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泼皮刘邦与完美的项羽

第一百四十三章 泼皮刘邦与完美的项羽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项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项羽的理想主义和勇猛,或许才是司马迁将他单独列出来作为帝王本纪的主要原因。

华夏历史进程中,但凡理想主义者,都不是政治家。

因为理想主义的游戏规则对于政治家大多不适用,因为政治家是不讲游戏规则的,政治家的思维也不会为理想主义者所掌握。

不管是历史上记载的刘邦还是影视剧中的刘邦,其实就是一个“泼皮无赖”。

他要的是天下,而不是脸面和自尊。

但项羽不是泼皮,相反他从小就是以楚国贵族自居的。

平民可以知道贵族的生活,但贵族不可能了解平民的过去。

所以刘邦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思维。

恐怕就算是懂了,项羽也不加重视。

项羽从来不屑搞小动作,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光明正大的,就算是杀义帝也是毫不含糊地一纸诏书命令九江王。

所以项羽会屡屡被刘邦所骗,但他对于刘邦更多的是嗤之以鼻,因为他对于奸计取胜向来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鸡鸣狗盗行径,赢也赢得可耻。

刘邦和项羽相比,没有风度尊严上的顾忌,便没有心理障碍,更容易达到世俗上的成功。

而项羽贵族出身,没受过什么屈抑,到了战场上也是纵横驰骋,从来没有在地上摸爬滚打过的阅历,所以目下无尘,所以至刚易折。

项羽这个人有点狂飙。

这个性格决定了他的暴起暴落,起如狂飙突起,落也如狂飙骤落。

乌江自刎应该是项羽理想主义最后彰显之地。

这个只知道挥动手中利器的霸王,在理想主义和现实矛盾相冲突的当下,写下了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慷慨苍凉无奈,是穿越千古的历史悲风。

“霸王别姬”这最具悲剧感的历史一幕,已经成为文艺上的经典。

项羽极端而分明的性格和个人魅力使他获得文人们的青睐。

何况,又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来做了最好的花边。

末路的英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在面前,内心是痛苦的。

这种痛苦正好是正青春期的项羽最难承受的无力与悲壮。不能保护所爱的女人,对于一个英雄,这是何等的打击。

如果说谁是压倒项羽内心雄壮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虞姬了。

这位一直伴随在项羽身边的女人,给项羽带去了无比的快乐,也让项羽的脚步出现过错乱。

项羽这个理想主义者,在自己叔父死的时候都没有如此的矫情,反而是这次,当虞姬死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那昂扬的头颅终于低落了下来,他终于懂得了悲哀,懂得了无奈。他的青春期结束了,他的成年期来临了。

虞姬死后,霸王项羽带着爱人的期盼和祝福突围了。

东城快战的纵横捭阖,重新燃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他想东渡乌江,可是,乌江亭长停船岸边的一席话却使他明白:西楚没有落败,你霸王自从虞姬死后,就不再是真正的霸王了。

渡过江东,他还是可以称王。

可是,当初“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是内疚、懊悔、羞愧还是自尊的折磨?

乌江,与其说是一道江河,不如说是霸王为自己划下的一条人格线。

一旦跨过这条线,便是苟活。但是,为报虞姬,为谢江东父老,为捍卫“霸王”的荣誉,他宁死留在了线的这边。

项羽以豪情万丈的拼杀来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只不过,项羽的终点则是世俗意义上的前功尽弃。

他纵横一声没有反悔,就算是当初明显的军事错误,也没有让他停下里暗暗懊悔一次。

而这一次,当他终于有痛感时,其人生的终点已经到了。

或许这就是司马迁能够写出项羽本纪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在这里,项羽或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寄托。

这种快意恩仇,不屑奸计小人嘴脸的人物刻画,应该是受过宫刑的司马迁最应该看到的理想画面。

所以,通过史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项羽这个少年,而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与呐喊。

这种追求和呐喊,就是那个时代的帝王应该有的品德。

项羽的死符合他的英雄主义,项羽之死,不仅是一个命运的结局,更是一个人格的结局。

刘邦不会这样自杀,因为,那不是刘邦的人格结局。

杜牧在《题乌江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是,如果项羽可以为“卷土重来”而“包羞忍耻”,他还是项羽吗?

这不是项羽的生命哲学,项羽只能是——宁可站着死的生命高光。

刘邦以其成功成为善于用人的明君典范。

项羽则以其人格魅力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

在“成王败寇”的思维惯性中,项羽竟能打破常规,未被列入“寇”列,这实在是司马迁的功劳。

司马迁以一篇“本纪”,把项羽提到了与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最壮怀激烈的一篇。那是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种致敬,也是司马迁本人的人格折射。

后代之人,在受到史记的影响时,重读汉朝的历史,都能被刘邦的小人和项羽的悲壮同时击中内心。

一边是小人行为的虚情假意,一边是大丈夫之间的敢作敢当,怒气睁目。

这实在是一道选择题啊,但凡能够选择项羽之人,都是内心理想化高于现实化的人格。

而选择刘邦的,都是表面功利化先于内心理想化的人格。

刘邦嬴了,嬴的没有体面,他只是嬴在了势力上。

项羽输了,但他嬴在了人格魅力上。

他的刚愎自用,他的失误,他的喜怒无常,都无法掩盖他身上的悲情英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