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8年度)
-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 8072字
- 2021-09-09 18:25:58
新时代临沂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近期,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山东省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结合市情、借鉴外情,深入分析了临沂发展基础和困难问题,初步谋划了推动临沂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轨道的思路目标、对策措施。
一、临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良好、优势明显
近年来,临沂市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弘扬“沂蒙精神”,奋力开拓进取,推动临沂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镇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特别是中心城区建设、商贸物流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打造、脱贫攻坚等方面,走在了山东省全国前列。
一是综合实力加快提升。2017年,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4345亿元、增长7.9%,总量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4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3亿元,税收占比79.8%,占比居山东省第3。经济总量在11个革命老区城市中列首位。
二是产业结构加快优化。2017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8.3:43.4:48.3,在山东省较早实现了“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稳居山东前三位,旅游消费总额占GDP比重达16.3%;“三品一标”累计认证总数山东第一,“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在全国叫响。
三是动能转换加速推进。新产业引领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5%,占山东省的6.5%。新业态形势好,网商活跃度39.5%,居山东省第2位;网络零售额319.5亿元、增长59.2%,均居山东省第3位。市场活力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74家、仅次于青岛居山东省第2位。
四是商贸物流独具魅力。临沂商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62.8亿元、对全市出口增长贡献率达62.3%,“临满欧”等10余班国际国内货运班列畅通亚欧,商博会入选中国十大品牌展会,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一批“海外临沂商城”加快建设。2017年,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带动全市物流总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完成2.8万亿元和1500亿元。
五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制成果明显,国有和规模以上集体、民营企业规范化改制大部分完成;全市农村产权和流通体制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均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加快好转,在山东省率先实行“一窗受理”。
六是城乡统筹加快发展。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7.6%和57.6%,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和面积分别发展到220万人、231平方千米;兰陵、沂水被确定为省中等城市试点,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传统村落11个。
二、深入分析临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近年来,临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较为突出,相对欠发达仍是最大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2017年,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山东省平均水平的57.3%和47.8%,均列山东省倒数第2位,相对欠发达仍是最大的阶段性特征;每万元GDP产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6元、列山东省第11位,为山东省平均水平的78.3%、青岛市的62.6%、济南市的69.8%。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山东省平均水平的60%。农副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和竞争力不强;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粗钢、建陶等资源初加工及能源消耗型企业超过60%;服务业占比分别落后济南10.9个、青岛6.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超过60%。
三是创新驱动能力整体偏弱。创新型企业偏少、科技品牌等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低于山东省5.5个百分点;全市R&D经费支出低于山东省0.2个百分点、列山东省第11位;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12家,分别比青岛、济南、烟台少23家、14家和12家。
四是“三驾马车”拉动效应减弱。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由“十二五”期间年均19.4%回落至2017年的8%,投资效果系数逐年下滑,由2011年的0.23下滑到2017年的0.0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1年的18.1%下降至2017年的9.4%;2017年经济外向度为15.6%,低于山东省8.9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233.2亿元,仅占山东省的4.8%。
五是基础设施及要素制约持续趋紧。城镇化总体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小城镇弱小散、平均人口规模不足1万人;立体化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公路网密度比山东省平均值低11.1千米,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仅有12%。综合能源自给率仅为3.3%,人均水资源仅占全国人均的1/4。
六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我市九县虽拥有87%的土地、72%的人口,但仅完成全市59%的GDP、45%的地方财政收入、54%的投资、47%的国地税收入;多数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生产总值两项经济指标在山东省137个县(市、区)中排在100名左右甚至居后,至今尚无一县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行列。
三、科学确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战略定位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特征要求,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动力,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主线,以建设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核心抓手,全面放大中心城市带动、商城国际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补齐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实现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发展“可持续”,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
(二)战略定位
——建设特大城市。按照“以河为轴、北上东进”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加快北城二期、高铁片区及西部新城、南部循环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紧凑高效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推进中心城区和莒南、临港融合发展,与周边县区协调联动,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0万、到2035年达到500万,成为山东第三特大城市。紧抓鲁南高铁、京沪高铁东线等铁路规划建设机遇,完善通达高效的交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引领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临沂与沿线城市产业合作、资源互惠、文旅交融,努力把临沂建设成为京沪高铁东线中段隆起城市。
——建设国际商贸名城。把握临沂被列入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加快完善、全面实施临沂商谷建设规划,建好“四个商城”,融入“一带一路”,完善高效顺畅的商贸物流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临沂商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临沂综保区特殊功能政策,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网络,提高临沂商城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最重要的商品交易批发中心、最具影响力的物流分拨调运中心、最具活力的电商集聚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新高地、国际会展经济新高地。
——建设现代产业新城。紧跟“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产业发展新趋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强化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瞄准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配套,构建高端高质、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健康食品、冶金建材2个“三千亿级产业”,机械制造、绿色化工、高端木业3个“两千亿级产业”,新型医药、纺织服装2个“千亿级产业”,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建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新城;争取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建设全国革命老区示范城市。抓住全国、山东省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建设的有利契机,按照“老区城市率先”的目标定位,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积极推动新时代沂蒙老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理论研究、开发利用、精品创作、宣传教育“五大工程”,让“红色文化圣地”品牌享誉全国;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投入,让老区人民“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出有畅行、贫有善济”,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临沂市经济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改革开放全面发力、群众生活全面改善,建成新时代“大美新”临沂。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山东省第一方阵;中心城区规模超过320平方千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航空和铁路枢纽地位确立,对接济青、连接内外更加紧密,发力东西、招引南北更加顺畅;中心城区提质、县城提效、特色镇提速、美丽乡村提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
二是发展效益迈上新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50亿元,税收占比稳定在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8.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出口额年均增长8%,经济外向度达到20%;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3件以上;内外贸融合发展、“两型”社会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行政审批、政务服务走在山东省前列。
三是绿色发展实现新提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体系加快构筑,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水质优良率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40%。
四、全面推进新时代临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发展新动能
以新旧动能转换“四新四化”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8+8”现代产业培育计划,深入推动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转向“中高端”。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动能。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指导和重点实施项目目录,加大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力度,加强“品牌临沂”建设,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农业新六产、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医养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8个新兴产业,力争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9.5%提高到16%以上。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动能。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原则,分线制定和实施技术突破、链条配套、产业集聚和价值提升“四项计划”,着力推动食品、木业、机械、冶金、化工、建材、医药、纺织服装8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争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其中食品产业,重点发挥金锣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力争2020年全市食品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医药产业,依托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龙头企业,着眼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级原料药、医疗器械生产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力争2020年全市医药产业达到1200亿元。化解过剩产能形成新动能。综合运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三个工具”,倒逼落后产能市场出清。严格落实新证一律不批、到期一律不续和违法一律关停“三个一律”要求,采取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和退城进园、能源置换等措施,对化工、非煤矿山进行清理整顿,确保2020年全市危化品生产企业减少30%以上、矿山企业不超过50家,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空间。
(二)释放改革新红利
围绕“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目标,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政务服务的“临沂品牌”“临沂速度”。一是更彻底地“放”。坚持“四个一律”,即凡是国务院和省政府明令禁止、要求取消的事项,我市一律取消、绝不含糊;凡是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我市自行设立的核准、备案、年检等环节,一律取消;凡是其他市已下放且取得明显成效的事项,坚持“拿来主义”、一律下放;凡是其他市没有下放,但我市已具备条件、试点成熟的,也一律下放。对开发区这个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坚持“下放是原则、不下放是例外”,应放尽放、彻底放权。同时,创新开发区考评方式,市委、市政府对园区主要考核固定资产投资、产值、财税收入等反映发展绩效的指标,并根据园区发展绩效确定薪酬总额,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示范区。二是更有效地“管”。强化依法监管。抓住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四张清单”,明确责权边界,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公平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完善县、市两级随机抽查信息化系统平台,年底前12个县区和47个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市直单位全部纳入网上随机抽查,进一步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综合监管。推动综合执法与日常监管的无缝衔接,完善上下协调、权责对应的监管机制。确定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涉及“一票否决”事项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检查、上级统一安排的检查外,对企业的检查,坚持“无线索不检查、无需求不打扰”。对同一事项实行同城一家检查制度,避免多头检查。强化信用监管。一方面,政府带头讲诚信,对签订的合同、协议严格履行,决不“新官不理旧账”。另一方面,建好用好针对市场主体的失信惩戒机制,加快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及时公示信用信息,对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真正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努力打造诚信临沂的亮丽名片。三是更优质地“服”。推行高效化服务。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方面,以数字化“多图联审”为突破口,推行集成化服务、联审联办、限时办结模式,争取年内实现“3145”目标,即3个工作日内取得营业执照,1小时内完成常规不动产登记业务,45个工作日完成施工许可。不动产转移登记“一次办好”服务方面,实行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平台办理、一套材料流转、一个小时办结,6月底前试运行,力争8月全面推开。代办服务方面,按照“政治素质好、业务流程熟、专业素养高”的标准,确定代办员并派驻到代办窗口,制定可操作、可检查、可衡量的代办服务评价体系,6月底前开展业务;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制定实施具体可行的容缺受理、特事特办等办法,为项目尽快落地搞好服务。推行智能化服务。坚持用大数据的理念,用信息化的手段改变当前的流程,大力引为企业和群众能上网办的上网办,能自助办的自助办。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完善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增加公共信息服务容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全打通、全归集、全共享、全对接”,切实解决“二次录入”“体外循环”等问题,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线上服务。建立移动终端服务,利用政务服务App、微信等平台,将办理流程、信息查询、问题咨询、办理进度等纳入服务范围,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查询。推行精准化服务。坚持有的放矢,及时对接企业和群众需求,寻找工作突破口。坚持有标可循,针对企业和群众对部门职责、工作流程了解不透的问题,推行各行业系统内名称、依据、标准、流程和条件“五统一”,确保年内全市54个行业系统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有求必应,积极为企业搞好“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落实好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问题。
(三)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以创新增添动力、开放释放潜力。扩大开放方面,发挥临沂商城市场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突出抓好老商贸城提升、国际商贸城突破、网上商城壮大、海外商城布局“四城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境外合作园区、布局生产资料供应基地、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推动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电动车、建材、冶金、化肥等重点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创新驱动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企业、高校院所、人才创新协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力争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以上。发挥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组建临沂科学院,探索建设临沂科教创新区,争建中科院产业所,强化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园区科技平台孵化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通科研成果和现实生产力“最后一公里”,力争到2022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55家、孵化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发挥对外科技合作促进作用,深化与欧盟、东亚、印度等合作,着力引进创新团队和高端技术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设研发中心,全面提升关键领域和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打造竞争新优势
突出抓好人才、交通、生态、金融、民生“五个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打造区域交通要地。加快鲁南高铁和新台、岚临高速建设以及京沪高速改扩建、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做好济莱临高铁、京沪高铁东线和张临高速等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大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打造人才智力高地。用好“人才新政22条”,重点实施顶尖人才突破、急需紧缺人才集聚等“五大工程”和企业家发展领航、大学生“凤回沂蒙”等“六项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人才优势生成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打造生态宜居圣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加快环境污染整治,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切实调整好“四个结构”,努力做到“四减四增”。发挥滨水优势,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做活水文章,贯通水系、净化水体、提升水景,建设生态宜居水城,彰显“九水绕城、城水相依”的城市魅力。打造金融资本洼地。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办好资本交易大会,深化政银企合作,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打造民生和谐福地。全面落实“七有”要求,每年突出抓好100件民生实事,全市各级民生投入占比保持80%以上,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地市,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老区人民。全力打好精准脱贫、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防范金融风险、信访稳定等硬仗,努力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统筹区域新格局
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城乡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编制。抓住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契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同步编制县域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社区和村庄建设等专项规划,定点布局特色小镇、农村新型社区、长期保留古村落,确保到2020年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加快编制实施《临沂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个专项工作方案,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沂蒙样板”。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路、水、电、信、物流等设施向农村延伸,2018年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村电网,农村清洁供暖率达到7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以上。推进产业全域一体化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要求,统筹编制产业规划,引导各县区发挥各自优势、拓展产业平台、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以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为农服务中心等为平台,推动农林水利、城乡建设、综合执法等管理和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让群众“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成。
(六)树立赶超新标杆
实施市域、县域和园区三级对标赶超计划,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拓展空间。科学选定目标。按照“基础条件相近、可学可比可赶、奋力争先进位”的原则,12个县区面向全国,科学选定赶超对象,认真学习外地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全力推动后发超越和差异发展。突破园区经济。把园区作为对标赶超的主战场,围绕国家《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各类园区面向济青、京津、江浙等地区的发达园区,开展跨市跨省的“飞地经济”,借助外力实现园区经济新突破;采取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土地政策等措施,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推动镇域发展。鼓励支持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精做强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大沂沭河沿岸保护开发力度,为山东省全国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复制可推广样板;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加工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塑造美丽村镇新风貌。
(孟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