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秋华中国声乐教育文集
- 马秋华
- 893字
- 2021-10-22 19:57:31
前言
这本文集是我三十七年声乐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总结。中国声乐的传统与创新是一代代声乐教育者毕生追随之理想,未来仍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本人基于多年声乐教学实践,提出多样性中国声乐教学概念,构建“多样性声乐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即:科学性、文化性、民族性、时尚性。探索中国多样性声乐教学是我几十年来一直研究与实践的内容。许多学生在多样性声乐教学与实践领域均取得了很好成绩,如:戴玉强、韩延文、吕薇、白雪、王莹、王庆爽、王莉、王丽达、孔庆学、操奕恒、汤非、金圣权、阿鲁阿卓、姚贝娜、龚爽、易文卉、魏伽妮、徐晶晶等歌唱家。他(她)们的歌声被世人聆听,为时代代言。
我在大学时代跟随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先生(他早年留学美国接受正统西洋美声教育并将西洋唱法的种子带回中国)学习声乐,受益颇多。在这期间,我积累了西洋歌剧的不同声部和艺术歌曲作品,又因我一直热爱民族声乐及时尚演唱形式,并不间断地在舞台上实践,为后来践行“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多样性中国声乐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同时见证了多样性演唱形式在中国的发展,这成为后来多样性声乐教学理论形成的前提。声乐教学离不开持续思考和实践。
本书双视角地呈现了我多样性教学历程以及声乐理念形成的轨迹,更多展现声乐教育者培养学生“定位”的重要性,也让声乐教育因材施教有了具体的方案指导。此外,我对中国声乐教育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美声民族化、时尚化;民族声乐科学化、群众化;如何提高高等声乐教育水平;等等。而多样性声乐教学更是近些年本人学术思考的重中之重。本书的上篇呈现给读者的是“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的讨论;下篇是课堂实践教学理论分析;附录则从众多关于我声乐艺术研究的文章中遴选了少部分文章,多角度呈现声乐教育的不同侧面。本文集力图主客位展现“多样性声乐教学”的全貌,其中包括声乐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希望对声乐学习和教育工作者有参考价值,对未来中国声乐的理论知识有所增益。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半个世纪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风雨,让我们铭记了一代代声乐教育家的名字,他(她)们表述着这个时代,也应被这个时代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