怀疑了。
7.老孔说
民间学者段正元[7]在《七三寿辰法语》《阴阳正宗略引》等中讨论《大学》作者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其实非曾子所作、亦非孔子所作,是乃天经地义,历来大圣人递相传授之心法。至周时,孔子问礼于老聃,老聃举以告之,始著为明文。故原文载在礼经。其开首不标‘子曰’或‘孔子曰’,足以证之……孔子……问礼老聃,得闻《大学》至善之道……后游历列邦,道不行而辙还东鲁,删订纂修而约以《大学》。”段正元认为,《大学》是上古以来圣人相传的心法,老子传给孔子,孔子晚年删订整理古代文献始成文章,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共五十八字,而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句到“此谓知之至也”,是孔子“系辞”。民间学者段正元的胆大妄为,由此可见一斑!这种说法,虽然缺乏足够的依据,似乎言之有理,故立此存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