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8年度)
-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 4227字
- 2021-09-09 18:26:06
关于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调研报告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精神,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多方高层次专家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了工业互联网专题调研,形成研究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两化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底,山东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5.05,其中工业应用指数达到81.96,均居全国第6位。山东省211家企业入选国家贯标试点,列全国第3位。二是“双创”成为发展新引擎。共培育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6个,青岛高新区等3个区域、浪潮等2家企业及山东大学共6个实体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三是智能制造水平走在全国前列。14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15个项目入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均居全国首位。
(二)企业上云工作系统布局,省、市、县三级联动触云势头高涨
一是上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山东省实行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助推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山东省“云服务券”财政奖补细则》,召开企业上云启动大会,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全力推动企业上云。二是“四个三”目标任务迅速推进。通过建立“上云企业出一点、云服务商让一点、各级财政补一点”激励机制,实施三级联动、三层上云,推动3年期内20万家企业上云。三是企业上云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组建上云服务联盟,开发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认定云服务商,制定云服务目录和评价标准。启动“云行齐鲁”系列推广活动,举办30多场宣贯活动和近100场专题对接活动,培训和对接企业超2万家。
(三)关键产业支撑日益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从事物联网产业研发、生产、应用等的企业达1000多家,年业务收入1600多亿元。培育了济南、青岛等7个省级物联网基地,推动浪潮、北洋等10家骨干企业列入国家物联网重点企业。二是智能装备产业优势明显。拥有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超过23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机床产量居全国首位,输配电设备位居第2,仪器仪表和电机制造位列第3。三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所有城区、行政村均实现100%光纤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最高达到1000M. 4G网络不断完善,基本实现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四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相继建成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认定5家综合云平台服务商、80多家行业云平台服务商。海尔COSMOPlat、浪潮云平台等成为全国标杆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互联网+制造业”成效显著,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是智能化生产效益显著。潍柴率先提出“智慧动力平台”智造理念,建立智能工厂,企业订单交付率由68.1%提升至99%。二是工业电商应用不断深化。2017年以来,工业电子商务销售额年均增长20%左右,“好品山东”平台上线企业数已达6.6万家,推动企业完成电商交易额798.2亿元。三是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推广。青岛红领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执行,企业设计成本降低40%,原材料库存和成品存货数量减少60%,生产周期缩短40%。
(五)创新要素聚集效应明显,工业互联网发展新生态初步形成
一是联合多方力量壮大产业支撑。2017年中国联通、移动、电信、铁塔在山东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完成230亿元以上;推动省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山东)软件开发云平台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山东。二是打响区域品牌力促应用推广。依托“好品山东”建立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载体,汇聚多方主体,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加大网络营销力度。通过“云行齐鲁”活动,营造企业上云良好氛围。三是建立产业联盟构建合作生态。由浪潮、山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展示体验中心建设等,着力推动山东省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
我们在调研感到,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工业互联网整体认知程度尚浅。工业互联网对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仍是新生事物,对利用工业互联网驱动产品和质量提升、生产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意识比较欠缺。二是生产环节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调研的100多家企业中,实现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和新型工业网络全覆盖的企业比例仅分别为33.6%和31.4%,产线和工艺装置设备全部实现联网的比例不足30%。三是行业应用标杆亟待培育。现已形成的新应用新模式,主要满足于内部应用,对外辐射带动效益尚不明显,在工业生产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行业MES解决方案等方面缺乏可借鉴经验。
二、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工业互联网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成为主要国家争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美国民间主导的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汇聚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单位,致力于推动全球前沿技术试验测试和统一标准构建。德国将工业互联网视为工业4.0的重要依托,加大资源投入积极实现工业4.0平台与IIC对接。日本通过工业价值链创新联盟等多个产业组织,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国际化发展。
(二)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多层次立体推进,成为地方政府深化融合布局的重要抓手
国家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措施,开展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和应用部署等一系列工作。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实施方案抢抓发展机遇。一是大力打造平台。浙江以应用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面向制造流程优化、面向物流供应链管理、面向电商的产能共享、面向块状经济的四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力促上云用云。江苏省联合阿里云实施“133工程”,力推阿里云与30家行业解决方案商共同推动3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三是启动试点示范。广东省、市、区三级联动,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基地选择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地开展区域示范。
(三)工业互联网在山东省已形成燎原之势,将是山东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
山东省工业门类齐全,信息化起步早,并对工业互联网发展进行了前期部署,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良好的基础,在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机遇面前,应该做好以工业互联网发展驱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这篇大文章,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建议
(一)明确发展目标
2018—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培育1家省内综合服务平台、1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00家特定行业和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云上平台企业达到20万家,设备上云达到1000万台。2020—2025年,建成国内水平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和应用生态:建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取得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万家,上云用云企业达到50万家。
(二)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产业培育、应用推广、财政扶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二是加强山东省协同。建议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统筹谋划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重大工作。设立省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面向政府、工业企业等开展相关决策咨询、战略方向研究、建设方案指导等工作。三是明确区域部署。支持济南、青岛等地的高新区等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基地。支持聊城化工、东营石化装备、潍坊高端机械和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日照冶金、德州纺织等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区。
(三)实施重点工程
一是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工程。优化升级山东省骨干网络,争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一级节点。二是“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支持培育1家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1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00家特定行业或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提升工程。制定省、市、县工业互联网安全三级联动方案,构建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和防护体系,建立山东省工业安全数据库。四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先锋示范工程。打造石化、机械、纺织等优势行业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标杆。推广潍柴、康平纳等智能化生产,好品山东、科瑞等工业电商,海尔等个性化定制样板。五是企业上云用云强化推进工程。实施千万工业设备“上云”工程,推动企业开展网络化接入和改造。打造“上云用云”标杆示范和体验展示中心。建立完善上云目录和评价机制,制定云服务目录和评价标准。
(四)汇聚产业生态
一是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完善“好品山东”、山东工业云等线上服务商名录,实现服务商与制造企业精准对接。二是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投基金和孵化区。支持地市设立工业互联网专业领域创投基金,打造“技术+资本+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全生态。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区,整合资源,提供创业融资、孵化落地、产业转化等培训指导服务。三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载体。依托山东工业云平台、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方案。建设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造协同研发、测试验证、数据利用等公共创新服务载体。四是搭建省级公共展示环境和体验中心。支持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云服务商、第三方机构等联合构建展示环境,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互联网测试床、应用案例,以及省内标杆案例入驻,以实景或虚拟多种方式展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
(五)加强实施保障
一是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加快出台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平台责任、数据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规章制度。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营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络部署、产品应用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在省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中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题专项。支持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基础技术和产品研发项目申报国家专项,省内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扶持。三是强化人才发展机制。聚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培育人才。出台人才引智政策,在“泰山学者”和“人才新政20条”计划中,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和应用创新型人才、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给予倾斜。四是推进扩大交流合作。鼓励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模式构建、机制完善、服务拓展等方面开展紧密有效的交流合作。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各方开展多层次、跨领域、高密度的合作活动。
(调研组:王万良、李永华、张旸、李元广、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