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一)推法

1.定义

医者用手指、手掌或肘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一定方向推动的方法,称为推法。

2.动作要领

(1)施术部位要紧贴在治疗部位上,压力要适中、均匀。

(2)推进速度要平稳、缓慢、均匀。

3.适用部位

推法具有行气止痛、温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全身各部均可适用。一般拇指平推法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肩背部、胸腹部及四肢部。掌推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部等。肘推法刺激最强,适用于腰背、脊柱两侧夹脊及双下肢大腿后侧。

(二)

1.定义

手握空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背侧为着力点,前臂做连续的周期性的内外旋转,并带动着力点在治疗部位上往复摆动的手法,称为法。

2.动作要领

(1)施术者肩关节自然下垂,腕关节及手指放松,着力部位的四个指间关节的突起部位全部贴附在治疗部位上。

(2)前臂旋转和腕关节屈伸动作协调,做均匀地内、外旋摆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解痉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

(三)揉法

1.定义

以手指、手掌、指间关节、前臂尺侧肌群肌腹或肘尖为着力点,紧贴在治疗部位,带动受术皮肤一起做柔缓的回旋动作的手法,称为揉法。

根据着力点的不同,可分为拇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前臂揉法及肘揉法等。

2.动作要领

(1)根据选用的揉法的方式,将施术部位紧贴在治疗部位上,带动着力处皮肤一起做回旋运动,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或滑动。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00~160次。

(2)操作时动作柔和,揉转的幅度由小而大,用力先轻后重。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操作。

二、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1.定义

术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大鱼际肌腹或手掌,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肩关节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形平移摩擦的手法,称为摩法。

根据着力面的不同,可分为指摩法、掌摩法和鱼际摩法。

2.动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以上肢自身重力安放在治疗部位上。

(2)着力点仅与皮肤表面发生摩擦,着力要均匀,不带动皮下组织,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消食导滞、温中和胃、调节胃肠功能的功效,适用于胸胁、脘腹部等。

(二)擦法

1.定义

医者用手指腹或手掌指面紧贴皮肤,做直线往返摩擦的方法,称为擦法。

2.动作要领

(1)医者施术面应紧贴患者皮肤,直线往返摩擦,并产生一定的热感,往返距离要长,不要跳跃停顿。

(2)操作时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左右。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肩背、四肢、脊柱两侧、腰骶部及头面部。

(三)抹法

1.定义

用单手或双手的指腹或掌面着力紧贴皮肤,做弧形的往返移动,称为抹法。

2.动作要领

(1)操作时用力均匀,动作轻柔。

(2)在做头面部抹法时动作要连续不断,一气呵成。

(3)双手操作时,要动作协调。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开窍醒神、疏经通络的作用,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手背、足背部等。

三、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1.定义

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手法,称为按法。

2.动作要领

(1)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2)力量由轻到重,用力要稳,不可移动,切忌用暴力猛按。

(3)按法结束时,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4)按压后稍作停顿,再做下一次按压。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筋脉等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

(二)点法

1.定义

用拇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治疗点上的方法,称为点法。

2.动作要领

(1)施术部位紧贴在治疗部位上。

(2)力量柔和渗透。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窍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三)提法

1.定义

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患者肌肉并向上提起的治疗方法,称为提法。

2.动作要领

(1)用手掌指面着力,手法要缓和,均匀有力。

(2)医者施术部位的皮肤与患者受术部位的皮肤相对位置不变。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疲劳的作用,适用于腰背部、腹部及四肢部。

(四)压法

1.定义

用拇指面、手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着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方法,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比按法的力量要重。

2.动作要领

(1)力量由轻到重,切忌用暴力猛然下压。

(2)肘压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仅适用于腰、臀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四、震动类手法

(一)抖法

1.定义

医者用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稍作牵拉,微微用力做小幅度地上下连续抖动,使患肢关节、肌肉有松动感的手法,称为抖法。

2.动作要领

(1)抖动时用力自然,抖动幅度小,频率快。

(2)患者要放松肢体,配合治疗,否则无法进行。

(3)抖动过程中,肢体始终处于牵拉状态。抖动时,抖动波从肢体远端向近端传导,必须到达治疗部位才有效果。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活血化瘀、通利关节、理顺筋脉的作用,适用于四肢部及腰部。

(二)振法

1.定义

医者用手掌或手指在患者体表施以振动的方法,称为振法,也称振颤法。振法分为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

2.动作要领

(1)以食指、中指指腹罗纹面或手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

(2)医者注意力集中在施术部位上。

(3)振动要快速、均匀,力量要持久,受术部位有震动感。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理气和中、祛瘀消积的作用,用于全身各部位。

五、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1.定义

医者用虚掌,在腕关节摆动下,着力于施治部位的方法,称为拍法。

2.动作要领

(1)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施术部位。

(2)操作时要有顺序,有弹性,有节律地拍打。

(3)以腕力带动手,一般拍打至皮肤潮红为度。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

(二)打法

1.定义

医者五指屈曲握拳,以手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一起一落地进行拍击着力的方法,称为打法,又称“叩击法”。

2.动作要领

(1)操作时用力应均匀,或先轻后重,再由重而轻,不宜过猛。但总体用力不宜过重,以免伤及脏腑。

(2)可双手配合,有节奏地交替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宣通气血、振奋阳气的作用,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

(三)叩法

1.定义

医者用指峰、大鱼际、小鱼际、手掌根或小指尺侧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有节律叩打的方法,称为叩法。

2.动作要领

(1)操作上医者肩、肘、腕放松,手指并拢有序,以腕发力,动作轻快,均匀柔缓。

(2)叩击时动作稳定,轻巧而有弹性,叩击有节律。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疏通经络、开窍醒神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常用于头、肩背及上、下肢。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扳法

1.定义

扳动肢体,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的手法,称为扳法,又称“搬法”。

2.动作要领

(1)操作时手法应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双手动作配合或几人配合要协调一致。动作轻巧,准确无误。

(2)扳动的幅度不能超过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不同部位的扳动手法各不相同,要领各异,注意区分。

3.适用范围

本法具有松解粘连、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适用于颈、胸、腰及四肢关节。

(二)摇法

1.定义

医者使患者关节做被动的环转摇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2.动作要领

(1)操作灵活和缓,切忌用力过猛,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以患者耐受为度。

(2)摇动范围不能超过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3.适用部位

本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缓解痉挛的作用,适用于颈、腰及四肢关节。

七、推拿注意事项

1.环境应安静,选择放松舒适体位,以便于医者操作及患者舒适为原则。

2.治疗前详细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3.治疗过程中,手法不宜过重,以患者病情、年龄、施术部位及患者耐受度等为依据。

4.对初次治疗患者,治疗前做好心理疏导,不要紧张,保持心理和肢体都放松的状态。

5.对有皮肤感染、恶性肿瘤、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结核病发作期等疾病的患者及过饥、过饱状态等都不能行按摩治疗。妇女孕期和月经期的腰骶部、腹部及下肢都不宜按摩。

6.治疗结束后应休息片刻,观察有无不适反应。

(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