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手:一家民间智库的战略实践
- 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编著
- 1623字
- 2021-09-27 18:43:00
引子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置身其中,或者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或者被携裹着一路向前。
对于中国而言,伴随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正在发生: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中国正在从过去较为被动的全球化提升为更为主动的全球化,从过去产业层面的全球化提升为产业与资本相结合的全球化,从过去引进来为主的全球化提升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球化。
与之相应,中国“走出去”战略也到了需要做出调整的节点上。被动全球化阶段“走出去”的主角是产品,是全球产业链上被整合的一环;主动全球化阶段“走出去”的主角是资本,目标是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整合者。如果说中国产品已经成功实现了走出去的话,那么投资“走出去”则仍处于一个摸索和学习阶段。尽管从体量上,790亿美元的规模已经使我国在世界上占据了第五大投资国的位置,但是投资的模式和效率却让人堪忧。如何能够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投资方式,将国家战略与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将无偿的援助与战略性投资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国与对象国的和谐共赢,这将是未来几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走出去”战略亟待突破的问题。
作为一家战略咨询机构,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工作室也见证并深入参与了这一过程。从东北到西南,从内陆到沿海,不仅完成了众多沿边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更随着走出去的企业远走非洲,深入东南亚,参与到国外经济合作区以及相关投资项目的发展研究之中。在上一本书中,我们分享了毛里求斯经济合作区的案例,为海外合作区的建设做出新的探索。在这里我们想要分享的是几年来参与西南区域及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深入东南亚的案例。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西南是闭塞的边陲;但是以全球化的眼光,尤其是区域一体化的眼光来看,西南则是前哨。如果我们的目光越过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将会发现中国并非只是东面临海的大陆国家,不拘泥于国界局限来看的话,西南是通往另一海洋的出口。这种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构想,直到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相反被人重视得还远远不够。
今天的东南亚再度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美国高调回归,缅甸、泰国的动荡,都给这一区域带来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一区域对于我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战略价值,除了国家层面加强合作与沟通之外,有没有一些操作层面的抓手可以成为战略的地方,能够将合作落到实处,让联系更为紧密。
四年前,在做西双版纳战略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沿着昆曼大通道,南下老缅泰,认识到西双版纳的价值在于打通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由此确定了“金三角枢纽、湄公河明珠”的战略定位。版纳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深耕版纳的企业也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成为这一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者,甚至参与到老挝国家经济特区的开发之中。
三年前,我们参与广西北海、钦州以及崇左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入河内、西贡,沿着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深入考察越南,体会世界产业转移的又一波浪潮,梳理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过程中,在北部湾战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城市应该所应该选择的发展路径。
2011年末,受到中工国际的邀请,我们又深入老挝首都万象,参与到为2012年亚欧首脑峰会所打造的国际中心项目中去。作为一家走出去多年的企业,中工在海外完成了众多的工程项目,承担了大量国家援助的任务,也与对象国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中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刻,中工希望探索出一条从单纯工程向复合投资转变的道路,整合国家资源,将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对外贸易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整合到一起,为央企走出去探索一种新的模式。
放眼向洋看世界,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鼓舞下,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个体走出去,就像一支庞大的船队,有万吨巨轮,也有小帆板,他们的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有没有可能在一些先行者的带领下,形成一只只具有战斗力的舰队,让中国走出去走得更远更好。我们试图用亲身的经历、真实的案例来做出回答,这些仍然在探索中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却无比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