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洞见篇

一、企业管理当局应是道义集团

文/包政

管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学的学问。它要求管理当局能够成为一个道义集团,能够在利润之上有更高的追求。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的有关章节中,有几次谈到董事会。他讲得非常清楚。董事会重要的原则是关注员工的良知和良心,对良知和良心进行管理。

一家企业只能在最高员工和最低员工共同认定的精神境界范围内成长,不可能超越这个精神境界。如果你的精神境界高、拓展得好,你的企业规模就大、就能成长得好;如果你的境界低,那就很可怜,既发展不到多大规模,也不会持续太久。

管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学的学问。它要求管理当局能够成为一个道义集团,能够在利润之上有更高的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所有员工提高精神境界,从根本上唤起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为长期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

有了这个观念,有了对这个观念的理解,你的视角就完全转变,看到的素材就会不一样。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楚汉相争的时候讲得非常清楚。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他带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农民,但为什么是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王朝?而出身贵族、带领精英阶层、出身楚军的项羽却不能?司马迁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进行了非常著名的概括,刘邦凡是攻城略地,都与人共享,包括分权、分利;他能够从善如流,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能让兄弟们摆脱被追杀的困境,能将一切都放下。所以,他可以像一个帝王一样,去拜韩信为大将军,然后授予他兵权,而项羽刚愎自用,连亚父(范增,项羽主要的谋士)的话都听不进去。

五千年中华史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你用什么思想体系去解读,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用彼得·德鲁克的思想体系,用他的视角、概念去解读,相比较而言更具有解释力。

任正非在很早的时候就理解了这一点。他曾引用古人所说的“钱散人聚,钱聚人散”,从一开始就有分享、分权的理念。他在华为能够不停地利用奖金、工资、股份来激励下属、员工,使更多有才能的人为这个组织做贡献,让更多的人认定华为是一个共同事业,而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情。这一点,任正非做到了。

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说,他只是一个组织者,他的职责是让那些更有能耐的人各司其职、努力工作,这是他要做的事情,也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当然,有些专业性、技术性的问题,他也会花很大力气和代价向别人学习,这只是个次要问题。

老板能够超越自我、把自己放下,这才是核心。如果他不能超越自我,没有更高的追求,不能把自己跟整个组织分开,然后围绕组织的要求再去做,后面的事情都做不到。

当今中国很多企业做不大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家不能自我超越。把企业当作公器,让自己真正成为组织中的一员,从而促使民众全心全意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贡献,这才是企业家应关注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