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青海经济发展转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8271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也由385元迅速上升至59660元,我国成功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与此同时,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些阶段性、深层次、趋势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由一般的数量满足向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转变。从供给侧来看,传统的人口红利弱化,旧的发展动能不断衰减,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忽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以致出现经济与社会、城乡、地区、收入分配等结构失衡问题。伴随着问题的累积,容易出现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严重下滑的现象。(2)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2012年开始结束了近10%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增速换档期(图1-1-1)。因此,在研判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和实现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1-1-1 1978—201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3)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与引领新常态,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且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省内背景

从1978—2017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图1-1-2),虽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差异甚至有些年份波动幅度较大,但是自2010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出现的持续逐年下降现象却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还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到2017年青海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3897.14亿元,(5)是地区生产总值的1.47倍。这表明随着需求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这些政策的正向边际效应正在迅速下降,负面效果不断显现。

图1-1-2 1978—2017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进入新常态后,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工业出现了新的变化:2011—2017年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由19.26%持续下降至6.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8.6%持续下降至29.91%,工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9.9%持续下降至34.23%。(6)这意味着青海省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亟待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受体制机制约束,目前青海省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必须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以优质供给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使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由此可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既是青海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青海经济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首先,课题研究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机制,以及发展转型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分析青海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路径及政策取向,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奉献微观视角。其次,尝试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升华,丰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完善经济发展转型理论体系,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素材。

1.2.2 实践价值

首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为青海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动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源于供给学派,萨伊、孟德尔、拉弗、罗伯茨等经济学家均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有萨伊定理、拉弗曲线等。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被视为供给侧改革的经典案例。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国内经济学家特别是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通过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反思和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从供给侧改革应对我国经济问题的新思路(贾康,2013;腾泰,范必等,2016等),且被应用于经济实践,引领国家“十三五”发展。

李翀(2016)认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都在供给侧,包括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期,短期的需求管理无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冯志峰(2016)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的必然选择。罗良文、梁圣蓉(2016)利用我国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根据C-D生产函数,从供给侧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同时构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核动力,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和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将合力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文建东、宋斌(2016)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前提是通过基础性的制度改革为人们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环境。胡鞍钢、周绍杰、任皓(2016)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际出发,结合现有基本国情给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线图,提出只有在“五大政策支柱”的多重维度下做好“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之路。

1.3.2 经济发展转型研究动态

经济发展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政府与市场关系。田国强(2012)认为,经济转型的根本是体制机制转型,本质是资源配置方式转型,核心是政府、市场与社会边界的合理界定问题。一是应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有限和有效政府(吴敬琏,2006;钱颖一,2009;青木昌彦,2014);二是肯定市场作用但也强调注意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经济转型中选择正确的战略及政策至关重要(Roland, 2002;Naughton, 2007;林毅夫,2008),中性政府和贤能体制是经济转型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而市场和政府交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沈坤荣,2008;李伟,张占斌,2008;姚洋,2014)。

(2)转型的路径选择。在“华盛顿共识”(John Williamson, 1989)和“休克疗法”(Jeffrey Sachs, 1985)的指引下,拉美、东欧和苏联选择了以宪政规则改变为核心、以“私有化”和“自由化”为导向的激进式经济转型。而中国选择的渐进式经济转型导致了经济高速增长(勃兰特,罗斯基,2009)。Stiglitz(1996)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经济学”,即强大政府和发达市场的适当平衡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经济转型的实践,胡家勇(2003)、景维民(2008)、吴光炳(2008)和洪银兴(2008)先后出版了《转型经济学》等著作。

(3)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转型研究。“九五”时期我国提出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型,强调政府自身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其中的关键(吴敬琏,2010),而体制改善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高资源配置效率,将实现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蔡昉,201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长期由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需要转向消费主导的战略(迟福林,2012),出路在于加快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尚福林,2015),而人力资本、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发展等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郭熙保,郑琪泽,2015;常修泽,2015等)。同时,由于环境约束、资源枯竭及开发收益分配制度缺失,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也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张米尔,武春友,2001;宋冬林,唐吉军,2004;景普秋,孙毅,张丽华,2013等)。

1.3.3 述评

已有研究文献丰富、视角多,基本涉及初始条件、目标模式和过程方式等经济转型三个基本要素的研究(田国强,2012),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文献是从需求角度来考察经济转型,供给侧的讨论偏少。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以促进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发展,而当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对区域层面的分析较少,结合青海省发展实践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因此,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亟须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理论支持,而供给侧改革也需要区域层面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验支持。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围绕供给侧视角下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说明“为什么研究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通过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及特点分析,说明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构建课题分析框架。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供给侧改革述评;二是经济发展转型述评;三是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即为课题研究准备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三部分为供给侧视角下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研究,这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首先,结合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说明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其次,供给侧视角下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可行性;最后,结合“五大任务”和“五大政策支柱”阐述供给侧视角下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对策建议和制度保障。通过深入剖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晰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破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境。

第四部分为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

1.4.2 研究方法

(1)归纳演绎法:在评述国内外经济发展转型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归纳经济发展转型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理,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在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可行性、目标、路径及对策建议。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技术手段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等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作出符合经济学逻辑的判断和分析。


(1) 2017年我国人均GDP约为88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划分标准,我国属于人均国民收入3856~11905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2)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背景[N].中国青年网,2016-01-09.

(3)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背景[N].中国青年网,2016-01-09.

(4) 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新华网,2014-11-09.

(5)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6)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