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起源与传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究竟是谁发明了酒?典籍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一曰仪狄,一曰杜康。”另又载:“山中猿猴嗜酒,采花取稻酿之。”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中,酒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酒,在人类生活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是一文化象征。关于酒的起源,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仪狄始作酒说
相传在夏禹时期,仪狄发明了酒。《吕氏春秋》中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所辑的《战国策·魏二》中写道:“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一段文字大体的意思是:夏朝统治者禹的妻子,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认真加工,酿造出美酒,并把酒奉献给禹品尝。禹喝了酒之后,觉得味道很美,但却说后世必然会有君王因贪饮美酒而亡国的。此事之后,禹疏远了仪狄,而且不再喝酒。这段资料似乎说明仪狄发明了酒,但是他生于何地?在禹的手下从事什么职务?死后埋葬于何处?古籍《吕氏春秋》和《战国策》均未记载,也未见于其他史料。
杜康造酒说
关于杜康造酒的说法,古籍中写道:“其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这段话是说杜康把没吃完的剩饭,放在桑树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杜康由此获得灵感造出了酒。很多古人也认同酒是杜康所创之说,曹操在其诗中就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古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
猿猴造酒说
猿猴造酒说出现最晚,在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中,记载了居于深山野林中的猿猴嗜酒,于是人们就在它们出没的地方,放了几缸美酒。猿猴闻到酒香后,就赶来开怀畅饮,并且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捉住。
明代的《紫桃轩又缀》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到了清代,文人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粤东笔记》中写:“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说明了猿猴确实会造酒。不过,猿猴所造的酒,与人所酿的酒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最多是天然发酵所形成的带有酒味的饮料而已。
那么,酒到底是谁创造的呢?窦苹在《酒谱》中有这样一句话:“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这句话很有哲理,也十分接近真实情况。酒不是某一个人或者上天创造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中,逐渐探索和积累经验发现的。人们不断改良造酒方式,最终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酿酒方法,并一代一代地相袭下来,流传至今。
延伸阅读
杜康造酒遗址
杜康造酒遗址位于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遗址东西长一千五百米,南北长约一千米,其南面有杜康河和酒泉沟,沟里的泉水清碧透,相传这里就是杜康酿酒取水之处。泉边现存有周平王赐名的“酒泉”石,不远处还有杜康,它是汉光武帝刘秀为祭酿酒之圣杜康,于建武年间所建,后来毁于战火。在唐朝和清朝,政府都曾予以复修或重建。杜康造酒坊位于凤山脚下,杜康河东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发现多段古墙基,并出土多件古代酒器,其中包括周代的铜爵和铜鼎,后来在这里又出土了周代的铲币、刀币等珍贵文物。
黄酒起源与传说
黄酒是中国特有的酿造酒,因其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养身健体之功效,闻名世界。
世界上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惟黄酒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提到黄酒,不得不提起丹阳黄酒。那么,丹阳黄酒最早源于何时呢?唐朝诗人李白游历江南时留下了名句:
南国新丰酒,山东小妓歌。
所谓新丰酒就是今天丹阳黄酒的古称。丹阳黄酒是一种米酒,醇美甜芳,颜色金黄,古今驰名,可与浙江绍酒媲美。由此可见,丹阳黄酒至少在唐朝已经出现。
黄酒传说
古时候,中国和高句丽王国很友好,当时航海逐渐发达,两国通过船只交往,来往不绝。高句丽王的公主爱慕中国的山水名胜和文明,曾乘海船前来游访。
东海龙王早闻公主的美貌,但平时公主深居王宫,没有机会相见。如今听说公主要渡海了,认为是个难得的求爱机会,于是便亲自驾了一只大海船,船上装满了美酒,一路跟踪公主的船只。公主一心向往中国,并不理会那只尾随的船。
眼看船要靠近中国海岸了,龙王心里着急,命令船工奋力赶上前船,和公主相见。公主见东海龙王是个满脸胡子的老头,一肚子不高兴。龙王满脸堆着笑容说:“我是东海龙王,早就爱慕公主的美貌,愿娶你为王妃。”说完,手指船上满舱的酒坛:“这一船美酒是我专门备办的,在我们结婚时筵席饮用。”公主愤愤地回答说:“我现在要到中国去,不想跟任何人结婚,请你不要阻拦我的去路;这些酒你还是带回龙宫去,一个人慢慢喝吧。”
龙王不死心,厚着脸说:“你到中国去,人生地不熟,弄得不好会遭殃的。我劝你还是待在我的龙宫好。那里存着无数珍宝,任你享用,不比到中国去快活?”然后鼓起一阵风浪,把公主的船颠簸得摇摇欲倾。公主见龙王无礼,不禁怒火直冒:“龙王,你休要小觑中国。中国是大国上邦,你那海底的小小龙宫岂能相比?我宁愿与陌生的中国人做朋友,也不会做你的王妃,你快滚回去吧。”
龙王恼羞成怒,掀起狂风巨浪,所有的船都沉没了,美酒也统统沉入大海。说也奇怪,公主淹死后,尸体仍然向着中国海岸的方向漂去,不久,海面上涌起了一座高山,掩埋了公主的玉躯,这就是现今江苏省丹徒县与句容县交界处的高丽山,位置在镇江市西南45里处。沉船的地方化成了坎船山,酒瓮沉积的地方叫做酒瓮山。
龙王的船沉没后,美酒流入大海,顺流淌到了丹阳的曲阿湖(即今练湖),因此用曲阿湖水酿的酒特别醇厚。练湖水通大运河,运河线上的新丰镇也因此盛产美酒,诗人李白饮了称赞不已,要“多沽新丰杯,满载剡溪船”。
丹阳黄酒溯源
丹阳黄酒原液装坛储藏多年,就成了封缸酒,封缸酒质地比一般丹阳黄酒更为醇浓,是现今苏南各地宴客时的佳品。
丹阳地区产酒的历史非常久远,当地王家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不少文物,其中一件黑色陶器造型别致,纹饰古朴,考古学家认为是上古时代的酒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丹阳司徒砖瓦厂还出土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尊、簋、鼎、盘、瓿等26件。其中尊和瓿属于酒器,尤其是一件青铜凤纹尊精美典雅,被考古学家誉为“吴地飞凤”。这批青铜酒器均为使用过的器具,且是本地区所铸造。另外,丹阳的四方山还出土了几件青铜酒器,一件是青铜方卣,一件是兽面纹尊。考古学家最后鉴定是西周晚期的器物。由此可见,丹阳酿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丹阳黄酒色泽橙黄清亮,香气浓郁,口感鲜甜爽口,风味独特,可谓中国黄酒中的琼浆玉液。
延伸阅读
丹阳“宫米”
丹阳产糯米,色泽红润光洁,是制酒的上品,因此有“酒米出三阳,丹阳为最好”之说。历代一直把丹阳产的黄酒列为贡品,所以丹阳黄酒获得“宫米”之名。宫米酒使用的糯米中有桂花香糯、猴突头糯、小红糯、黄壳糯和香珠糯等等,这样酿造的黄酒,清香醇和,透明如,堪称佳酿。
夏商周时期酒业
上古时期虽出现了酒,但只能算是原始的酒。到夏商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多余粮食的积蓄,使得酿酒技术得到提高,酒也产生了分类,《周礼》中就有“五齐”和“三酒”之说。
禹饮美酒后,预言有君王会因酒亡国。后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天子之位传到夏桀时,禹的预言应验了。夏桀贪婪女色,整天沉湎美酒。他派人开凿了大池,注入美酒,在其中泛舟取乐。他命人把酿酒过滤的酒糟,堆积成连绵数十里的山,称之为“糟丘”。夏桀还常让群臣爬在酒池边上,学牛饮水一样喝酒,酒醉后就坠入酒池淹死。夏桀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最终被商汤取而代之,夏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酒亡国的君主。
夏商酒业的发展
夏桀能凿出酒池,堆糟为丘,这说明在夏朝末期酿酒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商朝人也喜欢饮酒,贵族饮酒更为盛行。这些贵族的墓葬中,随葬的酒器紧贴棺木。现代考古发掘出大量青铜酒器,都证实了商代社会的饮酒风气。当时的酒水主要是酒和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酒和醴的记载。商朝人喜饮酒,促进了酿酒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人工酒曲酿酒,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酒的产量。
西周的禁酒令
商朝传至纣王,又上演了因酒亡国的一幕。纣王和夏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统治手段十分残酷,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众叛亲离,后被周武王所灭。武王灭商后,总结前者灭亡的教训,开始禁酒。在当时,上至王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不能纵酒。武王死后,周公旦辅成王管理天下,特别制定了《酒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文王在西部创建国家时,就经常告诫各个诸侯和各级官员,平时要节制饮酒,只能在祭祀时用酒。他还说,上天之所以降下灾难,是因为人们酗酒后,丧失了道德。不少诸侯国的灭亡,有很多也是因为饮酒造成的。”可以说《酒诰》是文献可考的中国最早的禁酒令。周王朝为了有效禁酒,还建立了一整套机构,严格管理酿酒和用酒。但是,随着酒业的发展,饮酒屡禁不止,而且饮酒范围还进一步扩大,饮酒的人数也日益增多,酒的种类也不断增多。
“五齐”是酿造出的不同规格的酒,其中“泛齐”是含有酒滓,味道很淡的酒;“醴齐”是一种酒汁和酒滓相混合,而且带有甜味的酒;“盎齐”是白色的浊酒;“醍齐”是黄色的酒;“沈齐”是去掉酒滓的清酒。事酒、昔酒、清酒,大概是西周王宫内酒的分类;事酒是专门用来祭祀的酒,它是临时酿造的,酿造期较短,而且不需经过贮藏;昔酒则是经过贮藏的酒,它是用来招待贵宾的;清酒是档次最高的酒,它是经过长期贮藏后,再经过过滤和澄清等步骤制成的。
周代酒的分类
周朝管理酒的机构中,已经产生了专门的技术人才,他们掌握了固定的酿酒方法,并且建立了酒的质量标准。《周礼·天官》中记载: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延伸阅读
中国最早的古酒
考古人员在郑州二里岗、河北城台西村发现了商代酿酒遗址,还发现了一座比较完整的酿酒作坊。后来,考古人员在河南罗山商代墓地里,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当时,它装在一件青铜器内,密封良好。后来,经过科研部门抽取部分样品,进行色谱测试,证实它含有酒的成分。
汉代酒业
秦汉时期,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大幅度提高,这就为酿酒业的发展和兴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汉初建之时,因为秦末战争的破坏,粮食生产不足,政府采取了禁酒措施,官方发布了禁止群饮的条款。《史记·文帝本纪》中就写到汉相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到了汉景帝以后,粮食产量增加,禁酒令名存实亡,酿酒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名酒,其中洪粱酒、九酝酒等尤为著名。
古籍《拾遗记》记载了洪粱酒:
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时始穿昆灵之池,泛飞翔禽之舟。帝自造歌曲,使女伶歌之。时日已西倾,凉风激水,女伶歌声甚遒,因赋落叶哀蝉之曲曰:“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帝闻唱动心,闷闷不自支持,命龙膏之灯以照舟内,悲不自止。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怨,乃进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卮出波祗之国。酒出洪梁之县,此属右扶风,至哀帝废此邑,南人受此酿法。今言云阳出美酒,两声相乱矣。帝饮三爵,色悦心欢。
这段话是说汉武帝思念一个死去的妃子,侍者呈上洪梁酒为他解忧,皇帝喝了此酒后,龙颜大悦。
曹操与九酝酒
曹操能文会武,亦能饮酒,他在诗歌中曾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曾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酒”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表说九酝酒出自乡人郭芝的酿酒法,他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
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时清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日壁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下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曹操献出的这个酿造法,对酿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后来成为了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方法。
汉代名酒
汉代有很多名酒,其中有一种叫做百末旨的美酒。《汉书·礼乐志》记载:“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华末杂酒,故香且美也。”
华即花,可见这种酒是以杂采百花之末而精心酿成的。
《后汉书·范冉传》还记载了一种用麦子酿造的酒:“(范冉)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
范冉用麦酒为出任太守职位的好友送行,可见这种酒的品位之高。
金浆酒是汉代用甘蔗汁酿成的美酒。西汉枚乘《柳赋》记载:“于是樽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原注曰:“梁人作薯蔗酒,名金浆。”薯蔗、甘拓都是甘蔗的古称。由此可知,汉代已经有了被人们称为“金浆”的甘蔗酒了。
椒酒是用花椒籽浸制的酒。汉代风俗,元旦(正月初一)子孙向家长献椒酒。《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从如此之多的名酒,可见汉代酒业的鼎盛与繁荣。
延伸阅读
汉高祖醉斩白蛇
秦末,刘邦任亭长,往骊山押送劳工。可是在路上,不少劳工逃跑了,到丰西泽时,他把剩下劳工全放走,结果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他。晚上,刘邦喝醉了酒,命这些人前行,走在前面的人跑过来告诉他,前面有一条大白蛇阻住了去路。刘邦在酒醉中说:“是壮士的就跟我来!”然后快步上前,挥剑把挡路的大蛇斩为两段。后来,一个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大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自己的儿子白帝子被杀了。那人又问是谁杀了他儿子,老妇人说是赤帝子。当人们把这个故事告诉刘邦,再去找老妇人的时候,老妇人却不见了。这个故事为刘邦树立威信奠定了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酒业
魏晋时期,酿酒技术进一步提高,饮酒之风盛行,当时还产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酿酒大师,另外也出现了一些热衷于饮酒的团体,如“七贤”、“八达”等等。
魏晋是一个战乱纷起的时代,道教的产生,玄学的盛行,佛教的传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上流社会生活对酿酒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虽说当政者也下过禁酒令,但是基本上对饮酒者持宽容态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酿酒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竹林酣畅”与“酣书神品”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喜好饮酒。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人常聚集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的竹林之下,肆意酣饮,由此产生了“竹林酣畅”的典故。后来的文人风气受到他们的极大影响。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四十一位名士,集会于会稽山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适逢酒酣,乘兴挥笔书写诗序,完成了意气飞扬、潇洒自如的书法神品——《兰亭集序》。关于此事,《晋书》记载: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未仕时,亦居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酿酒大师刘白堕
魏晋时期,不单出现了好酒,还诞生了著名的酿酒大师——刘白堕。《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
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
这段话前一部分称赞刘白堕所酿酒的酒味之美,说这种酒可以随人远行千里而不变质,当时人们给这种白堕春醪送了两个雅号,一是鹤觞,二是骑驴酒。关于这种酒还有一段传奇:
晋惠帝永熙年间,青州刺史毛鸿宾带着这种骑驴酒上任。一天晚上遇上了一伙强盗,抢劫财物后又痛饮了毛刺史所带的酒,饮后皆烂醉,束手就擒。当时的游侠们对此酒的评价是“不畏张弓拔刀,惟畏白堕春醪”。
由此可见当时酿酒技术的进步,不但口感好,而且酒精度数高。
魏晋名酒
魏晋南北朝时,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不同地区所酿制的各种名酒纷纷涌现,仅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介绍了40余种宫廷御酒。其中对“梁米酒”的记述非常详尽。
梁米酒是用高粱加曲以三法酿成的浓香型酒。据《齐民要术》介绍,酿这种酒虽“凡粱米皆得用”,但以“赤粱白梁佳”,即以红高粱米或白高粱米为最好。此酒无论“春秋冬夏皆得作”,用三法酿成,就是将酿酒用的高粱米分成三份,先把头一份煮成粥,加曲后在瓮中封泥后酿造。待曲发酵后,开瓮;再把第二份煮好的高粱米粥投进,等待第二次发酵完毕;最后将第三份米粥投入瓮中,用泥再封好瓮口,酝酿十日后便成酒。酒成后,凡用红高粱酿的酒,液呈赤红色,用白高粱者酒液呈乳白色。这种粱米酒酿熟后,“芬芳酷烈”,风味独特。饮用时但觉“姜辛桂辣,蜜甜胆苦,悉在其中”,五昧俱全,堪称美酒。
用高粱酿酒,古已有之,少康初作之酒即为秫酒。秫是高粱的一种,也称为秫秫,但是用三法酿成的粱米酒却是自此而始。
延伸阅读
桑落酒
桑落酒因在桑叶凋落时酿熟而得名。《水经注·河水》记载:民有姓刘名白堕者,宿擅工酿。采掘河流,酿成芳酌,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齐民要术》介绍桑落酒酿制法:曲末一斗,熟米二斗,其米令精细掏净,水清为度。用熟水一斗,限三便止。
这种选料、用水、酿造皆精的名酒,自两晋后历代不衰。
唐代酒业
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唐诗中关于酒的篇章不可胜数,唐朝的名酒更胜于前朝,很多诗人都喜豪饮。
盛唐美酒甲天下,由于国家统一,农业得到良好发展,经济繁荣,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朝初年,虽然经过了隋末战乱,社会生产处于恢复期,但是政府却并没有施行禁酒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得很快,特别是唐朝政府明令“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后的几百年间,鼓励民间酿酒的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下来,酿酒业及相关行业因此获得了很大发展,各地出现了众多酒店。后来,由于缺粮或遇灾荒,政府在局部地区进行了几次禁酒,不许个人卖酒,官府却开店售酒。
酒肆的发展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唐代各阶层的人均有饮酒的嗜好,并以聚众欢宴为特色。例如“琼林宴”、“避暑会”、“暖寒会”之类。尤其是丰收之后,全天下的人都饮酒庆贺,形成“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的亮丽风景。
唐代酒店多,所以人们很容易进店饮酒。《开元遗事》记载:
自昭应县(陕西临潼)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门,当大路市酒,量酒多少饮之,亦有施者,与行人解乏,故路人号为歇马杯。
《旧唐书》记载:
东至宋泞,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馍丰溢,南诸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这些文字说明了唐代酒店业的兴盛。
当时,唐都长安的酒店早已突破城中两市的范围,渐渐遍布大街小巷以及郊外。春江门到曲江一带,是文人和贵族的游兴之地,沿途的酒家更是密集,杜甫在其诗《曲江二首》中写道: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由此可见当时酿酒业之兴盛。在一些繁华的聚居区,还出现了豪华的酒楼。当时长安的酒楼,高者可达百尺,其间酒旗高扬,丝竹之声萦耳。
唐代名酒
唐代名酒不少,其中著名的酒有:兰陵酒、新丰酒和剑南春酒等。据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仅唐长庆以前就流行着14种名酒。史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荣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北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蛤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靡勒、毗梨勒、诃梨勒。
李白饮过兰陵酒后,在其诗歌《客中行》中对它大加赞赏,诗云: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歌文化的繁荣,使以酒为令的习俗推广开来,美酒与名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使酒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诗的辉映下,酿酒、饮酒更加活跃,于是美酒滥觞,各类佳酿竞相争芳,使盛唐的名酒,有美酒甲天下之盛誉。
延伸阅读
兰陵之水变美酒
在山东兰陵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少年叫王成,他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一日,爷爷得了腿疼病,没法干活,王成就每天伺候爷爷吃喝。一天夜里,爷爷把王成叫醒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喝酒。”王成心想:爷爷是馋酒了,兰陵是出酒的地方,自己要弄点酒给爷爷喝。天明之后,他找了两个罐子,就直奔兰陵去了。
王成在酒坊干了一天活,老板给了他一罐酒。他想让爷爷高兴一下,在回家的路上,就在水湾边给另一个空罐子装上水当酒。爷爷一见两罐酒,果真很高兴。数天过去了,一天晚上,王成从外面回来,爷爷一见他,就生气地问:“第二罐的好酒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偷来的?”王成想,那只是水而已,还用得着偷吗?他不想再欺骗爷爷,就把实情告诉了爷爷。从此,“兰陵之水变美酒”的故事就传开了,兰陵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提着罐子,从四面八方涌来取水。
两宋酒业
到了宋代,酿酒技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得到更大提高,已经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还产生了对后世酿酒有重要影响的专著。
宋代,朝廷重视对酒务的管理,开始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其中很多源自于唐代。
宋代的酒业政策
宋代统治者为充实国库,增加税款,提出了“设法劝饮,以敛民财”的政策,使得民众纵酒畅饮,城乡酒肆林立,酒楼夜市通宵达旦,人人畅饮不息。北宋除了福建路、两广路、费州路征收酒税外,其他地方都允许民间酿酒并出售。当时,酿酒的酒曲由官府的都曲院制造,酒户只有购买了官曲才能酿酒。京都和其他各州都有官办卖酒的机构,它们既是酿酒的作坊,又直接卖酒。后来,宋朝还实行了酒税承包制度:一个人买下某一地区的酒税以后,就可以独占这里的酒利,其他的小酒店就成为它的附庸。宋仁宗在天圣五年(1027年)曾针对酒税下过一道诏书:
自矾楼酒店如有情愿买扑出办课利,令在京脚店小户内拨三千户,每日于本店取酒沽卖。
由此可知,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已经出现了酒税承包的情况。
南宋时期,除继承北宋的酒业管理制度外,还创立了户部管理的赌军酒库。绍兴十年(1140年),赌军酒库已有十多处,赌军酒库虽为户部主办,但主要由军队掌管,临安府的酒库由殿前司经营,其他地方的则由所在驻军掌管。仅仅十年之后,殿前司就有近七十处酒坊,其下设的分点更是无数。此外,各地的大户及达官贵人也私自酿酒,并且私设酒坊和分点,与朝廷在酒业上争利。临安附近的一些城市,私人酒坊最多,如绍兴都指挥使杨存中,就在湖州、秀州、临安等地开设了多家私人酒坊。
饮酒风气
宋代政府对酒业的鼓励,以及酒业对政府财政的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酒类的生产和技术革新。这种发展在北宋的首都汴京和南宋的临安表现得最为明显。
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纪事》等书,都对宋代酒业发展做了详细记载。《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民众当街沽酒、酒肆饮酒、瓦肆听唱饮酒等热闹画面。
苏轼在《书东皋子后传》中说: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者……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者。
他“俯仰各自得,得酒诗自成”,激荡奔放的浩然文气在酒的作用下从肺腑之中抒发出来。
宋朝名酒甚多,典籍中记载的宫廷名酒有:蒲中酒、苏合香酒、鹿头酒、蔷薇露酒、流香酒和长春法酒。两宋京城的名酒更是多不可数,其中包括香泉酒、天醇酒、兰芷酒、玉沥酒、琼浆酒、玉液酒、流霞酒、清风酒、玉髓酒等等。
延伸阅读
东台陈皮酒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官。时值范母体弱多病,又厌服汤药。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筹莫展,忧心。为寻治病良方,他八方求医。一日,当地一位名医给范公一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药,制成药酒饮用,可治老太太的病。范母饮用甚见奇效。
天圣二年(1024年)冬,雨雪连续下了十几天,东台当地预修河堤,民夫多病不起,范公也令人配制此酒给民夫服用,民夫饮用不久均病愈。由于这种酒酿制后用瓮贮藏,取名“陈酒”,因谐音且含陈皮,又称之为“陈皮酒”,从此流传民间。
元朝酒业
安得酒船三万斛,棹歌长久白鸥群。这句诗真切地展现出了元代人的尚饮之风。元代饮酒群体庞大,上至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喜饮酒。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元代酒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元朝人尚饮之风炽烈,首推宫廷最盛。元朝的皇帝如太宗、定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顺帝等人,都嗜酒如命。
在这些喜饮的皇帝中,元太宗窝阔台最甚,《元史》中写道:“帝素嗜酒,日与大臣酣饮”。大臣耶律楚材屡谏不听,于是他就拿着酒槽的铁口,当面上奏:“蘖能腐物,铁尚如此,况五脏乎?”经过耶律楚材这次劝谏后,窝阔台开始反省自己:“奉父汗之命坐在大位上,朕承担着统治百姓的重任,但朕却沉湎于酒,这是朕的过错,是朕的第一件过错。”之后,他的嗜酒习惯才有所改变。
饮酒风气
元代的文人和士大夫也大都喜欢宴饮。当时大都城外有一宴游的好地方,平章政事廉希宪曾在此设筵,邀请名士卢挚、赵孟等人共饮,歌伎手折荷花,唱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曲助兴。
元代曾一度停科举,许多文人入仕无门,就饮酒自娱,以舒缓郁郁之情。另外,元代的道士、和尚都可以饮酒,不少寺观也酿酒、售酒。苏州东禅寺僧文友,喜与士大夫交往,有来访者,他就设酒款待。东禅寺还有一位南渡僧林酒仙,“居院不事重修梵呗,惟酒是嗜。”元代的文献中还写到太华山云台宫的道人饮酒的状况:
日食数龠,饮酒未醺而止,不尽醉也。人家得名酒争携饷之,至则沉罂泉中,时依林坐石,引瓢独酌。
元代民间酿酒、饮酒、用酒之风盛行。很多家庭掌握了简单的酿酒技术,民间普遍存在自酿酒的小作坊。另外,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一日三餐都缺不了酒。
元代酒类
元代尚饮的风气推动了酒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名酒佳酿很多,酒的品种比前代要丰富。当时,出现了粮食制作的烧酒、葡萄酒、黄酒、马奶酒、果酒、小黄米酒、阿剌吉酒、速儿麻酒及各种配制酒。元代的烧酒非常出名,相当于现代的蒸馏白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
在元代的《饮膳正要》等文献中,有不少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经过专家的考证,唐代已经初创了蒸馏酒制作法,宋代已有了蒸馏酒,但是在元代的时候,蒸馏酒才真正获得发展。
元代,蒙古特色的马奶酒很盛行,葡萄酒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成吉思汗建国后,畏兀儿部族首先归附。畏兀儿当时生活在以哈剌和州(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为中心的地区,这两地盛产葡萄酒。因此,在蒙古宫廷中就有了来自这两地的葡萄酒。
延伸阅读
杨世昌蜜酒
杨世昌是北宋时期绵竹武都山的一位道士,他和大文学家苏有一段关于蜜酒的趣闻。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两年之后,杨世昌去黄州看望苏,苏邀请他同游赤壁,两人饮酒赋诗,意兴飞扬。后来,杨世昌就将蜜酒的酿造法写出来送给苏。苏十分高兴,回赠给他《蜜酒歌》,并在诗前小序中写道:“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苏还在这篇文章中,赞美了蜜酒的香醇。
明代酒业
明代,酒的酿造和蒸馏技术得到提高,出现了以黄酒和烧酒为原料的配制酒和滋补酒。酒的种类相比元代有所增加,出现了青稞酒,而且果酒也不仅仅是葡萄酒,还出现了枣酒、桑葚酒、荔枝酒等。
明清时期,黄酒和烧酒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绍兴酒和山西汾酒。宋代时绍兴的酒业就很发达,出产竹叶青等名酒。明代时绍兴的酒业继续兴隆,所产酒品远销京师。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初至绍兴就写道:
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尖履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酒店,老少唱吴歌。
这些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绍兴酒业兴旺的景象。
饮酒风气
明代既不征收酒税,又没有饮酒的禁令,民间都以酒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就像早饭晚饭一样不可或缺。
明代各级文武官员多狎妓饮宴。虽有禁却难以坚持,到正德年间便“大纵矣”,押妓饮宴已成为当时官僚们的时尚。上行下效,巨商豪富以及文人、市民也皆如此。《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三言二拍”中关于这类事的描述颇多。
酒令自唐代出现后,经过五代宋元的不断丰富、发展,到明代已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名目繁多的酒令和行令方式盛行于各种类型的酒宴上。与此同时,总结推广这类文化知识的书籍也纷纷出现,如《安雅堂酒令》、《觞政》、《醉乡律令》、《文字饮》、《嘉宾心令》、《狂夫酒语》和《酒家佣》等等。袁宏道在《觞政》一书中分十六部分,详细地介绍了行酒、劝酒、斗酒、祭酒圣、罚酒和酒席上所具备的各种助兴器物等具体内容。其他书籍也各有侧重地介绍了酒宴知识。这些书籍的出现和流传,无疑对明代的饮酒风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酒业发展
明代酿酒作坊和烧锅作坊遍及城乡,除专业经营的外,农村的田家也多在丰年酿酒以供自家饮用。甚至有些做其他买卖的小本生意人也以造酒为辅助盈利手段。从文献记载上看,明代酒类品种明显多于前几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高谦《遵生八笺》、宋应星《天工开物》、射肇《五杂俎》等书和一些地方志中都记录了大量的明代酒。另外,明代小说、传奇、诗歌中也有一些明代酒的资料。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明代的酒类至少有五十多种,如金华酒、砸嘛酒、麻姑酒、秋露白、饼子酒、景芝高烧、愈疟酒、逡巡酒、五加皮酒、白杨皮酒、当归酒、枸杞酒、桑葚酒、姜酒、茴香酒、金盆露水、薏苡仁酒、天门冬酒、古井贡酒、绿豆酒、茵陈酒、青蒿酒、术酒、百部酒、仙茆酒、松液酒、竹叶酒、槐枝酒、红曲酒、神曲酒、花蛇酒、紫酒、豆淋酒、霹雳酒、虎骨酒、戊戌酒、羊羔酒、葡萄酒、桃源酒、香雪酒、碧香酒、建昌红酒、五香烧酒、山药酒、三白酒、闽中酒、梨酒、枣酒、马奶酒、红灰酒、双料茉莉花酒、葛蜀欠酒、莲花白、德州罗酒、窝儿酒等。
延伸阅读
五加皮酒的传说
相传,东海龙王的五女儿来到人间,与一个男子相爱。两人生活很困难,于是龙女提出要丈夫酿一种能健身治病的酒,丈夫感到很为难。后来,龙女让丈夫按她说的方法和比例投放中药来酿酒。丈夫在投中药时,龙女唱道:“一味当归补心血,去化湿用黄。甘松醒脾能除恶,散滞和胃广木香。薄荷性凉清头目,木瓜舒络精神爽。独活山镇湿邪,风寒顽痹屈能张。五加树皮有奇香,滋补肝肾筋骨壮,调和诸药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凑足地支十二数,增增减减皆妙方。”这首歌里包含了十二种中药,丈夫按此法酿出酒后,龙女将它命名为“五加皮酒”。五加皮酒问世后,达官贵人和百姓纷至来购买这种香味扑鼻的美酒。
清代酒业
清代酒的种类空前发展,蒸馏白酒的品种更加丰富。清代末期,啤酒、露酒、金酒、雪梨烧酒、花香酒等浸制酒也大行其道。
清代是我国酒类品种空前齐备的时代,传统的酿酒术在继承中得到发展,蒸馏白酒的品种更加丰富。此外,清末时,啤酒已在我国酿制,各种名酒在大江南北纷纷涌现。
酒类品种的鼎盛
明清时期,酒类中还出现了青稞酒和其他果酒。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青稞酒已在西北地区广泛流行。当时只酿一天的青稞酒是日酒,日酒又名甘露旋;酿一月的是月酒,月酒名叫甘露凉;酿一年的是年酒,年酒名叫甘露黄。西北人十分喜欢喝青稞酒,当地流传着“驮酒千里一路香,开坛十里游人醉”的谚语。果酒中的枣酒,多出于北方产枣的地方,清人的《农圃便览》,对酿制枣酒做了详细记载。桑葚酒和荔枝酒则多产于南方,南方人喜欢喝这一类果酒。
绍兴酒天下驰名,大致分为状元红、加饭、善酿三种。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因为酒色清澈,口感纯正,当时的名字叫汾清酒。
露酒、金酒、雪梨烧酒、错认水、花香酒等浸制酒都是明清时期的特色酒。露酒中的玫瑰露和五加皮最具特色,玫瑰露酒香甜如蜜,芳香四溢,具有养颜美容、活血理气、平肝养胃的保健功效,明清两代都是御用酒中的珍品。五加皮酒色泽好,香如惠兰,澄清度高,也是露酒中的名品。金酒是用红花、红曲和冰糖浸在烧酒中制成的,其味道醇厚,在北方很受欢迎。雪梨烧酒是用大雪梨或者橘子在烧酒里浸制而成;错认水是用冰糖和荸荠在烧酒里浸制而成,这两种酒中都加入了清凉的物质,口味比较清淡,很符合南方人的口味。花香酒的种类很多,它们大多是以花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桂花酒、兰花酒、腊梅酒等。明清酿这类酒的时候,要么把这些花悬挂在酒坛里,要么直接把花放在酒里或者发酵的米饭中,这样酿造出来的酒就带有浓郁的花香。
沧州酒
清代还有一种名酒叫沧州酒,天下闻名,极难酿成。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详细介绍了这种酒:
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传授,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
酿这种酒的水取于河北南川楼下卫河的清泉水,酒酿成后要放置十年以上才算上品,一罂(一种腹大口小的容器)沧州酒值四、五金,但多相互赠送而不卖。沧州城里的戴、吕、刘、王等大姓人家酿的酒最为难得,他们“相戒不以其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当时的沧州知府董思任曾想尽办法劝谕,但酿此酒的大姓“不肯破禁约”,最终也没喝上这种名酒。后来,他罢官再到沧州时,住在李进士的家里,终于以客人的身份喝到了他家珍藏的沧州酒。对此,这位前任州官感慨万分地说道:“吾深悔不早罢官。”由此可见沧州酒的珍美与难得。
延伸阅读
状元红的传说
从前,绍兴有一个姓赵的酿酒商去京城经商,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于是他就想把这个姑娘带回家去给儿子做媳妇。姑娘被接到赵家后,才知道丈夫春宝是个两岁的小孩子,但她最终还是留在了赵家。春宝长大成人后,进京赶考中了新科状元,皇上赐他和公主成亲。春宝回家之后,老父亲要他信守承诺,与这位守约的姑娘成亲。他想回京城去,又担心父亲恼怒之下寻短见,而自己若在家成亲,皇上必然要怪罪他。春宝郁郁几天之后,口吐鲜血而亡。春宝死后,赵家在花园里修了一座状元坟。第二年春天,他的坟前长出很多牡丹,花大如盘,初开之时为深红紫色,后来就变成了朱红色,其未婚妻用这种花酿酒,人们称它“状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