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章小结

本章作为导论,分析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国企改革的特殊性,创新性地提出分类布局、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改革思路。

从国有企业的产生来看,国有企业均是为了解决因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诸多公共性问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但这种公共性并不否认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国有企业也具有盈利性或直接的经济作用。但不管是公共性还是盈利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都是国民福利最大化,国有资本增值最大化仅仅是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标本身。

新一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不同类型国企的调整,并同时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既然如此,那么首先就必须界定清楚国企类型。国有企业可以划分为公益性国有企业、合理垄断性国有企业(包括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稀缺资源垄断性国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没有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单纯的分类布局不可能得到优化。分类布局、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的思路,既强调了国有企业的盈利性,又兼顾了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这对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国民福利的提高,是非常现实的路径选择。

本书包括13章内容,主要创新包括12个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演绎方法、案例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和计量分析方法。


(1) 参见高明华以下著述:《国有资产形态转化与监管体制》,《开放导报》2005年第2期;《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须体现公共性》,《国企》2006年第12期;《国资调整应以公众为先》,《西部论丛》2007年第1期;《国企本性与红利走向》,《中国报道》2007年第2期;北京市国资委2007年度重点课题成果《国有企业在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是做什么的》,《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总第30辑);《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赢利性》,《国企》2008年第11期;《公共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回归》,《中国企业报》2009年7月3日;《国企改革应放弃利润至上思维》,《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4期;《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坚持的基本思路》,《前线》2013年第5期;《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12期;《国企分类改革必须对应国资分类监管》,《前线》2014年第2期;《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分类治理——基于七家国有企业的调研》,《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因“类”制宜推进混合所有制》,《管理学家》2014年第13期;等等。

(2) 高明华.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盈利性[J].国企,2008(11).

(3) 高明华.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55-59.

(4) 高明华.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55-59.

(5) 高明华,杨丹,杜雯翠,等.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分类治理——基于七家国有企业的调研[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