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静观”到“介入”:审美经验的当代建构与复兴
- 孟凡生
- 2257字
- 2021-09-29 13:59:36
序一
王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本书从审美经验入手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这既有理论史的梳理,又有当代建构的理论设计。在凡生看来,当代审美经验研究无疑有些寂寥,这一状况源自静观美学的缺憾,但审美经验自有其发展的线索,在静观美学的寂寥之中,介入式审美经验旁逸斜出,正可以将被分析美学击毁的静观式审美经验复兴到介入式的审美经验上去。这是本书为近200年来审美经验的发展理出来的一条线索。审美经验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大话题,它存在多种可能的线索,这里的线索无疑是有力的一条。在书中,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康德美学被视为此前审美经验理论的集大成者,而维特根斯坦则开启了对康德主义静观式审美经验的瓦解,如果说审美经验的当代沉寂与分析美学息息相关的话,那么,如何从分析美学对静观式审美经验的破解当中复兴起来,则是本书提出的一个任务。
从康德那里,我们知道审美实际上是感性的。没有感性,就不可能有美的产生,美必须首先是可感的,因而审美经验必然与我们外在的和内在的感觉密切相关。然而,审美经验并不是某种可有可无的附属性经验,在康德那里它执行着特殊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审美经验当中绽放着连接认识与理性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在此书看来是一种结构性的或者说是静观性的可能性,因而,审美经验在这里最终指向了一种静观的美学。这样的一个线索明显与审美无利害相关。康德的确要把审美经验归入形式性的探讨当中,将具体的、质料性的东西排除于纯粹审美之外,这造成了当代美学当中的审美纯粹性的追求。这一追求当中包含着一种不平衡,它起于感性,缘于质料而发,但它不以感性或质料为目标,而是把脱离具体感性或质料的纯粹的形式树为目标,这样就造成一种变的轨迹,并且目标在变的过程中被处理为目的,处理为表层质料的根源,而审美则成为起点和目标之间的桥梁。这样一来,变的动态过程就成了结构,美最终也就成为纯形式的东西。从结构和最终结果来看的静观美学在以维特根斯坦为开创者的分析美学那里受到强烈的批评,因为强调一种深深的内在性的美学,实际上为审美赋予了一种神秘的、无法推论的色彩。审美经验趋向形式性和目的性,与所谓的绝对目的相连,虽然为审美经验带来了理性的高度,但同时为审美经验设置了不必要的限制,切除了活生生的实际经验,同时为其树立了一个形式性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去清除审美杂质,更为重要的是,康德从感性的经验开始,建立起一个合目的性的静观美学大厦,这一美学大厦的整体性和形而上学性质也是分析美学所不满的。分析美学质疑这种整体性的形而上学美学,将静观美学大夏的审美经验根基“解构”为外在的公共事务,它不必包含内在的结构性,从而审美经验的深层本质被瓦解掉,而审美经验却得以幸存。在本书看来,这一瓦解本身是消解意义上的,同时造成了审美经验的沉寂,因而提出,既不能采取康德的道路,也不能采取维特根斯坦式的分析美学道路,而要在参与性的、介入性的活动当中重建审美经验的实践维度,这样一来,既复活了活生生的感性,又增加了实践维度,这样的美学观念在当代美学实践中,的确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
我基本同意此书的观念,唯一要补充的是,分析美学并不像一般美学观念中所认为那样,是瓦解性的,是技术性的学术,而是有更多的整体性学术观念和视野的。的确,康德式的静观美学是分析美学的主要对手,这一点不假,但是,它并没有导致审美经验的沉寂或消解,它消解的是那种具有深深内在基础的形而上学式审美经验,进而将这种审美经验归入公共实践的领域,从实践中把握规则,因而,它实际上只是消解了静观和形而上学,反而解放了生活之维,美国学者卡维尔、理查德·罗蒂、理查德·舒斯特曼都起于分析哲学和美学,最终走向实践性的日常生活、伦理与身体感受,而这与进入生活、进入实践的审美经验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分,因而,从分析美学走向实践性的美学道路并不是切断了,而是敞开了。在他们看来,审美经验都是活泼而生动的,同时又都具有公共性质的,这一点可能导向更加深入的审美经验复兴的道路。
当然,美学史的讨论道路千条万条,每一条道路都表征着一种观看视野,我们不能强求某种观看视野与自己的一致,此种要求虽屡见不鲜,但研究价值如何却不易衡量,最好的做法是同情式地进入研究语境,体察一种观看视野之所见,从中体会其意义的轨迹。实际上,凡生也注意到了分析美学向当代实践性审美经验过渡的轨迹,他提出实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美学三条通道,当然,我们还有可能另列其他途径,更为主要的是,审美经验史的梳理是为当代审美经验的复兴而服务的,这一复兴体现在环境美学、生活美学和身体美学当中。当然,实用主义式的审美经验不只这三种美学形式,它们只是介入式美学的代表。如何介入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这应该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美学实践的主流,因而,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实践性质的审美经验的诞生。
本书是凡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可以看到,凡生通过博士四年的学习,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毕业工作之后,在忙于教学和家务的同时,也一直不忘修改打磨博士论文,这几乎是青年教师的一个缩影,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不忘学术,只盼望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宽容一些,让青年学者可以从容一点做学术。这一稿与博士论文相比,质量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作为凡生的博士导师,我是满意的。我记得博士论文中有一篇余论,讨论当代生活中出现的虚构现实与新型审美经验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但在这一修改稿中却未见到,希望凡生以后也能够沿着这一话题再出新论,学术之道越走宽阔,越走越深入。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