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时间线

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科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根据相对论,这个世界上除了光速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就连时间也不例外。心理学家肯定会认同这个说法,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时间的感知真的很不一样。比如小孩子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每天都在抱怨为什么还不下课,为什么还不放学,隔壁班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老年人则正相反,经常感觉自己啥也没干一天就过去了,稍不留神一年就又过完了。

大脑中的时间线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答案和时间在大脑中的标记方式有关。几乎所有来自外界的信息,无论是色彩还是声音,在大脑中都有专门处理它们的神经元,但时间是个很特殊的信息,大脑中没有专门处理时间信息的受体,只能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依次标记来感受时间的流逝。换句话说,时间就是对事物逐渐变化的一种衡量方法,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不同事件发生的密度有关。

在此基础上,美国杜克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德里安·贝让(Adrian Bejan)在2019年3月18日出版的《欧洲评论》(European Review)期刊上撰文指出,人类对于时间流逝的主观感觉取决于大脑对于图像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速度。

人是视觉动物,人类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当中有70%都是视觉信息,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是由一帧帧图像的处理速度决定的。贝让教授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网络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神经信号的传导路径会越拉越长。不但如此,大脑神经束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其特征就是神经传递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结果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图像信息的传递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处理速度也随之下降,大脑在单位时间里能够处理的图像数量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婴儿的眼球,会发现它们的转动速度和频率都要比成年人快,道理就在这里。这个现象换算成主观感觉,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大脑还没处理几个信息一天就过去了。

人脑中的时间线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人类的很多行为模式都会受到它的影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七年之痒”就是个好案例。统计数据表明,尽管结婚年龄各不相同,文化上也有很大差异,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婚姻平均时长均为七年左右,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认为,这一现象和人类的繁殖模式有关系。费舍尔擅长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婚姻制度,曾经撰写过一本名为《爱的解剖学》(Anatomy of Love)的畅销书。她仔细研究过“七年之痒”,发现虽然婚姻的平均时长约为七年,但这个数值是被少数超长婚姻拉大的,其实大部分婚姻都在结婚四年后终止,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四年之痒”。

她还发现,离婚的高峰期往往和夫妻双方的生育高峰期重叠,即男性在25—29岁,女性在20—24岁。如果是已经生过一个小孩的女性,则离婚高峰期出现在25—29岁,这说明离婚高峰很可能和孩子有关。

已知哺乳动物当中仅有3%是一夫一妻制的,但鸟类当中这个比例高达90%以上,原因在于鸟类是蛋生的,孵蛋时需要雌鸟和雄鸟相互配合,否则孵蛋的一方就要饿死。这个事实说明,一夫一妻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抚育下一代。即便如此,当幼崽或者雏鸟长大后,那些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或者鸟类父母通常也都会各奔东西,各自出去寻找下一位伴侣,因为经常更换伴侣有助于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从进化上讲是有利的,这一点对于人类同样适用。研究表明,世界上现存的原始狩猎采集部落里的妇女平均每四年养育一个孩子,之后她们往往也会更换伴侣,再和另一个男人生孩子,这就是“四年之痒”的根本原因。

费舍尔特别指出,她之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并不是为现代社会的花心男女们找借口,而是要帮助现代人认清自己大脑中的时间线,更好地应对与生俱来的生理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