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动力机制

4.3.1 内生驱动力

4.3.1.1 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起始动力

县域经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根,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全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投入,生产增长缓慢,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各环节相互脱节,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农业经济学是穷人的经济学,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从健康、教育、风险管理、贷款、创业、政治参与等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提出了关于援助、制度等与贫穷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学,应从“三农”问题着手,切实执行有关农民的各项制度与政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举措。1953—1956年,我国开展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产品品种,从“两熟制”过渡到“三熟制”。1981年,我国开始农业管理、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经营权交还给农民。此外,农业组织不断创新,从“小农经济”到“集体经济”再到“家庭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农业组织不断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形成了农业相对稳定的种植、生产、经营、销售产业链,为县域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4.3.1.2 工业和服务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后继动力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服务业的支持。把工业发展置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加速工业化进程,能够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来,加速土地流转,增加就业机会,间接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比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服务业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就业容量和发展潜力也不断提高。发展服务业能够加快县域经济技术进步,以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变革,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第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也能改善县域经济投融资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生活满意度。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三者又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推动县域内财富的聚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图4-4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驱动力模型。

图4-4 县域经济发展内生驱动力模型

4.3.2 外生推动力

4.3.2.1 政策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行政管理表象看,县级政府主要职能是执行和落实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县级政府转变思维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科学决策,构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4.3.2.2 投资动力

投资能够直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资金来源角度划分,投资资金分为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其中内部资金主要是指由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及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自有资金。政府投资主要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领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供水供电、公共建筑等,改善基础设施能够优化县域投资环境,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重点领域建设是指根据上级的产业政策,以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和均衡发展为目标推动产业内重点领域建设。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够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带来规模效益。由于历史积累的影响,财政投资和企业投资增长缓慢,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县域投资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发展目标是促进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而投资一方面带动了县域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科学技术具体化搭建了桥梁。合理的投资选择能够催生新产业的出现,优化和改善产业内部结构。

4.3.2.3 市场动力

作为一个多元市场的构成体系,市场机制的基本作用是通过价格使市场总供求趋于平衡,促进产品、要素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市场机制的主要作用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①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作用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信号诱导功能和利益调节功能。②供求机制反映供求与价格的联系和供求之间通过价格实现自我平衡。③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中的“经济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占据有利市场地位而形成的经济机制。市场和政府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两者功能各不相同。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的风险;而政府作为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缺陷。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一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市场活跃;二是合理发挥政府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必要时可通过政策法规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干预。

4.3.2.4 人才动力

人才是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县域经济,要构建人才培育机制,促进人才的流动与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从县域的视角研究动力传递机制,要实现县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重视社会环境体制机制的建立,通过颁布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广纳贤士,留住优质人才,遵循人力资源动力传递的规律。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加大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大扶贫力度,为农村贫困适龄儿童提供上学机会,落实国家针对落后、贫困地区在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强化人才流动机制,引入人才、留住人才。

4.3.2.5 创新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是国家兴旺的源泉。党的十九大将创新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持久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创新涉及面广,涵盖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因此要多方面把握和理解创新。要提高和培育创新能力,一方面,政府要推动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县域范围内产品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是内生驱动力和外生推动力共同推动的(见图4-5)。发展县域经济,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县域内的各种动力相结合,构建创新性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