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本

一、经济学成本观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成本观

马克思关于成本的理论揭示了成本本质的经济内涵。成本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用以补偿资本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也是C+V的货币表现。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成本,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格所组成。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那部分,为资本家的资本增值,转化为利润,不包括在成本之内。

(二)西方经济学的成本观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对成本的定义是:“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机会成本以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范畴就概括了广义经济成本的内涵,而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等于经济成本。显性成本指的是“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指的是“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机会成本指的是“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提到的最高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们对成本的定义不再只是企业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成本,而是放眼于企业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费用,因而提出了社会成本和交易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所谓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二、管理学的成本观

成本在管理学中被理解为一种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产品的产量、品种的变动、质量的变化、工时和台时的利用、资源及能源的消耗、资金的周转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中有所反映。企业管理中之所以强调成本这个手段,是因为它可以对企业各方面工作起到组织和促进作用。管理学所说的成本,是指成本—效益,或消耗—效益,就是在一定的消耗下获得的效益最大,或在既定的效益下消耗最小,这也正是企业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管理学成本内容的核心在于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和责任成本三大类:①决策成本。它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时,都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从中选出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案来具体实施。在对不同方案进行财务比较、选择的时候,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看不同的方案成本的大小,这里的成本就是决策成本。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很多,其核心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在决策阶段,会计人员应当提供科学的机会成本,为管理当局决策服务。②控制成本。企业的各种生产方案确定以后,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来完成方案确定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各种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通过对这些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分解与落实,把各部门和各项任务都纳入预算体系,促使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各部门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指标、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保证目标的实现。在控制阶段,会计人员不仅要参与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制定,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优势,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会计所应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③责任成本。企业各种活动的结果既要通过其所取得的收入来反映,也要通过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考核。为了有效评价各管理层的经营业绩,需要对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考核。按照“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考核,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但在对管理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依据成本总额,而应依其所能控制的成本来进行。因为只有依据各自能够控制的成本进行的评价才是恰当的,所以,责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

三、会计学的成本观

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是指财务会计范畴内的费用概念。费用和成本是密切相关的,美国会计学会名词委员会在成本归属理论(cost attach theory)中提及已耗成本(expired cost)概念,并将已耗的历史成本定义为费用,而未耗的历史成本则定义为资产。在这里,人们一般会把费用(已耗成本)理解为成本,即狭义的成本概念,人们在区分成本与费用时把成本称之为按成本对象归集化了的费用;广义的成本概念就要比狭义的成本概念宽泛得多。20世纪20年代现代会计的分支——管理会计出现以来,成本的范畴得到了快速扩展,产品成本、项目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资本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概念层出不穷,人们已感到很难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成本概念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发展最快的概念之一。

(一)国外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925年,劳伦斯(W·B·Lawrence)在《劳氏成本会计》中提出,成本是“一工厂制造与推销其产品时所发生之一切费用总数”。

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指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将成本概念修订为“成本通常指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的一定量价值”。

195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名词委员会发布的《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指出:“成本是指由于取得或将能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股票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把成本解释为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所放弃的资源。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切尔·马赫(Michael Maher)教授在《成本会计》中提出:“成本是资源的一种损失,是资源的一种牺牲。”

1986年,美国查尔斯·T.霍恩格伦在《高级成本管理会计》中,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失去的或放弃的资源”。

日本大藏省颁布的《成本计算标准》指出:“成本是指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果而消费的物质资料或劳务价值。”

此外,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均对成本概念有过类似的表述。

(二)我国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951年,娄尔行等学者认为:“成本是完成一项作为时,或者企图完成一项作为中间,直接、间接因作为而耗费的有形和无形的代价。”“成本——在会计意义上是生产‘产品’或供给 ‘劳务’所发生的一切支出。”

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业会计核算》教材指出:“产品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支出……从价值方面体现着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

1988年,中国成本研究会编写的《成本管理文集》中,有作者认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目标)而付出的(或可能将要付出的)可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1988年,曲晓辉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论成本观念的广义化》,在文中指出:“成本既不是牺牲的价值,也不是放弃的价值,因为它的发生必须基于一定的动机,因此,确切地说,成本是为特定目的支出的价值。”

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会计研究》第9期发表《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观念需要更新》,指出:“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耗费的本钱。”文章提出“成”者,有完成、实现之意;“本”者,资本之本,本钱之本。

2001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这样表述: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没有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2014年我国对基本准则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如下修订:①历史成本是指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②重置成本是指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③可变现净值是指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④现值是指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⑤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2013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这样表述: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

综上所述,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更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因此,会计学所说的成本概念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财务会计受制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将成本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三)会计学中的成本、费用和损失

会计学中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的定义,在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1957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Accounting Terminology Bulletin No. 4)中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1)成本的定义。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把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成本可以分为未耗(unexpired)与已耗(expired);未耗成本可由未来的收入负担,例如存货、预付费用、厂房、投资、递延费用等属之;已耗成本不能由未来的收入负担,故应列为当期收入的减项,或借记保留盈余,例如出售产品或其他资产的成本及当期费用属之。”根据以上定义可知,成本是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其等价物,也就是说,成本是为获得某种利益之支出,如购房屋,是为了获得其使用利益之支出,属于成本;雇用劳务人员,是为了取得其服务之支出,也属于成本。支出形式可以为现金,也可为其他等价物,所获利益可以为有形资产或无形劳务,每一种支出如果为了获得某种利益都代表一项成本。成本的未耗和已耗之分在于,未耗成本指支出换取的利益在没有实际耗用以前是一种资产,如存货、厂房等,它是为了获得未来收入的一种经济资源;已耗成本指支出换取之利益已经耗用,如出售产品的成本,它是为了获得当期收入所支付的代价,所以,要与收入密切配合,不得递延。

(2)费用的定义。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把费用定义为:“最广义的费用,是指可由收入中减除的一切已耗成本。在损益表中,已耗成本常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成本、费用或损失,例如销货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出售资产损失。”根据以上定义,费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费用包括损失在内,狭义的费用不包括损失。企业的一切支出,最后不一定都能获得收益,如果成本消耗后不能获得收益,则支出变成了损失;如能获得收益,则为费用。所以,费用是为产生收益而丧失的成本。

(3)损失的定义。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把损失定义为:“其一,就广义而言,为某期间所有费用超过收入的数额;其二,当资产出售、废弃或因意外灾害或冲销而致全部或局部毁损时,其成本超过相关收入的部分。若损失的发生是因上述第二种情况时,应列为收入的减项,因其属于广义的费用。”

根据以上定义,损失是无补偿的已耗成本。它分为两种:一种是费用超过收入的部分,另一种是对收入没有贡献的部分。

(4)根据上述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发布的《第4号会计师名词公报》中对成本、费用和损失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图1-1来表示。

图1-1 会计学中成本、费用、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1-1中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企业的资产分成两个方面的成本,即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第二,未耗成本指支出换取的利益在没有实际耗用以前是以资产的形态存在的,在当期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第三,已耗成本指支出换取之利益已经耗用,如果无补偿的或无贡献的归为损失在利润表中反映,如果有补偿的或有贡献的归为费用;第四,归为费用的已耗成本,如果能够“对象化”则构成当期产品成本,如果不能够“对象化”则构成期间费用直接在利润表中反映;第五,“对象化”的费用构成当期产品成本,如果当期销售出去则构成已售出产品成本,直接在利润表中反映;如果当期没有销售出去则构成未售出产品成本,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总之,成本、费用、损失都是对资产的耗费,而耗费资产的目的是获取价值更大的资产。

四、成本的分类

为适应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和满足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要对成本进行分类。成本分类与成本层次密切相关,成本可以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分类:

(一)理论层次上的成本分类

理论层次上的成本分类,抽象了成本的具体内容,从本质方面说明成本的属性和理论构成,对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成本从理论层次上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成本和微观经济成本:

(1)宏观经济成本。宏观经济成本是从国民经济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方面考察的对维护社会扩大再生产,在生产要素上发生的资源耗费补偿价值。宏观经济成本可以从社会平均成本、社会经济成本和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2)微观经济成本。微观经济成本即企业成本,是企业为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微观经济成本又可以分为生产性成本和劳务性成本:生产性成本是指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个别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补偿价值;劳务性成本是指劳务性企业为提供某种劳务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个别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补偿价值。

(二)价值链层次上的成本分类

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概念,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即作业链。从经济增值角度衡量其总和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分为九项活动,隶属于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这九项活动为企业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每一项活动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即以成本为代价,故其经济效果取决于企业成本方面的竞争能力。所以,价值链的背后隐藏着企业的“成本链”。按照这一推理,企业的产品或项目的内部“成本链”包括设计层成本、供应层成本、生产层成本、销售层成本:

(1)设计层成本。设计层成本是指设计阶段根据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性能、功效等方面的因素对某产品设定的目标成本。设计层成本具体又分为产品设计成本和工艺设计成本:产品设计成本是指设计阶段根据相关因素对某产品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设定的目标成本,工艺设计成本是指设计阶段根据相关因素对生产产品工艺的每个环节设定的目标成本。

(2)供应层成本。供应层成本是指为准备生产产品而发生的资金耗费,包括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取得的成本,以及对这些资产的维护和储存成本等。

(3)生产层成本。生产层成本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4)销售层成本。销售层成本是指销售产品的成本和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储存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等。

(三)管理层次上的成本分类

如果从横截面剖析价值链上的活动,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的管理活动,即战略管理活动、战术管理活动和作业任务活动。企业的价值流伴随着成本流。所以,企业的成本据此可以分为战略层成本、战术层成本和作业层成本:

(1)战略层成本。战略层成本表现为企业价值链上的成本结构,是指企业从行业维、市场维和生产维等方面对产品未来成本的预计,包括行业进入成本、市场进入成本、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产品设计成本等。

(2)战术层成本。战术层成本表现为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目标,是指为实现企业成本战略而制定各种“成本标杆”,包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责任成本等。

(3)作业层成本。作业层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耗费,是指产品生产执行层面具体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费的一种货币表现,包括产品成本、作业成本、实际成本、可控成本等。

(四)功能层次上的成本分类

功能层次是就成本管理的作用而言的,即成本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成本按照其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划分为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经济成本三类:

(1)财务成本。财务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要求,以及国家财务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按各成本对象受益情况,采用一定的核算程序和计算方法,所计算的企业成本。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财务成本可以再做进一步的分类,比如:按照成本发生的环节可以分为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储存成本、销售成本等,按照成本的发生空间可以分为班组成本、工序成本、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等,按照成本所依附的实体可以分为自制半成品成本、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等。

(2)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经济决策、成本策划、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方面的要求,所建立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策划方面的成本指标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差别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预测成本、目标成本等;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方面的成本指标有标准成本、定额成本、计划成本、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等。

(3)技术经济成本。技术经济成本是为研究成本和技术、功能与质量的关系,满足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需要,所设计的成本指标,具体包括功能成本、设计成本、质量成本和投资成本等。

(五)要素层次上的成本分类

要素层次是就成本构成的具体内容而言的,实际上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项生产要素的耗费。就生产企业而言,企业费用要素一般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和其他支出;外购材料是指企业为生产而耗费的一切从本企业以外所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包装物、修理备用件和低值易耗品等;外购燃料是指企业为生产而耗费的一切从本企业以外所购入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生产而耗费的一切从本企业以外所购入的电力、热力等动力;职工薪酬是指企业应计入生产费用的全部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各种保险费等;折旧费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生产费用中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其他支出是指不属于以上各项费用要素的支出。根据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要素层次上的成本可以按照以下几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即按生产要素上的耗费分类,可分为劳动资料方面的费用、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和活化劳动方面的费用。①劳动资料方面的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使用和维护劳动工具而发生的资金耗费;②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耗费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修理备用件和低值易耗品的费用;③活化劳动方面的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人员而支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等。

(2)生产费用按企业成本的生产费用经济用途分类。生产费用按企业成本的生产费用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费用和期间费用。①制造成本费用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的费用。制造成本费用又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薪酬和制造费用:A.直接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修理备用件和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直接材料;B.直接薪酬是指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的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C.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个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等。②期间费用成本是指不能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费用。期间费用又可再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A.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各种费用,比如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等;B.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措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各种费用,比如银行手续费、债务利息等;C.销售费用是指企业为扩大产品的销售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各种费用,比如广告费、展销费等。

(3)按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程序分类。生产费用按计入企业成本的程序,可分为单要素成本和综合要素成本:①单要素成本是指只由一种经济性质的费用要素构成的成本项目;②综合要素成本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经济性质的费用要素构成的成本项目。

(4)按生产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方法分类。生产费用按计入企业成本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费用成本和间接费用成本:①直接费用成本是指能够根据原始凭证记载的耗费信息直接归集到某种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②间接费用成本是指不能够根据原始凭证记载的耗费信息直接归集到某种成本计算对象,而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才能计入某种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

(5)按生产费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分类。生产费用按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基本费用成本和一般费用成本:①基本费用成本是指由生产经营活动自身引起的各项费用汇集而成的成本费用项目,比如直接材料、直接薪酬等;②一般费用成本是指由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汇集而成的成本项目,比如制造费用。

(6)按成本习性或者成本性态分类。成本按其习性或者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①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由于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因此,单位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呈反比例变动。企业的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数额大小是否受管理当局的决策影响,又进一步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②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的总额将随产量或销量的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但从单位业务量观察,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是等量的,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变动成本还可以再进一步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以业务量为基础,与产品产量或销量成正比例变动。长期变动成本以活动量(activity)为基础,并随着活动量的变动而变动。长期变动成本实质上就是产品成本中的变动制造费用部分。③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产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这类成本由于同时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所以,实际上属于混合成本。

(六)成本分类小结

在成本管理会计中,为了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不同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对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这些分类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表1-1所示。

表1-1 成本分类

五、成本的作用

产品成本的实质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劳动耗费及其补偿价值,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价值指标,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成本是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耗费的总和,这种耗费必须能够用货币表现,并在通过产品销售过程实现产品价值后,从产品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产品成本的高低,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重要尺度。要想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使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以补偿,就必须有一个补偿耗费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就是成本。这种耗费是用销售收入来补偿的,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耗费,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的规模进行,保证再生产的继续进行。

(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以货币表现的各项资金耗费,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业绩,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原材料消耗是否合理和节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优劣、产品产量的增减以及供、产、销各环节是否衔接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通过对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可以借鉴企业在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充分挖掘潜在的力量,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

(三)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产品的价值还无法准确地计量,制定产品价格只能以成本为基础,也就是以产品成本作为制定产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产品价格若低于其成本,劳动耗费就无法得以补偿,企业就难以生存。但是,作为制定产品价格依据的成本,不是指一个企业的个别成本,而是指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平均成本或社会成本。生产经营好的企业,其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取得的销售收入不仅能足额补偿生产所耗,还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盈利;反之,生产经营差的企业,个别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必然会发生亏损,甚至垫付资本也会逐步销蚀。当然,制定产品价格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国家价格政策及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还有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等,但产品成本仍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四)成本是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要面向市场,对生产计划的安排、工艺方案的选择、新产品的开发等,都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手段进行经营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还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完成各项计划任务。只有及时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才能使预测、决策和分析等活动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以,成本指标就成为企业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重要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