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左风华:绍兴世家文化史
- 朱丽霞 于蕾 周庆贵
- 4268字
- 2021-10-15 20:00:43
第一节 绍兴世家豪门的繁荣时代
左思《吴都赋》云:
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顾陆之裔。歧嶷继体,老成弈世。跃马叠迹,朱轮累辙。陈兵而归,兰锜内设。冠盖云荫,闾阎阗噎。其邻则有任侠之靡,轻訬之客。缔交翩翩,傧从弈弈。出蹑珠履,动以千百。里宴巷饮,飞觞举白。翘关扛鼎,拼射壶博。鄱阳暴谑,中酒而作。[1]
文中将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家族概括为“虞魏之昆,顾陆之裔”,其中“虞魏之昆”是指会稽士族中的虞氏和魏氏,“顾陆之裔”是指吴郡士族中的顾氏和陆氏,这些家族皆是吴国当时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由此可知,会稽豪族在东吴政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稽本地的豪门望族在东汉时就已经形成,在东吴时期已经获得长足发展。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东晋建立,会稽本地的世家望族依旧发展良好,南朝时期发展有所回落。除了虞、魏两族之外,会稽当地的望族尚有孔氏和谢氏,以上四族被称为“会稽四姓”。会稽本土的四个大家族在不同时期发展并不同步,发展轨迹各不相同。如魏氏和谢氏,在孙吴时期有所建树,但两晋之后却逐渐销声匿迹。而虞氏和孔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数次跌宕起伏,但由于自身的努力,始终在政治舞台上历六朝而不衰。除以上四个家族外,会稽尚有多个家族发展到一定规模,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绍兴通史》载:“(东晋时期)土著豪门士族的势力虽然强大,而其地域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主要集中于聚居平原地区的山阴和余姚两县。”[2]当然,之所以称这些家族为会稽本土家族,是与跟随晋室南渡的北方南下家族相对比,与王谢等家族相比,这些家族在会稽当地已经繁衍良久。如果继续向魏晋之前推移,会稽本土世家望族也大多是从北方迁移而来。因为南方的开发晚于北方,汉末一些北方家族迁移到南方。而到魏晋时期,这些较早迁移到南方的家族已经能够适应南方的水土,因此称其为本土家族。魏晋时期,山阴贺氏即是颇具影响力的本土士族。
山阴贺氏家族原本也是北方豪族,《晋书·贺循传》:“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3]贺氏原姓为庆氏,因为避讳改姓为贺。关于贺氏家族南迁的时代,《元和姓纂》也有类似记载。会稽贺氏南迁的时代为西汉末,从贺纯开始改姓贺,可见会稽贺氏南迁的时代在会稽本土士族中明显较早。贺氏在汉代作为北方士族,家族按照当时的社会风尚修习儒学,南迁后继续保持家族学风,是当时著名的礼学家族。贺纯就以儒学为业,品行突出,得到李固欣赏,“纯字仲真,会稽山阴人。少为诸生,博极群艺。十辟公府,三举贤良方正,五征博士,四公车征,皆不就。后征拜议郎,数陈灾异,上便宜数百事,多见省纳”。[4]贺纯不仅“博极群艺”,并且“三举贤良”,可见其品行之突出。
东吴时期,贺氏子弟贺齐为武将,历任威武中郎将、偏将军、后将军等军职,立有军功。贺纯曾孙贺循是贺氏家族在东晋的核心人物,是当时江南本土支持司马睿的士族领袖之一。《晋书·贺循传》曰:“循少玩篇籍,善属文,博览众书,尤精礼传。”[5]贺循精通礼制,在东晋建立之初,朝廷议论礼制时,贺循曾多次提出见解。当时,司马睿渡江,江南本土士族对司马氏怀有警惕之心,贺循是本土士族中支持司马氏的领袖之一,对东晋在江南政权的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晋建立初期,贺循参与制定礼仪。当时新朝建立,百废待兴,《晋书·贺循传》载:“时宗庙始见,旧仪多阙,或以惠、怀二帝应各为世,则颍川世数过七,宜在迭毁,事下太常。”[6]贺循凭借渊博的礼学知识帮助司马氏制定礼仪,得到朝野称赞,“时尚书仆射刁协与循异议,循答义深备,辞多不载,竟从循议焉。朝廷疑滞皆咨之于循,循辄依经礼而对,为当世儒宗”。[7]贺循著述颇丰,《隋志》记载其作品有《丧服要记》《丧服谱》《会稽记》《晋司空贺循集》等。
贺循之后,贺氏家族礼学世代相传。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儒学并不是显学,南朝梁武帝推崇儒学,贺氏子弟又得以发挥家学。此时贺氏礼学代表人物是贺循玄孙贺瑒,《南史· 贺瑒传》载:
贺瑒,字德琏,会稽山阴人,晋司空循之玄孙也。世以儒术显。……瑒少聪敏,齐时沛国刘瓛为会稽府丞,见瑒深器异之。尝与俱造吴郡张融,指瑒谓曰:“此生将来为儒者宗矣。”荐之为国子生,举明经。后为太学博士。……武帝异之,诏朝朔望,预华林讲。四年,初开五馆,以瑒兼《五经》博士。别诏为皇太子定礼,撰《五经义》。时武帝方创定礼乐,瑒所建议多见施行。[8]
这段文字完整地记载了贺循之后,贺氏家族礼学继承的情况。贺瑒父亲继承家学,并将其传至贺瑒,贺瑒作为家族的优秀子弟,年轻时便展现了非凡的才华,被认定为未来的“儒宗”。果然,贺瑒不负众望,得到梁武帝重用,先后任太学博士、五经博士等职,撰写礼学著作。贺瑒还培养了家学接班人,两个儿子贺革、贺季,以及侄子贺琛。其中贺琛成就最高,成为贺氏礼学的又一代表人物,《南史·贺瑒传》附《贺琛传》曰:
初,瑒于乡里聚徒教授,四方受业者三千人余人。瑒天监中亡,至是复集,琛乃筑室郊郭之际,茅茨数间,年将三十,使事讲授。既世习《礼》学,究其精微,占述先儒,吐言辩絜,坐之听授,终日不疲。……太尉临川王宏临州,召补祭酒从事,琛年已四十余,始应辟命。武帝闻其有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门业。”[9]
贺琛得到伯父贺瑒传授家学,贺瑒去世后,贺琛继承伯父事业,深得武帝信任,庭庙祭祀等礼仪全部由其负责。贺琛著《三礼讲疏》《五经滞义》等礼学著作及诸仪注一百余篇。
东晋时,除山阴县之外,余姚县是会稽本土士族聚居的另一个地区,主要有虞氏、严氏、董氏、陈氏、茅氏、黄氏、邵氏等家族,其中虞氏一族最为旺盛。
余姚虞氏也非会稽原住民,两汉之际从北方迁入会稽。虞氏家族从虞意开始就从东郡迁移到余姚,到虞翻时已在会稽经营六代,成为东吴时期江东有名望的大家族,此后魏晋六朝虞氏继续保持良好的家族地位。究其原因,“在家风上,虞氏允文允武,凭借道德、事功、学术以及强大的宗族和经济力量,巧妙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从而维持家族势力长期不坠”。[10]虞氏南迁后,家族中首位在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虞翻,其为东吴易学大家,《三国志·虞翻传》曰:
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11]
虞翻因性情疏直,多次触怒孙权,孙权将虞翻流放到岭南交州。虞翻在交州持续讲学,孜孜不倦,门徒众多。虞翻学识广博,著述颇丰,并为《老子》《论语》《国语》等经典作注,广开岭南学风。虞翻最为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对易学研究的推动,“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12]
虞翻的族曾孙虞喜、虞预兄弟是虞氏家族在两晋时期的代表人物。虞喜,字仲宁,博学好古,继承家学,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晋书·虞喜传》曰:“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13]虞喜出身于仕宦家庭,父亲虞察是东吴的征虏将军。虞喜与贺循是同辈人,同出身于会稽,因此二人有往来。贺循入仕,官途显达,虞喜无入仕做官的想法,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由于将毕生精力放在学问上,虞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专心经传”,虞喜对于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释《毛诗略》,注《孝经》。虞喜对典制礼仪也多有研究,曾解答过“吴刚二嫡妻议”“答访四府君迁主”“答或问旧君服”“答孔瑚问庶子为人后其妻为本舅姑服”“又答瑚进问玄孙之妇传重”[14]等礼制问题。贺循是礼学名家,虞喜也曾与其辩论礼制问题,促进了东晋礼制的完善。其次,虞喜“兼览谶纬”,即从事天文研究。虞喜的天文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著有《天安论》,讨论了宇宙的运行并否定了“天圆地方说”等问题。他将回归年与恒星年两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岁差”。虞喜指出,古历将节气与星度相等同是不正确的,寒暑变化一周不等于太阳在恒星间运行一周。这就分清了周天与周岁的不同概念,并求出了二者具体的差数约50年退1度。这个差数便称为“岁差”。含义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经过岁之后并未回到原处,尚差1/50度(赤经差)。[15]“岁差”是重大的天文发现,“祖冲之、刘焯将‘岁差’应用于历法,制《大明历》《皇极历》,开创了中国天文学的新纪元”。[16]
虞预,字叔宁,虞喜弟。本名茂,犯明穆皇后母讳,故改名。虞预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晋书·虞预传》曰:
预雅好经史,憎疾玄虚,其论阮籍裸袒,比之伊川被发,所以胡虏遍于中国,以为过衰周之时。著《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于世。所著诗赋碑诔论难数十篇。[17]
虞预对于传承和弘扬会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会稽典录》是浙江最早的人物志。虞喜撰《晋书》四十卷,《诸虞传》十二篇,皆在当世广为流传。此外,虞预文章才能出众,对于诗赋和各类应用文均有涉猎。
虞喜兄弟皆活动于两晋,以学问称名于世。当时虞氏一族政治显达的乃是虞潭一支,虞潭乃虞忠之子,虞翻之孙。虞潭历任屯骑校尉、右卫将军、吴兴太守、国内史和会稽内史等职,立有军功,被封为武昌县侯。虞潭“子仡嗣,官至右将军司马。仡卒,子啸父嗣。啸父少历显位,后至侍中,为孝武帝所亲爱”。[18]东晋时期,虞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虞球、虞存和虞謇,可惜晋书无传。南朝齐,虞氏家族以虞玩之声名最显,《南史》《南齐书》皆有传。虞玩之曾位居九卿,上书推动解决南齐的户籍问题。虞氏家族在会稽本土士族中发展较好,直到隋唐还有虞世基、虞世南兄弟继承族业。
会稽的本土士族在汉魏六朝先后迎来了家族的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家族归于沉寂,一些家族抓住时机崛起,但是整个汉魏六朝,是会稽本土士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家族在此时期开始崭露头角,登上政治舞台。会稽本土士族的发展,是中国南方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东汉开始,江南地区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大量北方家族的迁入,使得南方迅速得到开发。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转移到江南。除了王谢等侨姓士族外,也给江南当地的士族带来了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