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指×”组词群

在《语类》选取“指×”组共十二个词,分别为:指向、指数、指画、指教、指授、指明、指拨、指点、指言、指说、指斥、指摘等。

这组词以“指”为中心词素,其词义也和“指”的意义紧密相关,这组词中,“指”的相关义项,由本义开始,一直到引申义,如下所列。

下文将讲详细分析这组词的语义及语义层级。

一 “用手指”及相关的手作动作义语义范畴

这个词群组里有两个词,指向、指数。

(一)【指向】

1.《语类》中的语义:用手指向或指过去。

富民中有识叶铁者,即厚劳之,勿令执兵;只令执长枪,上悬白旗,令见叶铁,即以白旗指向之。(7,101,2570)

按:“指”有“用手指指着;对着”义。如:《诗·墉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孔颖达疏:“虹气见于东方,为夫妇过礼之戒,君子之人尚莫之敢指而视之。”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故“指”的语义中就暗含有方向性。

“向”义为:“面对;朝着”。

那么,这里“指”“向”近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仅有此例,例中“指向”作谓语动词,后接代词宾语。

2.其他文献例证。

唐张祜《邠娘羯鼓》:冬儿指向贞贞说,一曲干鸣两杖轻。(《全唐诗》卷511—84)

宋《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以左手指向天,五息;以右手指拄地,左足伸,右足展,极伸,五息止。

明《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约行十余里,只见天色渐明,朱衣吏指向迪道:“日出之处,即君家也。”

清《五美缘》第六回:指向南山拜友朋,朝着北海结盟昆。

现代汉语中,“指向”仍为一个常用词,词义为“朝着、对着”,例证如下:

王跃文《国画》第十二章:果然有人想把矛头指向皮市长。

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五:沉默许久,所有的猎手们把枪口都指向了天空。

(二)【指数】

1.《语类》中的语义:用手指来屈指计数。引申为筹算。

又问:“‘十年乃字’,十年只是指数穷理极而言耶?”(5,70,1744)

夫理者,寓于至有之中,而不可以目击而指数也。(1,13,232)

这里“指”用其本义,指“用手指”义。

“指”“数”构成偏正结构,为偏正式合成词。《语类》中仅有一例,例中“指数”为动词,作谓语成分,其义为“用手指计算”或“心里筹算”,该义为“指数”的本义。

2.其他文献例证。

宋苏辙《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四:“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清方苞《望溪集》卷一:“夫自周以来,著书而各自名家者,其人可指数也。”

现代汉语中,“指数”的该义消失。

二 心理认知域:精神或心理上的“指点、教导、传授”义

这组有五个词,指教、指授、指拨、指画、指点。

(一)【指授】

1.《语类》中的语义:指导;传授。

德明问:“编丧、祭礼,当依先生指授,以《仪礼》为经,《戴记》为传,《周礼》作旁证。”(7,113,2739)

按:“授”义为“传授,教”。如:东汉班固《东都赋》:“主人曰:‘复位,今将授子以五篇之诗。’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据父亲授我的这点学业,我看着那入金马步玉堂如同拾芥。”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躬居山曲,设校授徒。”

这里“指”“授”近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仅有一例,例中“指授”为动词,作谓语,其后宾语为一个复杂的句子。

2.其他文献例证。

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立三教以相指授。”

唐韩愈《韩愈集》卷二十一·序三:“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连二岁大熟。”

五代《祖堂集》卷第四: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稀有。

宋《五灯会元》卷第二: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明《喻世明言》卷十三:“真人见升长二人道心坚固,乃将生平所得秘诀,细细指授。”

清《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便将带来驻防的二三千多兵内,拣那认得字多的兵选了十个,托沈先生每日指授他些书理。

从文献例证可以看出,“指授”一词并不是宋代产生的新词,“指授”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在汉代就已成词。历代文献中较习见。

3.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现代汉语中,“指授”一词仍有使用,但不习见。

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

钱锺书《围城》:他国文曾得老子指授,大中学会考考过第二,所以这信文绉绉,没把之乎者也用错。

(二)【指教】

1.《语类》中的语义:指点教导。

禀云:“先生所以指教,待归子细讲求。”(7,115,2781)

问:“平日自己不知病痛,今日得蒙点破,却望指教,如何医治?”(7,118,2862)

曰:“此意固然。志不立后,如何持得!”曰:“更愿指教。”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是立志处。”(7,118,2865)

按:“教”义为“教导;指点。”《说文·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广韵·效韵》:“教,教训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三苍》曰:“教,诲也。”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这里“指”“教”近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有三例,三例中的“指教”都为动词,后均未带宾语。

2.其他文献例证。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籍湜辈虽屡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

宋《五灯会元》卷第九:问:“学人创入丛林,一夏将末,未蒙和尚指教,愿垂提拯。”

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此人依母指教,苦志攻书。”

元《南村辍耕录》卷七:幼时获侍赵魏公,故多得公指教,所以传色特妙。

明《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琦曰:“继母蔡氏,常怀谋害之心;侄无计免祸,幸叔父指教。”

清《老残游记》第三回:“倘有见到的所在,能指教一二,那就受赐得多了。”

从以上文献例证可以看出,“指教”一词较“指授”成词晚,一直到唐代才成词,但从唐代始,文献例证较多,显然使用频繁,以致后来渐渐取代了“指授”一词。

3.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现代汉语中,“指教”一词为常用词语,其义保持不变,见以下用例: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看人家稻地里梁三老汉指教出来的子弟吧!”

钱锺书《围城》:那站长说:“那也是张好报纸,我常看。我们这车站管理有未善之处,希望李先生指教。”

池莉《太阳出世》:李小兰说多谢父母大人指教。结婚时不说过期作废。现在和过去不同,不一回事了。

(三)【指拨】

1.《语类》中的语义:指点;指导。

曾子随事上做,细微曲折,做得极烂熟了,才得圣人指拨,一悟即了当。(3,40,1035)

按:“指拨”本义为:以指弹拨乐器的弦。用左手扣弦、揉弦是指法,用右手顺手下拨或反手回拨是拨法,合称“指拨”。如:唐元稹《琵琶歌》:“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宋欧阳修《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诗:“娇儿身小指拨硬,功曹厅冷弦索鸣。”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琵琶不是野调,好似裴兴奴指拨。”

后由具体的用手弹拨乐器义引申出比喻义,比喻义的“弹拨”的受事者主要是人,当“弹拨”对象由物换为人时,表达具体动作义的“弹拨”就抽象为对人的“指点、指导”义了。

2.其他文献例证。

宋《五灯会元》卷第六:问:“不辨中言,如何指拨?”师曰:“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又指拨把台桌搭成一桥,恰好把孝堂路径塞住。”

清《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八回:谁知他被那浓袋指拨了透心明白,心里又寻思,越害怕起来,再三的央寄姐替他收救。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指拨”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文献中,是宋代产生的新词。

3.“指拨”的贬义用法。

有时又会用作贬义,偏指“教唆、唆使”义,但并不常用。例证如下:

明《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城上众人明明地见你指拨红头子杀人放火,你如何赖得过!

4.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现代汉语中,“指拨”为常用词,词义和近代一样,仍为“指点、指导”义。但感情色彩上多用作褒义。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薇龙果然认真地练习起来,因为她一心向学的缘故,又有梁太太在旁随时地指拨帮衬,居然成绩斐然。

茅盾《子夜》第四章:“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四)【指画】

1.《语类》中的语义:指点,规划。

或于君前有所指画,不敢用手,故以笏指画,今世遂用以为常执之物。(6,87,2246)

且说无坐位,也须有个案子,令开展在上,指画利害,上亦知得子细。(8,128,3068)

按:“指画”本义为“用手指示意”。后引申为“指点,规划”义。这一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其他文献例证。

《礼记·玉藻》第十三:“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

《墨子·明鬼下》卷八:“昔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戏,生列兕虎,指画杀人。”

六朝《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弃置书剑,宿有英豪之志;指画山泽,早怀将率□心。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王性之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莫不能记。对客指画诵说,动数百千言。”

明《警世通言》第十五卷:“天将又蘸着酒在桌上写出秀童二字;又向空中指画,详其字势,亦此二字。”

清《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下坛……洒了法水,将剑指画了一回。”

“指画”一词成词较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成词,见以上文献例证,且历代文献中的例证较多。到现代汉语中,“指画”一词消失。

(五)【指点】

1.《语类》中的语义:

(1)指示;点拨;指导。

又云:“圣人于微处一一指点出来教人。他人看此二章,也只道疋(yǎ)似闲。”(2,29,738)

雄壮底只有力,四五分底却识相打法,对副雄壮底便不费力,只指点将去。(8,136,3240)

按:“指点”的本义为“以手指或其他物点示”。如:唐李白《相逢行》:“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宋姜夔《虞美人》词:“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明杨巍《早秋登龙门城楼》诗:“指点云州地,真为汉北门。”

后引申为抽象义的“指示、点拨”义。如:唐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不经指点,虽得其弓无用也。”《儒林外史》第十回:“小子无知妄作,要求表叔指点。”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爹爹,我想我们学琴,从来不曾得过名师的指点。”

《语类》中有两例,这两例中的“指点”都为抽象义上的“指示”义,还含有“点拨”之义。

从文献例证可以看出,“指点”在唐代就已经成词,“指示、点拨”义最早也在唐代文献中出现。“指点”自成词后,就一直习见于历代文献中,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汉语中仍为常用词。

(2)“评说、指责”义。

下文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此是指点人偏处,最切当。(2,16,350)

此义是从“指示、点拨、指导”义进一步引申而来,为典型的言说义。现代汉语中,此义不常使用,只是偶尔出现。

三 言说义语义范畴

(一)【指言】

1.《语类》中的语义:犹指陈。即指明并陈述。

如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及所谓“好仁者,恶不仁者”,皆是指言两人。(3,32,826)

“急亲贤也,急先务也”,治天下莫过于亲贤,知却随时因事为之,故不指言。(4,60,1455)

又问:“‘生爻’指言重卦否?”(5,77,1967)

“里仁为美”,是指言仁厚之俗;“观过斯知仁”,是指言慈爱底仁。其他则皆就心德上说。(2,26,641)

按:这里的“指言”义同“指陈”。

2.“指陈”的使用情况。

“指陈”一词产生较早,在汉代就已成词,如,汉《后汉书·桓帝纪》:“又命列侯……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在汉代以后文献中较习见,使用较频繁。例证如下:

六朝《三国志》卷六:殿下即位,留心万机,苟有毫毛之善,必有赏录,臣伏缘圣旨,指陈其事。

唐白居易《三教论衡·问道士》:“谁为此经?谁得此道?将明事验,幸为指陈!”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明《贤弈编》卷二:陈司寇公寿字本仁,在谏垣,指陈时政,得失无隐,惟不喜弹劾。

清《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听蠢子晁源为明杖,凡事指陈,尽快是非之案。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之采。”

3.“指言”其他文献例证情况。

“指言”一词出现较“指陈”晚,一直到唐代才出现,“指言”与“指陈”同义,自唐代出现后,与“指陈”一起在历代文献中并存使用。例证如下: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诗》《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宋史·哲宗纪二》:“侍从中书舍人以上各举所知二人,权侍郎以上举一人,仍指言所堪任职。”

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李敖全集》:今日为第二次教室值日,指导员当众为我扣领扣,我昂首做痒之状,众一再哄堂不止,下课时指谓我为第九队偶像,人人都学我,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我说他们根本就是狗,指言我见解头脑之过人,我说我不敢赞成他的话,恐其心战也。

到现代汉语中,两个词都不再常用。

(二)【指说】

1.《语类》中的语义:犹解说或说。

这只反复形容后妃之德,而不可指说道甚么是德。只恁地浑沦说,这便见后妃德盛难言处。(6,81,2096)

《语类》中只有一例“指说”,例中“指说”作动词,其后紧跟言说义动词“道”,加强了“指说”的言说义。

2.其他文献例证。

“指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例证如下:

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九:指说悔法。广说如前。此中犯者。若苾刍食在上阁。复有食在中阁。于上阁处有苾刍尼指授其食。

唐李绰《尚书故实》:“绛州《碧落碑》文,乃高祖子韩王元嘉四男为先妃所制,陈惟玉书。今不知者,妄有指说,非也。”

唐以后文献中,用例颇多,例证如下:

《元典章·刑部》卷十五:其纠弹之官纠察官吏取受,必须察听(听),慿准他人传闻,指说显迹,以为察目,而后纠问。

明《水浒传》第五回:智深见指说了,便提着禅杖,随后跟去。

清张惠言《江安甫葬铭》:“比余书成,而安甫悉能指说,益为余校其不合者数十事。”

叶圣陶《倪焕之》第三章:“他并不这般那般多所指说,只是与学生混在一起,同他们呼笑,同他们奔跑。”

现代汉语中,“指说”一词用例渐少,只偶尔出现。

(三)【指斥】

1.《语类》中的语义:指责、斥责。

况厉王无道,谤讪者必不容,武公如何恁地指斥曰“小子”?《国语》以为武公自警之诗,却是可信。(6,80,2076)

琮谓,郑之诗人果若指斥其君,目以“狡童”,其疵大矣,孔子自应删去。(6,81,2108)

臣某“奏疏尚书”,犹今言“殿下”“陛下”之类,虽是不敢指斥而言,亦足以见其居要地而秉重权矣。(7,112,2727)

按:《广雅·释言》:“指,斥也。”“斥”义为“指责;责骂”。如:宋秦观《春日杂兴》诗之十:“儿曹独何事?诋斥几覆酱。”牧惠《湖滨拾翠·这梁山泊便是你的?》:“杀他之前,林冲怒斥了王伦一通,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梁山泊便是你的?’”

这里“指”“斥”同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有三个用例。

2.其他文献例证。

东汉《风俗通义》第二卷:三皇禅于绎绎,明己功成而去,德者居之。绎绎者,无所指斥也。

晋葛洪《抱朴子·黄白》卷十六:“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

六朝《晋书》列传第四十五章:“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唐杨乘《甲子岁书事》:虿毒久萌牙,狼顾非日夕。礼貌忽骄狂,疏奏遂指斥。(《全唐诗》卷517—17)

宋《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二:如古人责其罪,皆不深指斥其恶,如责以不廉,则曰俎豆不修。

明《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第二十五卷:“元来德宗皇帝心性最是猜忌,说他指斥朝廷,讥讪时政。”

清《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为的旁边的人太多,他做属员的人,如何可以指斥上宪之过,倘或被旁边人传到抚台耳朵里去,如何使得!

此义的“指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为常用词,词义仍为“指责、斥责”。如下例证:

郭沫若《沸羹集·戏剧与民众》:“我们对于有害无益的作品曾加以不容情的指斥。”

张胜利《八舅》:那阵,一些先前领受过八舅不少好处的亲戚、本家似乎得了健忘症,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

(四)【指摘】

1.《语类》中的语义:亦作“指谪”。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因说,永嘉之学,只是要立新巧之说,少间指摘东西,闘凑零碎,便立说去。纵说得是,也只无益,莫道又未是。(6,80,2086)

曰:“东坡文说得透,南丰亦说得透,如人会相论底,一齐指摘说尽了。欧公不尽说,含蓄无尽,意又好。”(8,139,3310)

温凊定省,这四事亦须实行方得;只指摘一二事,亦岂能尽?若一言可尽,则圣人言语岂止一事?圣人言语明白,载之书者,不过孝悌忠信。(7,115,2774)

书不曾读,不见义理,乘虚接渺,指摘一二句来问人,又有涨开其说来问,又有牵甲证乙来问,皆是不曾有志朴实头读书。(8,121,2940)

《说文·手部》:“摘,指近之也。”王筠句读:“近,疑当作斥,指斥即指摘也。”《广韵·锡韵》:“摘,发也。”故,“摘”有“指斥;揭发”义。后引申出“指摘,责备”义。如:《文选·傅毅〈舞赋〉》:“摘齐行列,经营切儗。”李善注:“指摘行列,使之齐整。”北宋曾巩《寄王介甫》诗:“群儿困不酬,吽嚬聚讥摘。”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这里“指”“摘”同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有四例,四例中“指摘”义都为“指责、批评”。此义属于典型的言说义。

2.其他文献例证。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六朝《抱朴子外篇》崇教卷第四:唯在于新声艳色,轻体妙手,评歌讴之清浊,理管弦之长短,相狗马之剿驽,议遨游之处所,比错途之好恶,方雕琢之精粗,校弹棋樗蒲之巧拙,计渔猎相掊之胜负,品藻妓妾之妍蚩,指摘衣服之鄙野,争骑乘之善否,论弓剑之疏密。

唐韩愈《县斋有怀》:指摘两憎嫌,睢盱互猜讶。只缘恩未报,岂谓生足藉。(《全唐诗》卷337—12)

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贻同列之怒;指谪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

元《传习录》卷下:凡文过揜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尥恶性。

明《烈皇小识》卷五:后镇夷访模在任,廉谨无可指摘,乃讦其与真定同知凌必正营私等情。

清薛福成《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

茅盾《手的故事》六:“他们竟敢指摘我们贩运私货么?”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指摘”成词于中古时期,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中。后来,现代汉语中多用“指责”一词,“指摘”渐渐为“指责”所替代。

四 “指×”组小结

“指”作为中心词素,构词能力较强,本书从《语类》中共选取了十二个词,这十二个词按语义可分为三个语义层级。

第一层级为手作义语义范畴,成员有“指向、指数、指画”这三个词,“指”用其本义,“用手指”。其中“指画”已经有了引申义,用作“指点”义。

第二层级为心理认知域,义为“教导、指点”等。由手作义语义范畴进入了心理认知域。这组有五个词,“指授、指教、指明、指拨、指点”。

第三层级为言说义语义范畴,义为“用言语指点及教导”,有“指言、指说、指斥、指摘”四个词,“指”的这一层级语义也是来源于“指”的本义,“用手指着”后就含有了“指示”义,《尔雅·释言》:“指,示也。”有了“指示”就有了“指点、教导”义。凡“指点、教导”肯定离不开语言,即口部的言说动作,这一语义范畴的直接来源是心理认知域范畴,从心理上的认知,很自然地发展到用言语进行“指点、教导”活动。另,这和“指×”中的“×”也有很紧密的关系,这组中的五个词中的“×”都是言说义动词,故也就带动和感染了“指”,从而让“指×”进入了言说义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