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意动的特点及其成因

Givon(1972)提出,“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现代汉语构词中的使动、意动来源于古代汉语句法层面的使动、意动。了解了这样的关系,才能深入了解现代汉语构词法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现状形成的原因。

一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意动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根植于文言语法,很多文言语法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存留,而且数量和种类还不算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现代汉语吸收了文言语法成分,而是语法内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本章所讨论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而言,二者就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构词能力上,使动用法都远高于意动用法,可见其稳定性也是不一致的。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使动用法的持续性显然更长,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中仍有使动情况,名词和形容词偶尔用作使动词接宾语,我们依然把它看作词类活用,但如果这种用法逐渐固定下来,首先作出改变的是词语的词性和用法,我们看下面的例句:

(1)家产丰富,拟於王公,而性至俭吝。(《三国志》)

(2)为了丰富知识,扩大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孜孜不倦地细数别国人民优秀的文化成果。(《梅兰芳同知识分子的结合》)

“丰富”一词作为典型的形容词,不仅在古代汉语中极少接宾语,就是在现代汉语的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我们现在常说的“丰富知识”的用法,但在口语、报纸杂志、影视作品中,“丰富知识”的表达随处可见,“丰富”也因其后接宾语“知识”“头脑”“经验”“生活”等,有了动词性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丰富”词条下单独列出了动词义项。现在再提到“丰富”,会认为它是形容词和动词兼有的词语,崔树志(2010)把这类带有使动义的形容词称为“形转使动词”,而这类词语也在逐渐增多,广播电视媒体中尤为明显,“健康自己,健康中国”“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样的广告语屡见不鲜。

汉语构词法与句法具有一致性,解释句法的目的是在说明构词法中的问题。使动用法在构词方面也同样具有较强的能力,除了从原有句法中精炼出来的使动结构,如富国强兵、飞沙走石等,还有许多新词的涌现,如美容、美甲、瘦身、健身等,在此基础上,又能与其他词素一起构成新词,如美容院、美发厅、洁面乳、健身教练等词语,它们不是文言语法的延续,而是在构成之初就是用使动表达词义,因而具有了能产性,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同样稳定的意动用法却是向相反方向发展,古代汉语尤其是书面语的表达要求凝练雅致,意动用法的表达满足了这种需求。汉语大体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白话和文言所去甚远,所以才有了近代的“文白之争”。应当说,在白话文的使用中,多种语法形式可以表达说话人主观看法,意动用法的功能被替代,其自身又有着独特的文言色彩,几乎很少构成新词,因而逐渐缺乏生命力,在语言发展演化过程中渐趋消亡也是必然的。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的使用要多于意动用法,现代汉语依然如此。使动用法的能产性帮助它在现代汉语中固定和发展,而意动用法的非能产性只能让其在成语和文言语料中得以保存。

二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意动的成因

(一)词汇化与双音化

汉语词汇化和双音化也是现代汉语使动词和意动词呈现不同状态的重要原因。董秀芳(2011)提出,词汇化就是非词汇性的成分变为词汇性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而双音化就是词汇向双音词方向发展的变化。单音节使动词和单音节宾语刚好构成双音词语,如败军、干杯、怡人等,在我们所考察的194个带有使动结构词语中,有108个双音词,占总数的55.7%。另外,汉语还有许多的四字格成语,它们大多是并列对举的两个使动结构,如沉鱼落雁、粉身碎骨、败军亡国等。这样来看,使动结构在构词法中的基本形式就是“V—O”,有时是“V1—O1—V2—O2”,词汇化和双音化不仅没能破坏使动用法的结构,还让词语更具韵律性。

使动结构词汇化加强,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动词性减弱。原本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行为动作义是增强的,但当该结构发展至现在的双音词后,动词性就不那么强了,例如:

(3)梁伯玉说沙门释僧吉云,尝从天竺,欲向大乘,其间忽闻数十里外,哮哮惊天怖地。(《狮子击象图序》)

(4)这些日至,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个惊天大漩涡之中。(《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8》)

“惊天”就是“使天惊”,这是一个动词性结构,但在整个句子中,“惊天”的动词性几乎被消解,对比例(3),例(4)的“惊天大漩涡”并非实指“令天震惊的大漩涡”,“惊天”也只是形容影响巨大,描写性更强些,整个词仍然是形容词性。当一个结构演化成词时,它有了更加整体的意义,有的还会有引申意义,我们就不能按照原来的结构来分析词语。

双音化对使动用法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动补结构的产生,先来比较以下句子:

(5)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国语·周语下》)

(6)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新序》)

(7)傥行吾教以禳镇,庶几减与杀伐,救活之功,道家所重,延生试于我而取之。(《太平广记·北梦琐言》)

“救之”和“活之”的表达各有侧重,“救之”强调行为动作,而“活之”则更强调结果,二者结合构成的动补短语可以同时表达动作和结果,这就是王力所说的“使成式”。从语义类型上看,使成式可分为三类:一是表达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填满、矫正;二是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如站起来、走出去;三是表示行为动作的程度,如减轻、辨明等,大多是及物动词带形容词,和及物动词带不及物动词,动词性更加完全。动补结构有致使义,与使动用法的功能相近,甚至可以涵盖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向使成式发展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向双音节动补结构发展更是汉语词汇的大变迁。在使成式应用普遍的南北朝以后,使动用法的使用就更少了,但这种减少并不意味着消失,使动用法和使成式一同存在于汉语语法之中。

词汇化和双音化对意动用法的冲击更为明显。意动用法的结构是名词或形容词接宾语,宾语常常是名词和代词,于是便构成(名词∕形容词+名词∕代词),能够词汇化的意动用法也只是将原来的结构简化为四字格形式,如先公后私、兵贵神速等,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意动用法能够词汇化为四字格成语,大部分情况是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各自词汇化,再构成新的句子,例如:

(8)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恶》)

(9)赵君武眼睛里发着光,道:“因为我知道你一定已把我当作朋友!”(《陆小凤传奇》)

“认为”“当作”这样的词语完全补充了句子的意义,也将意动用法完全替代。

(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从语用角度看,现代汉语构词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重要成因是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徐正考、史维国(2008)认为,语言经济原则是指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这一原则对语言的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原本属于文言语法,这就使它们带有古代汉语书面语的特征。相较于现代汉语,文言表达要凝练得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出句法中的复杂信息,这符合汉语表达求简、求精的趋势。如美甲、丰乳、闭月羞花、草菅人命用简单的符号形式就表达了丰富的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