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肅公祠〔一〕

昔在狼山下〔二〕 ,軍書犯近坰〔三〕 。六師輕朔漠〔四〕 ,萬騎失雷霆〔五〕 。土木塵常滿〔六〕 ,龍蛇歲不寧〔七〕 ,豆田沙浩浩〔八〕 ,黍谷路冥冥〔九〕 。濟世須元老,長材總四溟〔一〇〕 。從容持國計〔一一〕 ,指顧悉兵形〔一二〕 。瑕吕安羣議〔一三〕 ,劉琨表外廷〔一四〕 。嗣王仍曆數〔一五〕 ,高廟有神靈〔一六〕 。既罷金繒款〔一七〕 ,無煩白馬刑〔一八〕 。北轅旋翠輦〔一九〕 ,南内啓朱扃〔二〇〕 。命己甘刀鑊〔二一〕 ,功真溢鼎銘〔二二〕 。春秋隆代祀,俎豆肅維馨〔二三〕 。一自軺車至〔二四〕 ,難期堠火停〔二五〕 。遺墟愁戰伐,大樹日飄零〔二六〕 。碧草空祠長,黄鸝過客聽〔二七〕 。霜鐘沉曉月,風牖繞明星。卞壼誰修墓〔二八〕 ,巫陽數降庭〔二九〕 。讖還思雨帝〔三〇〕 ,碑欲墮江亭。遠水澄湖碧,流雲暗壑青。千年華表鶴〔三一〕 ,哀怨此重經〔三二〕


【注釋】

本詩作於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

〔一〕于忠肅:即于謙。于謙(一三九八—一四五七),明英宗(朱祁鎮)時兵部侍郎。公元一四四九年英宗被瓦剌族(西蒙古部落,元代後裔)俘虜後,京師震動,大臣多主遷都南京,謙力排衆議,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即景帝),率兵保衛北京,擊退入侵軍。後瓦剌請和,送歸英宗。景帝八年(一四七五)石亨、徐有功等趁景帝罹疾,發動復辟,景帝退位,遂誣謙反,斬於市。十餘年後,憲宗(朱見深)時爲之昭雪,追謚“肅愍”,改謚“忠肅”。

〔二〕狼山: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

〔三〕近坰(jiōng):近郊。此指京城郊區。唐德宗(李适)《贈太尉段秀實碑》:“駕自中禁,狩於近坰。”

〔四〕六師:即六軍。此泛指軍隊。《詩·大雅·域樸》:“周王于邁,六師及之。”《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爲軍,王(指周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朔漠:北方沙漠,借代指瓦剌。《後漢書·袁安傳》:“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返)其北庭。”

〔五〕雷霆:狀軍隊之威勢。高適《信安王軍幕詩》:“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六〕土木:即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懷來縣西。唐置時名統漠鎮,後音訛爲“土木”。據《明史·英宗紀》載:(英宗)十四年,瓦剌也先(酋長名)寇大同,下詔親征,次宣府,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次土木被圍,師潰,英宗被俘,死者數十萬。

〔七〕龍、蛇歲:指英宗十三、十四年,依干支紀年法,其爲戊辰(龍)、己巳(蛇)年。

〔八〕豆田:婉稱君主被俘之所。《晉書·愍帝紀》:“初,有童謡曰:‘天子何在豆田中。’時王浚在幽州,以豆有藿,殺隱士霍原以應之。及帝如(往,被俘之婉稱)曜(即劉曜,時爲前趙統帥,後爲君)營,營實在城東豆田壁。”沙浩浩:謂瓦剌所居沙漠。李華《弔古戰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

〔九〕黍谷:地名,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嘉慶一統志》:“劉向《别録》:‘燕有黍谷,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温氣至,而穀生。’”故名。

〔一〇〕總:統領;統管。四溟:即四海。

〔一一〕國計:國家方針大計。

〔一二〕指顧:手指目視,謂于謙於軍前指揮巡視。

〔一三〕瑕吕:複姓,此指春秋時晉大夫瑕吕飴甥。安羣議:事見《左傳·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晉惠公被俘,遣郤乞歸召瑕吕飴甥往秦國談判,飴甥指點郤乞代惠公勞羣臣,並云:“孤雖歸,辱社稷矣。”請大臣輔太子即位。羣臣不知所出;飴甥乘間言:“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憂,惠之至也。”應“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羣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於是羣臣皆安,晉國始定。按,此與于謙擁景帝,拒瓦剌極似。

〔一四〕劉琨(二七〇—三一八)東晉愛國名將,曾任太尉,長期堅守并州(今山西省汾水中游一帶),與入侵之異族作戰。西晉覆滅後,晉琅琊王司馬睿移鎮建鄴,局勢不穩,劉琨聯合刺史“歃血同盟,翼戴晉室,遣右司馬温嶠奉表詣建康勸進”,司馬睿遂即帝位。按,時劉琨在朝廷之外,故云:“表(自)外廷。”詩意謂景帝繼位,得到各地擁戴。

〔一五〕嗣王:指嗣位之帝朱祁鈺。仍:因襲;依舊。有“符合”義。《尚書·顧命》:“華玉仍几。”《傳》:“仍,因也。”曆數:天道,亦指帝王更替次序。《尚書·大禹謨》:“天之歷數在汝躬。”《疏》:“歷(通“曆”)數謂天歷運之數,帝王易姓而興,故言歷數謂天道。”

〔一六〕高廟:祭祀始祖之房舍。此指帝王始祖。《漢書·車千秋傳》:“此高廟神靈,使君教我。”按:全句指也先挾英宗至京城勒降,京城人謝曰:“賴天地、社稷之靈,國有君矣!”(見明鄭曉《名臣記》)

〔一七〕金繒(zēng):金銀與絲織品,此指予異族之貢物、賠款。據《明史·于謙傳》:“(也先挾上皇窺京師)邀大臣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復邀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景)帝不許。”“(謙亦言)和不足恃,勢亦不得和。”

〔一八〕刑白馬:屠白馬歃血,古人多用於盟誓儀式,此指議和。據《明史·于謙傳》:“(謙曰)我與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移檄切責。自是邊將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

〔一九〕北轅:駕車向北,此謂瓦剌虜英宗北去。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詩:“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旋:返還。翠輦(niǎn):帝王車駕。《北史·突厥傳》:“啓人奉觴上壽,跪伏甚恭。帝大悦,賦詩曰:‘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詩謂瓦剌釋放英宗。

〔二〇〕南内:宫城的南部,英宗歸後居所。《明史·景帝紀》:“上皇(指英宗)還京師,帝(指景帝)迎於東安門,入居南宫。”扃(jiōng):門栓,亦指代門户。因宫中多用紅色,故稱。“啓朱扃”喻英宗自南内出而復辟,即所謂“奪門之變”。《明史·景帝紀》:“八年(一四五七),(景)帝輿疾,宿南郊齋宫……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功等迎上皇復位。”

〔二一〕甘刀鑊(huó):意謂倘於國有益,甘伏刀鑊之命。《新唐書·魏元忠傳》:“既誅賊謝天下,雖死鼎鑊所甘心。”鑊,無足大鼎,用作烹刑。

〔二二〕功真句:謂于謙功勳卓著,刻之於鼎,猶尚未足。杜甫《泰州見敕目》詩:“上將盈邊鄙,元勳溢鼎銘。”

〔二三〕俎(zǔ)豆:祭祀所用之禮器。亦指祭祀。肅:恭敬。維:虚詞,無義。馨:芳香。語本杜甫《泰州見敕目》詩:“舊都俄望幸,清廟肅惟馨。”

〔二四〕一自句:意謂瓦剌重新入侵。軺(yáo)車,古代軍車。

〔二五〕堠(hòu):古代瞭望敵情之土堡,又稱“烽堠”。堠火即烽火。《唐六典》:“烽堠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者,隨賊多少而差焉。”

〔二六〕大樹:大樹將軍,此謂于謙。《後漢書·馮異傳》:“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日:日益。飄零:語本庾信《哀江南賦》:“將軍一去,大樹飄零。”詩喻于謙死後,國事日非。

〔二七〕碧草二句:語本杜甫《蜀相》詩:“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黄鸝空好音。”

〔二八〕卞壼句:意謂于祠荒廢,無人修茸,不如卞壼。卞壼(二八一—三二八),字望之,東晉尚書令,蘇峻反,扶病戰死。後有盗發其墓者,見尸僵,鬢髮蒼白如生。晉安帝給錢十萬,以修塋域(見《晉書·卞壼傳》)。

〔二九〕巫陽句:意謂其人不可復得。巫陽,戰國時楚國女巫,名陽。屈原《招魂》:“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巫陽遂爲之招魂。

〔三〇〕讖(chèn):可應驗之隱語、預言。雨帝:明祝允明《九朝野記》:正統(明英宗年號)末,京師旱,街巷小兒爲土龍禱雨,拜而歌曰:“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未幾,有景帝監國、即位之事,又有英宗復辟之舉。説者謂:雨帝者,與(給予)弟也。城隍者,郕(景帝原封郕王)王(wàng)也。再來、還土地,復辟也。——以謡爲有驗也。

〔三一〕華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之木柱,後代亦有石製者,用作標志或裝飾。晉崔豹《古今注》:“今之華表也,以横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鶴:指遼東鶴。《搜神後記》云:遼東城門華表,忽有白鶴來,集人欲射之,鶴空中歌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三二〕哀怨句:意謂鶴之重來,人間更不如昔,己之哀怨尤多。


【評箋】

沈德潛曰:“四章末路俱叙自己憑弔,各能用意,略不重複。”(《清詩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