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对金融科技作用于普惠金融进行理论分析,以市场供求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由此得出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在此理论框架下,根据金融科技作用普惠金融的特征,以四川省的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宏观数据研究其作用效应,并设计了应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实施路径,为农村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机理、效应,探索金融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路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研究金融科技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影响,构建金融科技作用于普惠金融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将金融科技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内生因素,运用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研究金融科技应用对普惠金融供需双方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应用金融科技减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收益以及增强农户获得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效应、探索普惠金融的实施路径以及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提供理论支持。

(2)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四川省的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效应。在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特别是四川省的普惠金融特征,比较不同地区的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作用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影响效应的稳定性,科学评价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效果。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使用四川省部分县(市)的宏观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金融科技优化现有的普惠金融路径。

(3)结合DCEP应用,提出应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本研究根据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作用机理,结合普惠金融经济特征分析、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效应分析以及DCEP 应用,提出农村普惠金融的路径应是O2O的模式:线下利用金融科技降低金融网点、助农取款点的成本,增强其服务能力,线上应积极发展移动金融等,并围绕O2O模式完善相关制度。

1.3.2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金融科技的研究热点、普惠金融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以及信息科技向金融领域广泛渗透等为研究背景,以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影响的理论分析—实践检验—实施路径为研究主线,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3.2.1 关于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概念的边界研究

应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都很关键,近年来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都发展得很快。

金融科技处于交叉领域,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改变。从早期的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产业/企业的融资、金融科技企业到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金融科技作为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创新的核心技术,概念的边界在不断演变,使应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变得异常复杂。为简化问题的研究,结合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的主体地位,本书将金融科技的边界限定为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并特别指金融机构用于金融服务创新的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则是采用用户对金融服务的使用程度,以便于对各地金融科技应用水平进行测算。

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普惠金融的含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普惠金融集中在农村金融的信贷服务上,而金融科技的应用,使金融机构参与了经济活动的资金流动,因此,普惠金融的内容不仅有信贷,还有电子支付。但是,由于电子支付和信贷服务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同,其金融服务资源的特点不同、风险不同,而且,通过电子支付培养农户的金融素养、提高农户获得信贷的能力以及采集农村资金流信息等,电子支付对发展信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金融科技应用下的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现有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忽视了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本研究对普惠金融概念的边界进行了研究,有利于更客观和科学地评价一个地区的普惠金融水平。

1.3.2.2 应用网络经济学对金融科技作用于普惠金融的机理进行研究

金融科技用于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内容是实施金融创新,缩小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在技术、成本上的差距,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增加金融服务的收益。农村普惠金融的特点是服务分散、收益低,因此,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利用技术的手段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促进农村金融供给,获得规模收益。在信息技术下,网络经济的长尾理论、边际收益递增等理论指导和促进信息技术的外部性内部化,帮助金融组织在应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获得规模收益,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政府对市场干预等,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

1.3.2.3 采用四川省三个样本市(州)的面板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效应

实证分析是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手段,而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效应非常复杂,普惠金融的发展既有来自金融科技的内生影响,也有经济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还有截面的溢出效应和时间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考察金融科技作用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时,选择截面数据研究不同地区影响效应差异和溢出效应,选择时间序列数据观察同一个地区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因此,本研究为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综合选择了四川省的部分区(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1.3.2.4 结合DCEP应用,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路径

随着金融科技更广泛地得到应用,金融创新渗透到普惠金融的各个方面,如支付、信贷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金融科技应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将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多个部门的协调,金融科技用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应是线上和线下结合,通过线下渠道培养农户的金融素养,有条件地引导农户使用线上普惠金融,优化和发展线上金融服务的流程,降低农户通过线上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全面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在数字普惠金融环境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1.3.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工具和手段(吴志荣, 2017),据此,本书的研究方法有四种。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该研究方法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分析—策略研究。通过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发现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2016年金融科技有了较快的发展(田婧倩,2019),金融科技被金融机构广泛用于金融服务创新,因此确立“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效应和路径研究”的主题研究,并根据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对理论的拓展,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金融服务作为信息产品,金融服务的收益具有规模效应,推动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研究四川省的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特征,利用四川省部分区(县)的金融面板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并提出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即:作用机理—影响效应—路径的逻辑思路,采用经济学、网络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基本理论,提出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构建本研究的整体框架。

(2)案例分析法。本研究主要用案例分析法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特征和效应分析,从实践方面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为后面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提供依据。

(3)实证分析法。本研究主要用实证分析法分析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效应,通过四川省部分区(县)的金融面板数据,分析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影响的区域效应、稳定性和影响程度,并检验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中的研究假设。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的直接数据、二手数据,如官方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中宏产业统计数据、万德数据库、《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及文献研究的数据。

(4)归纳法和演绎法。同运用文献研究法一样,归纳法和演绎法贯穿了本研究的整个过程,在文献综述、作用机理模型的建立和路径研究中尤为突出。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得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和提出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