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帝皇与皇帝

一百八十四章 帝皇与皇帝

秦始皇的一生看上去倒是杀伐不断。

这位千古第一帝王能够杀伐果断,与其性格是分不开的。

当然了,这也与秦始皇手下的诸多武将的杀伐性格分不开。

而这些武将无一不是秦王朝最顶尖的战力。

如果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公元前231年。

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

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

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

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之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

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

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

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楚国号称拥有甲士百万。

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

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

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

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

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

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

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

王翦入楚境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

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

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

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

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国大军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

燕太子丹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

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

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

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

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就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

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

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天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

其中,攻占番禺的他们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占领了番禺。

而越人由于熟悉地形,善于爬山涉水,夜间偷袭秦军,扰得秦军苦不堪言。

为了扭转兵力不足的困难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军的粮饷能够络绎不绝地运到岭南,为秦始皇完成岭南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

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

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北方就是匈奴问题了。

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

他们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地区。

当时,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三十三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出长城攻其西。

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

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

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

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十余年。

故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称其“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桑弘羊也说: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

始皇派常頞通西南夷。

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朝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

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

故汉司马相如曰:“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

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秦始皇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开拓,在这辽阔的疆域里,在一个国家政权的管理下,生活着各族人民,形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秦皇朝名播遐迩,以致“秦人”很早就成了中国的代称。

当人,秦始皇不仅会打仗,而且会治理国家。

在统一华夏后,秦始皇开始了他的仁治。

他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

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公路。

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

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修成。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

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

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