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一〕

南登雁門道〔二〕 ,騁望句注巔〔三〕 ;山岡鬱參錯〔四〕 ,石棧紛鈎連〔五〕 。度嶺風漸微,入關寒未捐〔六〕 ;層冰如玉龍〔七〕 ,萬丈來蜿蜒,飛光一相射,我馬忽不前。抗迹懷古人〔八〕 ,千載誠多賢;郅都守長城〔九〕 ,烽火静居延〔一〇〕 ;劉琨發廣莫,吟嘯《扶風》篇〔一一〕 ;偉哉廣與牧〔一二〕 ,勇略天下傳。時來英雄奮,事去陵谷遷〔一三〕 ;數子不可期,勞歌爲誰宣〔一四〕 ?嗷嗷中澤鴻〔一五〕 ,聆我慷慨言〔一六〕


【注釋】

本詩作於康熙四年(一六六五)。

〔一〕雁門關:又名“西陘關”,關原在雁門山上。《明一統志》云:雁門山在太原府代州(今山西省代縣)北三十三里,雁出其門(指兩山間如門),故名。又,《代州志》稱:唐曾置關於雁門山之絶頂,明初移今所。此地“兩山夾峙,形勢險峻。”“自古爲戍守重地”。

〔二〕南登:竹垞自大同出發,關在其南,故云。

〔三〕句注:即雁門山。《淮南子·地形》:“句注”注:“句注在雁門。”薛思漁《河東記》:“句注以山形句轉,水勢注流而名,亦曰陘嶺。”

〔四〕鬱:積結。參(cēn)錯:參差交錯。

〔五〕石棧:山險之地,鑿石架木爲路。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六〕捐:除。

〔七〕玉龍:喻飛雪,此喻雪積冰封之山巒。

〔八〕抗迹:特立獨行。屈原《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九〕郅都:據《史記·郅都傳》,漢景帝時都曾爲雁門太守,“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爲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爲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後遭讒斬首。

〔一〇〕居延:古邊塞名,爲匈奴南下要道,漢代於合黎山、居延縣(漢屬張掖郡,今甘肅省額濟納旗)築塞防之。此泛指邊塞。

〔一一〕劉琨:見前《于忠肅祠》詩注〔一四〕。《扶風篇》:謂劉琨所作《扶風歌》。詩云:“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又云:“吟嘯絶岩中。”廣莫:洛陽城門名。扶風: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扶風歌》,樂府歌辭名。

〔一二〕廣與牧:謂李廣、李牧。據《史記·李將軍列傳》:廣乃漢文帝、武帝時名將,“嘗爲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力戰爲名。”“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據《史記·李牧傳》:牧乃“(戰國時)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原雁門)備匈奴。”嘗“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一三〕陵谷遷:語本《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爲谷,深谷爲陵。”喻君子小人易位,小人反居“陵”上。又《晉書·杜預傳》:“(預)刻石爲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硯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爲陵谷乎?’”後以喻世事變遷。

〔一四〕勞歌:謂勞作之歌,如“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或謂送别之歌,如“勞歌徒欲奏,贈别竟無言”(唐駱賓王《送吴七游蜀》詩)。竹垞詩有慰頌其勞績之意。

〔一五〕嗷嗷:衆聲嘈雜。《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中澤:澤中。《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集于中澤。”宋朱熹《詩集傳》:“中澤,澤中也。”

〔一六〕慷慨:此有感慨意。三國魏曹植《雜詩》:“絃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評箋】

沈德潛曰:“時來英雄奮,頂郅都;事去陵谷遷,頂劉琨。有此二語,方見結束。”(《清詩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