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长寿与子嗣:基于精神慰藉的吉祥诉求

除了物质财富方面的吉祥愿望和福的祈盼之外,人们对于福的价值内涵的认可还表现在对于长寿和子嗣的追求,此二者不但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繁衍,同时也是孝德(美誉)的反映。

图2-8 清 黄山寿作《天孙赐福》

图2-9 杨柳青年画《大富贵亦寿考》

图2-10 “大富贵亦寿考”主题素材

“寿”为五福之首,寿的观念很早就成为人们祈福的吉祥内容之一。周代铭文中已出现了代表寿的文字,同时“耆”“孝”“考”等字,其意义与寿也有相似或关联。“‘寿’,考也;‘考’犹老也。”(《毛传》)可以看出寿所代表的年长、年老的含义,并且这一含义还可以引申为长久、恒久、绵长、持久等含义。因此常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福言语。同时“寿”除了用于对人的祝福之外,还可以表达对事物的美好祝愿,寓意事物长久。如千秋万代、万寿无疆等,具有对事物长久绵延的美好祝愿。

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寿”的赞誉和尊奉与儒家文化中敬老的主张有着密切关联,“孝”是中国儒家伦理观念的重要内容,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源自古代社会对长者和先祖的怀念、敬意和追思,并通过一系列祭祀活动体现。由此一来,对“寿”的尊崇就转化为对“孝”的情感和行为追求,而“孝”又是作为儒家学说中“美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出现的。《尚书》中有:“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唯明,听得唯聪。”《周礼·师氏》中有:“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孝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这些表述都将“孝”作为一种品德和行为准则来看待。

在儒家的“礼”的观念中,孝是“礼之始”,“仁之本”。《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一个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有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观念中对于“孝”的理解和认识。

再如:“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都将“孝”作为最重要的德行来看待。“孝”的最主要的体现便是对“寿”的祝福,“寿”是“孝”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孝”的过程中“德”才能够树立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在五福中,“攸好德”的内容包含了此处的“德”的概念。因此,对于“寿”的尊崇包含了“孝”对“寿”的支持和对“德”的宣扬的双重内容。例如“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寿延年”“福禄寿三星”(图2-11)等都是对于“福”“寿”的吉祥内涵的表达。

在中国人的幸福吉祥观念中,还有一类也不可或缺,就是对于子嗣繁衍和天伦之乐的追求,这是作为人和人类社会的本性使然。

图2-11 河南朱仙镇万同老店印制的《福禄寿三星》吉祥年画

中国自古代直至今日,农耕文明的特征十分显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以农业耕种作为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的主导性经济。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因而反映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上便是对劳动人手的持续和大量的需要。这一需要也促使了古代国人的生育观念的形成,即多子女的生育观。由此出现的“多子多福”的观念和祝福表达也就顺理成章了。《国语·越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管子·入国》:“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这些记录都充分说明了社会制度在保障劳力、鼓励生育方面的重视。的确,在古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保证了其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口匮乏或生育减少都会造成国力的衰弱。

在对于生育的鼓励之中,还有一层含义是生育男孩。这除了农业社会对男性体力优势的需要之外还包含了封建制度下对男性拥有继承权利的强化表现。自父系社会建立以来,男性在社会中所占有的主导性始终未有改变,封建社会中以男性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主体力量,各个层面的继承均需要以男性为主体。对于一般家庭或家族而言,男性后代的繁衍标志着其后继有人;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子嗣众多才能保证对江山社稷的继承和管理,倘若无有子嗣则有皇权旁落的危险。因此,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皇室贵胄都将生育子嗣,香火延续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完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生儿育女对于个人、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的重要性。由此而出现的祝福话语和形式也十分多见,如“连生贵子”“早生贵子”“瓜瓞绵绵”“百子图”“送子观音”等,都是这一吉祥观念的外在表现。

除了繁衍生息、家族延续的需要之外,人们追求子嗣的观念和做法,还有一层深层的含义亦可以在“五福”的概念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即“考终命”。人生在世总有最终离去的时候,但怎样离开这个世界是每个人所关心和在意的。理想的最终离去的状态应该是所谓“寿终正寝”,安详而无痛苦地离去。而这一状态也需要一定条件作为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需要有子孙为其养老送终,这已成为衡量“福”的重要标准,也是“福”这一吉祥观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价值诉求。

时至今日,对于生育和子嗣的追求仍然是现代人重要需求之一。虽然生育和子嗣从物质层面而言已经没有像过去那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人丁兴旺、四世同堂是很多人所希望的,尤其是人进入老年,更希望享受儿孙满堂所带来的天伦之乐。今天所看到的求子祈福、多子多福等吉祥话都是这种观念内涵的表现。


[1] 黄宇鸿:《〈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7页。

[2] 殷伟、殷斐然:《中国福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3] 春社为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又有官社、民社之分。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在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

[4] 黄宇鸿:《〈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7页。

[5] 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6] 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