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8年度)
-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 11890字
- 2021-09-09 18:26:02
聚力突破关键问题 引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落地落实的调研报告
山东省政府研究室
根据山东省政府领导同志指示要求,近期,山东省政府研究室会同山东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到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临沂、德州、滨州8市,就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情况进行调研,与市县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座谈交流,实地查看企业项目,详细了解重大工程推进情况和取得成效,梳理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研究提出下步对策建议。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起势快、亮点多
2018年,山东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经济工作“牛鼻子”和高质量发展“总抓手”,聚焦聚力“四新四化”,盯紧盯牢“十强产业”,做优存量做大增量,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集聚资源突破创新,精准发力“双招双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齐鲁大地蓬勃展开,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成效明显,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一)“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培育全面起势
各地积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是一批“瞪羚企业”“隐形冠军”应运而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凭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全新的商业模式,从价值链高端切入加强产品研发和产业布局,实现井喷式、裂变式增长,成为掌握战略制高点的行业“小巨人”或“隐形冠军”。山东省有108家企业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8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榜单,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2家,占85.2%。山东省公布的前两批200家“瞪羚企业”,大多也来自“四新”领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43家、高端装备及先进制造业48家、新能源新材料66家、医养健康26家、新模式8家。比如,青岛杰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留学生团队创立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原创生物新药研发与产业化,新近研发的蛋白质新药“乐复能”,抗肿瘤活性比市售产品高出200倍以上,是国内首个上市的生物蛋白新药,也是山东省14年来首个获批的国家1类新药,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杰华生物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成为山东首家独角兽企业,市场估值高达26亿美元。互联网时装品牌韩都衣舍,依托阿里、京东等一级生态平台,构建互联网“二级生态”,打造中国首家生态赋能型孵化器——智汇蓝海互联网孵化基地,通过“场内孵化+云孵化”形式,在全球进行服饰资源整合共享,向众多服饰品牌提供创意、设计、销售、传播、储运等全链条数据化运营服务。目前企业自有和合作运营品牌近100个,场内孵化和云孵化品牌434个,企业由最初的淘宝小卖家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品牌生态运营集团之一。二是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无中生有”。青岛市崂山区致力于打造区块链战略高地,引进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产业沙盒“泰山沙盒”,集区块链、大数据、云服务、自动化监测等技术为一体,为政务、教育、商务、金融等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近日,12家优秀区块链企业签约落地,青岛市也跻身全国区块链发展十强。淄博市高新区与清华同方合作建设MEMS产业园,建成国内首条6英寸硅基MEMS中试代工平台,引进MEMS器件研发机构、企业60余家,园区产品门类齐全,其中IC卡封测领域飞速发展,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年产智能卡封装载带20亿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5%,智能卡模块30亿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山东艾欧特集团紧盯物联网技术发展,依托自主研发的物联云系统,建成业内首个实现终端、云端、服务闭环运行的物联网开放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海洋、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农业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并依托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进行创业辅导、创业投资、项目孵化等服务,目前已孵化企业15家,业务领域拓展到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互联网等板块。三是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涌现。青岛海尔投资13亿元建设4.0智能互联工厂,与西门子等全球一流资源合作,搭建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COMOS服务平台,实现从生产线到产品、用户的互联互通和大型装备的个性化定制,项目建成后年产模块化智能产品300万台,年产值达1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柔性最高的智能产品制造基地。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发大规模定制个性化产品的智能制造系统,企业由传统服装企业进化为平台生态的综合产业集团。自2013年以来,服装定制板块收入和利润连续5年翻番,生产周期由传统的20天以上缩短为7天。酷特自2016年对外输出解决方案以来,已签约改造30多个行业的70多家企业,帮助他们搭上了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快车道。临沂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采用O2O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工业安全行业第一垂直电商平台,形成了包括6大类、50个子类,共计2.1万个SKU的工业安全用品产品线,批发合作客户超过6万家,年交易额近10亿元,实现由一家劳保用品小门店向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安全产品集成供应商的跨越。
(二)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旧动能升级全面起势
传统产业是山东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领域。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批传统产业和企业见事早、行动快,主动转型、二次创业,走高端集群之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布局,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比如,山东省铝产业基础雄厚,但产业链条一度集中在上游,下游产业十分薄弱。邹平市从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和铝谷公共服务平台入手,培植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了“铝矿石—氧化铝—原铝—工业铝型材—铝精深加工制品”上下游配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铝业逐步向高端高质发展。截至目前,铝深加工产业园已引进优质项目15个、总投资129亿元,产品涉及铝型材、幕墙板、铝模板、电力电缆等多个领域,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利税50亿元。铝谷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成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产业链孵化园、科技展览馆、科技研发中心四个子平台,其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于3月19日正式上线,年内实现交易额395亿元、供应链融资32亿元。山东省另一家铝业龙头南山铝业,通过实施航空材料产业园项目,研发生产应用于航空、高铁、船舶、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等领域产品,实现由“粗笨壮”向“高精尖”转变,航空铝型材通过空客、波音等国际认证,企业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航空材料供应商之列。再如,化工产业发展方面。万华集团运用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将主业产品与环氧丙烷、丙烯酸及酯等石化产业结合,加大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每年将销售收入3.5%~ 5%用于研发,近5年研发投入超过35亿元,完成1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几十个系列700多种新产品产业化。最近投资168亿元建设的“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采用国际先进工艺,结合自主研发技术,实现高端聚烯烃产品产业化,项目将带动形成千亿产值产业集群,极大增强我国在液化石油气行业的议价权。
(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第一动力引领发展全面起势
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都高度重视平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积极搭建创新、孵化、科技等各类平台,为投资者、创业者提供创意设计、人才技术、资本对接、产品生产、展示交易等“一条龙”服务。青岛市加强国际院士港建设,拿出“真金白银”招揽天下英才,对院士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已签约引进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85%,形成了“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锻造一个主导项目和若干配套项目”的良好生态。海水稻、纳米新材料、新型工程基因疫苗等21个院士项目落地运营,已有12个项目产出36种产品。济南市历下区建设了全省第一个县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研究院,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导、企业主导”3种模式,成立8个专业研究所,每个研究所聚焦一个产业,在产业课题、科研攻关、项目运作方面,发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决策咨询作用,填补了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产品生产之间创新链的空白。目前,该院已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0余人,自主培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研发的手持式拉曼检测仪打破国外垄断,顺利实现产业化。烟台高新区着力打造“互联网+”全产业链园区——“蓝色智谷”,由跨境电子商务中心、服务外包大楼、创新创意大厦等11大功能分区组成,发挥产业间联动效应与集群效应,一批技术领先、前景广阔的高成长性企业在这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智久机器人在导航、智能化等方面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新一代无人仓储装置系列产品位居行业领先位置;泰利先进制造研究院首创精密金属模具3D打印柔性制造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台金属3D打印机。
(四)“双招双引”精准发力,大项目引领带动全面起势
各地把“双招双引”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借力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儒商大会、香港山东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深化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一批具有带动性、支撑性、引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接踵而来。济南与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合作建设正威山东总部和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计划引进、孵化20~100家上下游企业及专项产品开发公司,引进100个国内外顶尖光电技术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完整的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链,一期投资200亿元,预计带动直接就业5000人,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3万人就业。烟台市以中韩(烟台)产业园获批建设为契机,依托毗邻韩国的优势,加大对韩招商力度,构建高端化国际化产业体系,2018年引进韩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2426万美元,在谈项目10余个。预计到2025年,新引进韩资项目100个以上,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对韩进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威海市高新区在成功引进惠普打印机项目基础上,强化专业化、产业链招商,产生了“引进一个龙头、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效应。目前,园区已落户5个过亿美元的惠普产业链项目,预计到2020年(注:是以当时的时间点预测),园区激光打印机年产能将突破1000万台,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
(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效能提升全面起势
各地坚持把创优环境作为制高点、生命线,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深化以“3545”改革为重点的“一次办好”改革,打造“少、高、优、强”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临沂市结合实际,提出高于省里目标的“3124”要求,即3个工作日内取得营业执照,1小时内完成常规不动产登记,24个工作日完成施工许可,实现能不见面的网上办理、需要来大厅办的一次办好、个性化事项全程代办。调研中不少企业都向我们反映,他们正是营商环境优化的直接受益者。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德资企业费斯托全球生产中心二期项目,12月12日土地摘牌成交,12月14日即核发“四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并同步开工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拿地即开工”,创造了建设领域规模以上外资项目快速审批的全国第一。杰华生物投资建设的医药生物基地项目,从开工到投入使用仅用时10个月,创造了国内外GMP生物药厂建设的最快纪录,缔造了生物产业创新领域的“青岛速度”。寿光市在引进航天威能电池项目过程中,针对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决策,15分钟敲定土地、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项目顺利落地,“15分钟决策案例”在当地传为一个佳话。
二、一些制约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仍然存在传统路径依赖,缺少推动动能转换的创新性举措和办法。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对新旧动能转换内涵认识不足,还在走拼资源、拼投入、拼消耗的老路,上了一些粗老笨重的项目。有的没有从“速度情结”中解放出来,看中的还是发展速度和规模,纠结于GDP、财政收入、就业等指标好不好看。有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出台的规划和意见照搬上级文件,没有结合实际提出创新、管用的办法,等着上面给政策,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缺少战略眼光、前瞻思维,仍然守着老牌“创富”阵地,背着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包袱”,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能够把握趋势主动转的少。有的甚至盲目扩产能、上项目,不仅没有抓住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还走到了破产边缘。永泰轮胎、齐星集团等大企业破产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及时转型升级,孕育出新产业新动能,只能被资金链断裂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二是谋划和推动标志性战略性引领性项目视野不宽、魄力不大。总体上看,山东省项目大多是老企业续建升级项目,体现了“老树发新枝”,但近年新培育、新引进的项目少,“无中生有”的建链型项目少,像杰华生物这样的原创性、引领性项目少,导致新动能规模仍然偏小。2018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GDP比重均不足3%,高端装备产业占比不足5%。济南作为软件产业名城,也是信息技术产业排名靠前的城市,但在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却相对较少。另外,山东省大项目不够大、落地不够快的问题也比较突出。1—11月,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增长6.1%,但计划总投资下降0.7%,完成投资下降4%;据国家发改委动态监测,省拟建投资项目转化率低于20%,排全国倒数第5位。特别是与苏浙粤相比,缺少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2018年下半年,广东已有巴斯夫、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三家国际化工巨头落户,投资金额都在百亿美元。山东的经济体量,如果没有这类大项目的拉动,很难再上大台阶。
三是以开放助力动能转换的层次和水平不高。山东省作为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沿海省份之一,与先进省份相比,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外贸外资规模偏小、质量不优。山东省外贸依存度为24.5%,较全国、广东、江苏和浙江分别低9.1个、51.3个、22.1个和24.9个百分点,在沿海主要省市排名靠后。2018年1—11月份,山东省出口总额9594亿元,仅相当于广东的25%、江苏的40%、浙江的50%。前三季度,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比37.3%,低于全国2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占比超过70%,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产品占比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观。特别是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山东省“双招双引”和开拓利用国际市场的难度加大。前三季度,山东省来自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下降40.9%、31.8%、30.5%、30.4%。特别是山东毗邻日韩、区位优越,但在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上做得还不够。2017年山东省对日韩出口2123.6亿元,仅占全国对日韩出口的13.1%,占全省出口的21.3%;2018年山东省对日、对韩出口分别增长4.8%和1%,均低于出口总额增速。山东省拥有重庆、郑州没有的港口和对日韩更为密集的航线,但在跨境贸易、转口贸易发展上远不及重庆、郑州。
四是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7年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比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低0.2个、0.22个和0.04个百分点,PCT专利申请量为广东的1/16、江苏的1/3;截至2018年6月底,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1件,远低于江苏(24.4件)、浙江(21.6件)、广东(20.8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件)。2017年山东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4.83,不仅落后于京、津、沪、苏、粤等省市,甚至被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省份反超,下滑至全国第10位。高层次人才支撑不足,全省常驻院士数量不到全国的3%,千人计划专家数量约为江苏的1/4、浙江的1/3,青年千人计划排名全国第12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预计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800家,仍与苏浙粤有较大差距(2017年广东已达3万多家,江苏1.3万家,浙江1.1万家)。企业创新活跃度低,进入“2018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0强”的企业仅有44家,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190家、105家和67家。
五是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市场推广面临困境。一些企业反映,以前搞科研难,现在销售更难,特别是“十年磨一剑”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后,却陷入了市场推广难的困境。东岳集团2010年自主研发、历时8年攻关的离子膜打破国外垄断,然而至今又过去8年、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并升级至第四代产品的国产离子膜仍难见到明显市场效益,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盛瑞传动8挡自动变速器(8AT)于2014年上市应用,打破国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4年时间只售出约20万台,市场占有率微不足道。康平纳集团“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曾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前不久又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可使印染成本降低30%,如果这项技术全行业推广,每年可节约用水9亿立方米,然而成套印染线至今基本没有卖出去。这既有国外企业跟进降价“围剿”打压的因素,也与产品性能持续改进提升不足、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国内企业用户认可度不高有关。
六是基金与产业对接不充分,创新运用基金助力动能转换的办法不多。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是山东省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方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创新做法。但在实际运作中,省级和各市的基金大部分还在募资阶段,落地较慢。比如,济南市拟设立25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目前只有7只基金签订合作意向,实际支出只有2亿元。许多企业反映,基金申请程序多、限制多,手续办理也比较复杂,加之资金拨付较慢,还不如申请贷款方便。一些基金怕承担风险,担心因投资失败被问责,存在“嫌贫爱富”“挑肥嫌瘦”问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反映,由于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与多只基金对接后,基金普遍不愿投、不敢投,投资意愿低。
七是政策在落地见效上有差距,影响了企业获得感。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政策知晓度不高。调研中企业反映,对各级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了解不多。这其中虽有企业信息相对闭塞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政府及部门宣传不到位。比如,有些政策出台后在网上一挂了之,不主动宣传,等企业自己来查、上门来找;部门出台的政策都在各自网站分散发布,获取政策就像“大海捞针”、费时费力;特别是一些有明确受理时限的优惠政策,由于宣传不及时,一些企业具备享受条件却错过了申请时间,以致认为政策是给个别企业单独制定的,普通企业根本不用考虑,也享受不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我们在杰华生物调研时,问及企业是否享受到最高达2000万元的后补助支持时(2017年12月11日,山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规定将在山东实现产业化的1类新药纳入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范围,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后补助支持),企业负责人表示对这一政策不了解。第二是政策惠及面不广。目前,省里对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省年度重点项目上,对入选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的优选项目还没有具体政策。有企业反映,一些政策更倾向于大型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和相对成熟的企业,对中小企业、初创期企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较少。还有企业反映,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政策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比如,海尔集团在青岛市内投资新上或增资扩产项目,不能同等享受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而在外地投资却能享受当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甚至有的地方对海尔这样的大企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量身定做”政策。第三是部分政策含金量不高。比如,有的地方和企业反映,与南方省市相比,我们的人才政策缺少吸引力,导致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以具有普惠性的住房补贴为例,青岛市对来青创新创业并购买首套商品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安家费,浙江温州市对首购商品住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分别补贴4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不仅补贴额度更高,覆盖面也更广。第四是政策操作性不强。有些政策地方和企业可以直接拿来执行,有些还需要部门或地方出台实施细则,但由于各地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同,加之上级部门解释指导不够,个别细则迟迟未出台,导致政策实效打了折扣。第五是部分政策执行僵化。比如,蓝帆医疗反映,2017年企业投入3000余万元新上天然气、蒸汽清洁能源装置,目前排放符合环保标准,但仍须执行冬季错峰生产政策,预计限产30%,影响企业稳定接单。寿光巨能金玉米公司反映,企业计划投资25亿元新上生物基新材料项目,新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发展前景良好,但因寿光市未完成煤炭压减任务,致使整个区域能评限批,项目无法落地实施。
八是“一次办好”改革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痛点。第一是办理项目手续依然繁杂。西王集团反映,目前企业开工建设项目需要办理立项备案、节能评价、土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项目规划选址意见、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等几十项手续。审批流程长,收费标准高,仅编制各类报告及支付第三方费用就达几百万元,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第二是有的部门担当作为不够。有的部门遇到事情先去抠条文、找惯例,“用老政策卡新事物、用新政策处理老问题”,找到条文就办,找不到就不办,看似“依法依规”,实际上是不敢担当。魏桥集团反映,过去企业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违规的地方,目前正在积极纠正。但少数部门害怕承担责任、相互“踢皮球”,导致数十个铝工业项目施工许可手续无法落实;对正在整改的存量问题,“不管好坏同样对待”,有的问题本来能够纠正,却被“一刀切”。第三是部分审批权限还有下放空间。济南市反映,民企参军需要申办保密资质,目前保密资质审查由省国家保密局负责,排队时间长,有时甚至需要数月,影响了企业军工产品研发、生产、交货和合同争取。而广东省2017年将注册地在深圳市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三级保密资格的受理和书面审查事项,委托深圳市国家保密局负责,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落地落实若干建议
2019年,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一年全面起势基础上、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认为,做好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应当按照“工作落实年”要求,以“大破大立”的决心和气魄,聚焦关键问题,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狠抓落实,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标志性突破,努力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建议如下:
第一,以加强“四支队伍”培训为重点,在推动思想再解放上落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解放思想是根本。建议从2019年起,着眼打破路径依赖,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增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自觉性、主动性,对领导干部、基层干部、机关干部和企业家队伍“四支队伍”,分级分类开展系统深入培训。通过集中组织办班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找差距、查根源、学经验、理思路,引导各级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交替中实现“大破大立”,着力破除“自甘现状”的消极观念、“路径依赖”的求稳心态、“因循惯例”的守旧观念、“权力本位”的陈腐观念、“坐地自划”的狭隘观念,树立“走在前列”的强势思维、“勇闯新路”的破局思维、“敢创新例”的创造思维、“权为民用”的服务思维、“通观全盘”的整体思维。特别是要抓住“关键少数”,加强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合作,加大干部异地挂职交流力度,选派一批优秀干部走出去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深入学习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历练本领、取得“真经”。建议2018年分几个批次,对思想解放、推动动能转换实绩突出的党政干部、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对其典型事迹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大力度推进对日韩深度合作,在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上落实。山东毗邻日韩、区位优越,具备吸引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建议把日韩作为“双招双引”的主攻方向,把加强与日韩经贸合作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抢抓中日韩自贸区进程加快的战略机遇,巩固提升中韩(烟台)产业园、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积极搭建日韩合作大平台,承办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交流会,创新举办日韩山东周等活动,促进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精准对接、深度合作。同时,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落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果,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新动能国际合作展洽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一批重大活动,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全力做好自贸试验区申建工作。实施《外商投资环境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双招双引”,尽快在引进龙头型项目、引领型项目上实现突破。建议省里加大“双招双引”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办法,重点考核投资过百亿元的旗舰型项目、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战略性原创性项目和“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情况。
第三,以标志性示范项目为引领,在推动重大项目上落实。项目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载体,重大项目更是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建议:①开展重大项目全球推介。聚焦“十强”产业规划,瞄准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面向全球推介一批重大项目。创新推介方式,发布“十强”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制定全球招商地图,排出全球领先企业单子,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登门拜访、精准对接,并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专业团队跟上服务。筹建重大外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项目抓住不放、持续跟进,舍得花“大本钱”量身定制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项目一议”。②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尽快出台针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的用地、税收、基金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省优选项目、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主动靠上服务,推动项目尽快落地、早日见效。建议从2019年推进实施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中,遴选出重点突破的“十大标志性项目”,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的标杆,发挥引领示范效应。③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强省级统筹,制定市县项目库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完善筛选办法,突出质量优先原则,健全重大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再谋划推荐一批优选项目,形成梯度推进格局。
第四,建立健全跟踪扶持机制和支持政策,在推动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业化上落实。建议对全省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推广情况,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评估。针对企业遇到的不同问题,在金融、土地、税收、宣传推介等方面,通过“一企一策”帮助解决,助力有前景的技术“杀出血路”。应注重在市场端、研发端“双向发力”:在市场端,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主动使用国产设备激励机制,加大国产高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应用支持力度。制定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支持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国有投资招投标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及成果。在研发端,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立综合性科研平台及产业技术联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新共同体,切实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进一步增强重大技术研发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精准对接市场,加强有效供给,形成市场需求与技术研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
第五,健全激励和容错机制,在促进基金与产业深度对接上落实。紧抓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落地不放松,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对接,加大各领域基金招商力度,协调解决基金设立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更多基金尽快落地。完善基金激励办法,积极推荐优质项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的领域,鼓励基金加快投资速度,提高使用效益;对基金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及时兑现奖励。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对相关机构在推进基金管理、投资、运作过程中已履职尽责,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的情形,予以免责。
第六,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店小二”服务,在精准施策释放红利上落实。针对政策知晓度不高的问题,采取政企沟通、以会代训、政策宣传、网络推送等形式,主动走进企业,加强政策宣传,帮助企业解疑释惑,形成“省级有政策、市县推政策、企业用政策”的浓厚氛围,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避免政策“空挂”和“僵尸化”。学习南方省市政务信息公开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的政务公开体系,在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汇总各类政策,分门别类列出,让政策看得懂、易获取。针对政策惠及面不广、含金量不高、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探索建立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常态化机制,充分保障企业家的知情权、参与权,倾听企业呼声、吸纳企业意见,让政策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政策拿来就用而且管用实用,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检验。特别是对省政府出台的“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有关部门和地方应深入研究,尽快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推动政策更好落地。针对政策约束紧的问题,在安全生产、环保等领域执法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要求,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建议省委省政府在2019年上半年,适时就重要政策文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
第七,精准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在突破“一次办好”改革上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3545”专项改革,优化10个专项行动,在攻难点、治痛点、疏堵点上下功夫,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加快减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开展行政审批事项“颗粒化”改造,把规范和标准建立在最小运行单元上,使管理和服务深入到每个细节。大力推行容缺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办理等模式,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试点,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审批服务代办窗口,对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提供全程代办、无偿代办,切实在压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上见实效。全面清理涉企税费项目,开展涉企乱收费乱检查专项整治,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建议从2019年起,对标世界银行“企业营商环境指标”,参照国务院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省对各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倒逼环境改善。同时,加快把一些地方已经见效、便利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向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