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新闻传播史研究(1901—1949)
- 李群
- 4549字
- 2021-10-11 18:40:56
绪论
当19世纪末维新运动中国内出现第一次办报热潮时,东北城乡仍“不知报纸为何物”。1899年8月,沙皇俄国殖民机构——关东省总督府在旅顺创办了俄文《新边疆报》,开东北近代报纸的先河,已晚于关内近半个世纪,比俄国远东地区与东邻朝鲜也迟10—20年。但后来的发展却十分迅速且具有鲜明特色。包括黑龙江在内,近代东北地区的新闻事业史,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近代历史总体来看,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主题值得关注。第一,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是较早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地区,这里面既有华工从远东西伯利亚带来的杂志,也有工人之间手抄的小册子。第二,东北地区的民族新闻业,中国报人,强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从早期据俄报到后来抵抗日本侵略,都有充分的表现。第三,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下,东北地区尤其是北满地区的新闻斗争中,当然有国人对日俄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反抗,但更主要的是日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闻斗争,这一领域也是目前学界关注不够的地方。
20世纪初日俄战争以后,日俄两国以长春为界分据南、北满,打破了近代以来俄国在东北的优势地位。日本在经济、文化领域不断向北满地区进行渗透和扩张。各帝国主义国家出兵干涉俄国十月革命失败后,都把北满地区作为介入东北亚争夺的重要基地,纷纷开设领事馆、投资、兴业。北满地区成为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地区。东北亚地区以北满为中心,出现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格局。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五十二期至第五十四期),对此有过深入评析。“各帝国主义者利用旧俄盘踞东路,牵制中俄结纳;日本帝国主义者藉借美资开发南满,缓和太平洋上的恶潮,乘虚假手旧俄垄断北满,以达其地震后从容移拓南满的大陆政策;法国帝国主义者以道胜银行的债权者,觊觎东路,结交旧俄;美帝国主义者利用外交系进窥中东路。”就舆论界来说,“在哈是俄旧党的势力,哈尔滨华文报九家除了一家是日本人办的外,余者都无自己的生命,不只不敢针砭时局,有时还助军阀的势力”。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又是经济的外在要求,然而贯穿始终的则是新闻传播的活动。
近代以来这一地区国际关系的主题是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此的侵略、争夺。对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以军事、政治、经济等为线索展开研究的同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主线值得关注——新闻传播领域的斗争及对于国际传播话语权的争夺。日俄等国要为侵略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据,其新闻传播活动极力宣传本国应该是东北亚地区的开发者、建设者、主宰者,并且力争在灌输与之相关的思想上获得话语权。这一地区日俄等国为代表的新闻宣传活动,既是其政治、经济侵略的开路先锋,又是伴随其侵略过程始终的主要工具。本书试图以新闻传播媒介为切入点,探索北满地区国际化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多元存在与斗争。
东北新闻传播业虽发展落后于关内,但其后来呈现出发展迅速、多元存在、矛盾复杂的鲜明特点。方汉奇先生指出东北新闻事业的一个主要特殊之处即是“情况异常复杂”,除了国人的官报、党报外,更有众多外国报纸的存在,这“是关内地区所没有的”。如果不考察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及其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斗争,以及国人报刊在日俄侵略面前的不同反应,则这一复杂性就无法全面呈现。
实际上,整个20世纪20年代,北满地区新闻国际化、多元化充分发展。当时北满中心城市哈尔滨商贾云集,先后有19 个国家在此建立领事馆。整个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经出现过12 种语言的报刊,在全国来说都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包括俄、日、英、法、波、德等各种语言。以北满为中心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以日俄为主的帝国主义大国始终是决定这一地区历史走向的主要力量,各国角力、中外斗争的最终结果推动着这一地区历史的发展。这种角力绝不仅仅在军事、政治领域展开,新闻宣传是更重要的一个战场。日俄等国在北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际化、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的形成及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深入发掘的发展脉络。本书的研究价值即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以促进东北新闻史以及东北亚新闻传播,将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推向深入。
日俄利用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东北的新闻进行侵掠的同时,对东北的开发与拓展东北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交流也有诸多宣传,实际上占了报刊版面的大部分篇幅。其对东北国人进行的富有倾向性的宣传,往往也都是融合到这些关于东北开发与建设的设计与思考之中,二者用一种截然对立的二元思维,很难断定清楚。开发是过程,侵略、占领、掠夺是目的,而侵略的过程中又伴随着开发和建设。认不清这一点,从单一侵略的视角,就很难理解当时人们的亲俄情绪。就像《远东报》第二任主笔杨楷,进入《远东报》时,他公开表示:绝不“发丧心蔑理之论,拨弄我国是非;作狂犬吠主之言,侵害我国权利”。但他对沙俄却有亲切感,称“俄人非日人可比”,“最为光明正大”。后来随着日本在东北进行新闻侵略,国人竟出现了“连日抗俄”思想的盛行。“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大肆为侵略东北宣传造势,两个月就占领东北,军事侵略只是完成最后一击,更多的侵略活动早已经在新闻宣传领域展开。
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报纸应该是1901年在哈尔滨创刊的《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本书就是以这一年作为近代黑龙江新闻事业的开端,至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合计50年的历史。黑龙江地区有据可依的报纸,从1919年五四运动时起到1949年9月的30年间,总计出版350多家,其中中文报纸200多家,外文报纸140多家。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分为清末、民国、沦陷与解放战争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东北报刊的萌芽是沙俄与日本两国侵略者占据东北后出现的。在日俄战争前后的数年间,俄日两国在旅顺、哈尔滨、营口、奉天(沈阳)与大连等地,先后用俄、日文等分别出版了10余种报刊。最早在东北出版的这些俄日文报刊,除个别报外都不是商报,也不是教会报刊,几乎都是入侵者军政机构的机关报。日俄战争之后,俄日两国以长春为界,在北满与南满地区分别建立其势力范围,于是俄国人以哈尔滨为中心,日本人则在南满铁路沿线城镇,除了出版俄日文报刊外,还创办了以中国读者为对象的中文报纸《远东报》与《盛京时报》。至辛亥革命前,两国先后共出版各种报刊近50家,分别在其势力范围内充当殖民统治的舆论工具。
这两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的报刊,理所当然地招致国人的抵制与反对。1905年适清廷宣布对东北实行“预备立宪”,准予兴学堂与办报刊,一时三省官民,尤其是同盟会员及其他爱国人士纷纷筹资办报,自1905年至1911年底,东北三省先后创办国人报刊50 多家。但是民国初年,东北地区在实质上延续清末的新闻统治,包括黑龙江地区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的新闻事业并无多大改变,甚至较清末还有所倒退,因此本书把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和清末合并为一个部分论述。
应当指出,这些国人报刊,无论是官报、商报、民办报纸还是同盟会员主办的革命报刊,有不少共同点,如报人多为南方人(以东南沿海与中原人居多),内容与编排均仿效京津沪报刊,特别是各种报刊都异口同声严词抨击俄日两国对中国的侵略罪行,将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和1904年日俄战争合称为对东北的“三次浩劫”。各报一致吁请国人猛醒图强,共同抗击侵略。由此开始,东北国人逐渐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6年张作霖主政东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及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开启了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民国年间,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东北新闻事业发展较快的时期,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后,东北新闻事业的发展出现高潮,走向成熟。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开始统治东北后,东北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东北国人报刊的境遇有所改善。
十月革命后数年间,由于大批俄国侨民涌入东北,哈尔滨成为闻名遐迩的“俄侨之都”,也成为国内出版俄文报刊最多的城市。同时还有日、英、德、瑞典、波兰、乌克兰、格鲁吉亚、爱沙尼亚以及希伯来语、世界语等文字的报刊纷纷问世,使哈尔滨成为国内外出版外文报刊最多的城市。
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批宣扬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报刊,20年代初在哈尔滨相继创刊。1923年9月创办的哈尔滨通讯社,是国人最早采用无线电的通讯社之一;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它是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无线广播电台。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新闻史两份最为重要的民营报刊《国际协报》和《滨江时报》相继创刊。这些报刊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多元化发展,改变了外报主导的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东北的党团组织与共产党人,如马骏、陈为人、吴丽石、刘少奇、郭隆真、任国桢、陈潭秋、赵毅敏、楚图南等,先后在哈尔滨与沈阳等地主持或参与创办了一批革命报刊与通讯社,为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个时期是沦陷14年,是东北新闻事业的黑暗岁月。“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侵占全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对伪满实行高度集中的法西斯“新闻统制”。1936年9月后日本法西斯接连三次对伪满洲国的报纸进行“新闻整顿”:先是建立伪满弘报协会,挑选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日伪报纸为“加盟社成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强令各地报纸一律刊用伪满洲国通讯社的时事电讯稿,制造社会舆论一律的假象。4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为扩大其侵略战争,对伪满报纸进行第三次“整顿”,即伪满境内只在长春保留其机关报《康德新闻》,各省机关报全部改为《康德新闻》地方版;同时保留了一家日文报纸,从而对东北实行高度的法西斯新闻专制。
但是,中共满洲省委以及在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曾经创办了一批抗日报刊。包括周保中将军指导创办的《救国报》;赵尚志同志在兰棒山抗日野营中主编的《东北红星壁报》;杨靖宇将军主持创办的《南满抗日联合报》;李兆麟将军主编的《北满救国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参与下的斗争,在民营报刊、中共地下报刊、广播各条战线展开,成为漫长的黑夜里指引黑龙江地区中国人民斗争的一盏明灯。
第四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新闻事业最终获得了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新闻事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新闻机构虽然早于国统区,但困难重重,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迁址四次,先后在沈阳、本溪、长春、海龙出版,最后在哈尔滨坚持出版了两年时间,成为东北党报体系的核心。以《东北日报》为核心的东北党的新闻事业包括报刊、通讯社与广播电台,它们贯彻党的新闻工作路线、方针,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土改、建政、剿匪、支前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更为重要的是,黑龙江地区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如《东北日报》报道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事迹,连载的作家周立波同志的《暴风骤雨》,东北书店及其他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资本论》,以及其他以报纸、杂志为载体出版的诸多音乐、美术作品。因此,黑龙江地区对全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更体现在文化上。
在黑龙江这片被列强长期进行新闻侵略、争夺与统制的土地上,在这片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鲜血的土地上,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终于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