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的思想

道才是宇宙始源

我们继续介绍《老子》的思想。我对马王堆出土的甲本、乙本,和今本进行了校对,以下文本为校对结果。《老子》思想的最大特色是把道作为宇宙本体的根源。思想家所说的道,是人应该走的正确的前进道路。但《老子》的道是生出天地万物的创造主。下面列举描述道的性质的章节(以下文本引用分别列出古文和现代文翻译)。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译文〕就算盯着看,也什么都看不见,于是称它为“无形”。就算竖起耳朵,也什么都听不到,于是称它为“无音”。就算伸手去摸,也什么都抓不住,于是称它为“空虚”。无法探究清楚夷、希、微三者的境界,那便不探索,把它视为浑然一体。这个一的存在,表面并不明亮,背面也并不幽暗,无穷无尽,绵延不绝,想起个名也无从着手。仿佛是个物体,到头来又不是物体。称它为没有形状的形状,不是物体的形象,称它为恍恍惚惚。跟在它后面看不到背影,转到它正面看不到头首。保持适合当今世界的做法,驾驭现代的万象世界,让思绪驰骋到既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的太古元初,这就叫道支配万物的法则。

这一章执着地描述了道,尽管道是无法了解其真实面貌的不可知的存在。道像气体星云一样无从把握,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道先于“帝”(上天)而存在,“象帝之先”(第四章)。中国人崇拜上天,认为它是宇宙的绝对神、万物的创造主。道才是真正的宇宙始源、宇宙的本体。

道是生成一切万物的造物主,“似万物之宗”(第四章)、“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道是宇宙的初始和万物的创造者,是继续驾驭支配自己创造出来的森罗万象的有形世界的主宰者。有形的万物彼此竞争,试图贯穿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的欲望。道用适合当今世界的方式对待万物,但不会忘记万物尚不存在的元初。它用冷漠的眼光照看万物,“不管你们多么强烈地重复自我主张,你追我赶,很快一切又会回归于无,返回原始状态”。

在形形色色的宗教中,造物主神通常会说:“你们以为自己是托谁的福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要求人们祈祷和献上供品,要求他们只相信自己并报恩。如果有人违背自己的命令,愤怒的神就会问罪并施加惩罚。

然而《老子》的道和那些神明在根本上性质不同。它不会让人们感恩戴德,说什么“老子生你们、养你们,你们要感恩”之类的,同样也不会慈爱地去拯救万物,而是冷漠地守望它们的消亡。道驾驭万物的道理就是如此。

君主当以“无为之治”为道

《老子》整体上是一种政治思想,希望君主铭记并遵守道的规则,以此统治国家。遵循道的统治就是“无为之治”。下面以第六十六章为例展开介绍。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大川大海容纳无数河流的水,凭借水量之多成为王者,这是因为它本身谦逊,处于比一切河流都低的位置。正因如此,它才能成为无数河流之王。圣人要君临百姓之上,必须以谦逊的措辞谦卑地对待百姓;要立于百姓之前,必须将自身的安乐置于百姓之后。正因如此,即便他身处上位,百姓也不会感到重压;即便他立于身前,百姓也不会觉得他挡路。人人都乐于推戴他,尊敬他为领导者而不厌烦。这不也是因为圣人不与他人争权夺位吗?全天下没有一个人能与他争夺权位。

君主总是喜欢不断地建功立业,用盛大的典礼、壮观的建筑物、战争的胜利等辉煌功绩显摆,彰显自己的权威。但《老子》告诫说,这种妄自尊大的态度是愚蠢的,会招来百姓的怨恨和背离,最终地位不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如果君主炫耀自己的地位,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就会失去百姓的支持,被拉下宝座。“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第四十二章),君主必须使用孤(孤儿)、寡(寡妇)、不谷(歉收)等谦称,表现对臣下和百姓的谦卑姿态。

如果一个人渴望在名誉和荣光的围绕下君临天下,那么他一开始就不是个合格的君王。百姓为什么要认可君王的存在,让他登上王位呢?因为君王一力承担国家的耻辱和污浊,履行涤除污秽的清洁工职责,“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第七十八章)。在灾害和战败发生时,将一切归咎为自己的无德,把一切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为了百姓的平安承受脏水,贯彻作为清洁工的使命。唯有这样,百姓才会称他为有德之君,才会支持他的统治。

君主的统治不可以挥舞权力大棒,只图满足控制欲和名利欲。君主必须实践无为之治,不染指一切为满足私欲的事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第五十七章)。

处实不居华

我们谈一谈《老子》的处世之道。在这方面,《老子》也把重点放在君王而非普通人身上。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译文〕名声和身体,哪一样与自己更亲近?身体和财货,哪一样对自己更宝贵?攫取入怀和弃之无所有,哪一样更让人烦忧?过于恋恋不舍,丝毫不愿松手,最后必然两手空空;贪心不足,积蓄过多,最后必然一无所有。如果就此满足,便可免受耻辱;如果止步于界限处,便可免遭危险。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维持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平安。

这是对君主的告诫,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般的处世哲学。有的人贪图名利,为了吹嘘自己厉害而伪造学历和经历,扬扬得意地到处去指导别人,最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运气到了头,以前撒的谎一朝败露,无颜见人。

有的公司被泡沫冲昏头脑膨胀起来,胡乱地向海外扩张,制定一些展翅飞向全球的企业战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别说过度增设的分公司了,连总公司都要关门大吉。

有的人太爱对方,希望对方的视线片刻不离开自己,执拗地不断向对方索爱,这样对方迟早会厌烦,热情冷却,逃之夭夭。

又有的人,周围的人都在说他应该适可而止了,偏偏他自己还自鸣得意,为了多保住一天自己的地位,继续做无谓的挣扎。突然有一天被众人拉下马,丑态百出,羞愧难当。

名声啊,人气啊,财富啊,势力扩张啊,地位啊,权力啊,你执着于这些欲望,相对地要付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最终鸡飞蛋打,只剩下耻辱和自我毁灭。《老子》告诫我们,“处其实,不居其华”(第三十八章),不要被世俗的荣华迷惑;教导我们,“善建者不拔”(第五十四章),首先要从自己的脚下夯实基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成功者更要清楚界限在哪里。这也是为创造了无上繁荣的人类敲响警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