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读懂一幅画:七步图解国画
- 孙振江编著
- 2472字
- 2021-09-30 19:41:48
1 洛神赋图
作者/ [东晋]顾恺之
尺寸/纵27.1 cm,横572.8 cm
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摹本)
作者|“三绝才子”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人物。
他提出,画家要仔细观察绘画对象的特征,把握其内在本质,比如说在画人物时就要先弄懂他的性格特征再下笔。在当时有“画绝、文绝、痴绝”三绝美誉的顾恺之,其理论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对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都有涉猎,也留下很多经典画卷,其中最著名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品赏|洛水寻仙
《洛神赋图》的灵感来自于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洛神赋》描写的是一个想象中的故事,曹植幻想在洛水边遇到了洛神,两人相恋,最后终因人神殊途,不得不分开。顾恺之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通过连环画的形式把曹植与洛神的相遇、相知、分离的种种浪漫场景画了出来。
《洛神赋图》原作已经亡佚,现在流传在世上的四件《洛神赋图》都是宋代的摹本,其中有两幅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幅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幅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件藏品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是景物有一繁一简的区别。
A 岸边休憩
曹植率众随从在洛水之滨停驻休息。
B 偶遇洛神
柳岸边,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洛神。
C 洛神嬉戏
洛神衣带飘逸,凌波而来。
D 曹植赠物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深切爱慕。
E 众神嬉戏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
F 依依惜别
人神殊途,曹植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
G 洛神离去
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
H 驾船追赶
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
I 失落等待
曹植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
J 惆怅返回
曹植不舍与无奈,最后踏上归途。
细节|偶遇洛神
这一场景描绘了日落黄昏时分,曹植带着一众随从,从京城洛阳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稍作停驻休息。在曹植恍惚之间,风姿绝世的洛神,在葱郁山崖映衬下,衣带翩跹,乘着清风,凌波而来。
图解国画
1 惊鸿
洛神翩然若惊飞的鸿雁。
2 游龙
洛神蜿蜒如游动的蛟龙。
3 秋菊
洛神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
4 春松
洛神的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5 轻云蔽月
洛神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
6 流风回雪
洛神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7 朝霞
远远地看,洛神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
8 芙蕖
从近处看,洛神漂亮鲜丽,就像绿波间绽放的初荷。
细节|目光灼灼的曹植
曹植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盯着水面上美丽的洛神,而随行人员的目光则是呆滞的,这说明了洛神是曹植想象出来的,而其他人没有看到。画家通过这个动作巧妙地画出了曹植对洛神的痴迷。(见片段B)
细节|体态轻盈的洛神
洛神的身材修长,衣带飘飘,就像在天上游走一样,加上她对曹植若即若离的态度就展现出了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女形象,这也符合《洛神赋》原文中对洛神的描述。(见片段B)
细节|众神嬉戏
洛神和曹植情意绵绵的时候,各路神仙都出现了,位于右上角的风神张着大嘴用力吸风,水神站在水中抚平波浪,左边的黄河之神河伯冯夷在击鼓奏乐,中间的女娲在乘风而歌。(见片段E)
细节|洛神离去
因为人神殊途,曹植不得不和洛神离别。这个离别场面,画家画得宏大又热闹。洛神乘坐的云车,是由六条龙来驾驶的,车子的周围还围绕着从水底涌出来的鲸鲵。洛神所到达的地方上空也都萦绕着团团云雾,这既符合她神女的身份,又为两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见片段G)
细节|追寻洛神的曹植
曹植乘船要去追寻洛神,他坐在船中目不转睛地盯着洛神离开的方向,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悲伤和无奈。船外有两个船夫听从了曹植的吩咐,在拼命地划着篙竿。(见片段H)
细节|曹植返程离开
曹植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了回封地的路。(见片段J)
技法|依情节构图
《洛神赋图》整体是一幅由多个故事情节构成的长卷画作,全卷从右端开始通过三个部分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对洛神的纯挚爱情。
这三个部分的人物安排得疏密有序,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再加上周边山川景物的衬托,使画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空间美感。
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的相遇。黄昏时分,曹植率领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的时候在洛水之滨遇到了从容美丽的洛神。曹植深深被洛神的绝世美貌吸引,于是解下身上的玉佩送给她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洛神指着洛河里深深的流水对他表示期待。可曹植又怕洛神是骗他的,于是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礼貌地对待着她。之后洛神和诸神嬉戏,场面非常热闹。
第二部分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描绘的是因为人神殊途,曹植、洛神不得不分别的情景。随着曹植与洛神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的内心都表现出了痛苦。
第三部分描绘了洛神离开之后,曹植因为思念她而乘船去追赶云车,但是洛神却早已远去。曹植在洛水边等了一夜,直到天明后在随从们的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技法|细劲古朴的笔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被唐代的张彦远评价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幅画中的山川树石画法古朴,结构简单,正和张彦远的观点相吻合,那时的山水画没有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这也是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不过画中用来表现水势、水态的线条却千变万化,没有一条是相同的。它们有的舒展,有的平滑,在故事高潮的地方又变得荡气回旋。这种笔法的变化是随着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等情绪来变化的,如在画卷的第三部分,当曹植乘船追赶洛神的时候,心情是万分着急的。于是顾恺之笔下水的线条也变得荡气回旋,他让船驶过的河水变得惊涛翻滚,似乎能让看画的人听到水的咆哮声。不得不说顾恺之的笔法细腻和高明。
《洛神赋图》中还画了许多面貌狰狞的动物,如张牙舞爪的鲸鲵、长着翅膀的鱼和长着马形脸的海龙,顾恺之把这些动物描绘得都非常有质感,几乎代表了当时动物画的最高水平。
技法|色彩归纳法
在画这幅画时,画家依据故事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归纳,对色彩的明亮度和冷暖关系上都做了细致的处理。首先是沉稳色彩的运用,在画卷的第一部分曹植与洛神相遇时多用沉重的蓝色,因为蓝色使人内心感到沉静;洛神飘然离开时用了灰黑色,这样的色彩易让人感到惆怅。
在人物的穿着上,画家多用红、黄这样鲜明的色彩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如洛神身上多彩的飘带、裙子衬托出她飘逸脱俗的气质。而侍女身上的衣服则偏素色。
这样整个画面就充满了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