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易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前世蓬莱:黄易家世考略

一、黄易的先世

黄易(1744—1802,图1)字大易,号小松、秋盦等,钱塘人。诗、古文、词皆精通,长于金石之学,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又工书,善绘事,尤精于篆刻,后人将之与丁敬、蒋仁、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 其著作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秋盦遗稿》等,另辑有《黄氏秦汉印谱》《种德堂集印》等印谱传世。黄易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对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他在篆刻和金石学上的成就和贡献,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蕴藉儒雅的家风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现存文献考察,钱塘黄氏一脉可溯源至洪武初年,其先人福寿公本为匠作艺人,自江夏徙钱塘左桥里。关于黄氏祖先籍贯,各家记述大体相同而略有差异。黄汝亨《先府君行略》云:“洪武初有福寿公者,匠于官,徙家钱唐郡左桥里。”[1]李维桢《处士黄先生墓志铭》:“先世不知所自徙,徙钱塘之左桥者曰福寿。”[2]冯梦祯《有道鹤洲居士墓表》:“先世越人,入国朝有福寿公者,以匠徙籍钱唐,居左桥里。”[3]刘宪宠《明贞士鹤洲先生黄公行状》则云:“先世越人,洪武初有福寿公者,以艺事隶将作,徙家钱唐之左家桥里。”[4]黄氏一脉由福寿公传至承事公,再传至质庵公黄信。黄信子黄荣(逸山公),富甲乡里,娶妻沈氏,有六子,长莲洲公为诸生,仲、叔、季均从商,最少者即为黄裳。黄裳(1517—1594)字子重,号鹤洲,排行第八,虽然其父黄荣曾经富甲一方,然到黄裳少年时已经家道中落,他不得不随仲兄“析薪捆屦以鬻于市”[5],忽一日自泣曰:“吾宁馁而为伯,不饱而为仲也。”[6]乃弃商学书,补邑诸生。性孝友,母病,医药必亲尝乃进,祷祠以身代。母死,守丧三年如一日。莲洲公殁后无嗣,黄裳事嫂如母。兄弟贫者衣食接济之。抚养侄子黄汝淳长大成人,且为之娶妇,亲如己出。三十年间,黄汝淳竟不知自己为黄裳养子。

图1 沈塘摹黄易小像

黄裳妻子王氏孝孺育有二子,长黄汝高为诸生,早卒。次黄汝亨(1558—1626),字贞父,幼承家学,垂髫补郡博士弟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有《天目记游》《廉吏传》《古奏议》《寓林集》《寓庸子游记》等著作行世。黄汝亨为杭城名士,与冯梦祯、李维桢、王穉登过从甚密,与汤显祖、董其昌、苏宣、吴迥、洪复初等也有交游。受明末“好奇”之风的影响,黄汝亨兴趣广泛,对金石篆刻亦有心解(图2、3),曾为朱简《印式》作序言,为苏宣《苏氏印略》与吴迥《珍善斋印谱》题跋,《寓林集》(图4)中也存有《题洪复初印章》等论印篇什。黄汝亨长兄早逝,以孤子奉父母谨孝,很早就归隐西湖,奉亲养子,悠游自足,并于雷峰塔之东建别业以为读书居停之地。此处本名“小蓬莱”,《钱塘县志》载晋葛洪炼丹于此,故有此名。张岱《西湖梦寻》载:

图2 苏宣刻“黄汝亨印”

图3 吴迥刻“黄汝亨印”

图4 黄汝亨《寓林集》卷首

小蓬莱在雷峰塔右,宋内侍甘升园也。奇峰如云,古木蓊蔚,理宗常临幸。有御爱松,盖数百年物也。自古称为小蓬莱。石上有宋刻“青云岩”“鳌峰”等字。今为黄贞父先生读书之地,改名“寓林”,题其石为“奔云”。余谓“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藓之古,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青绿彻骨也。贞父先生为文章宗匠,门人数百人。一时知名士,无不出其门下者。余幼时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无异也。[7]

黄汝亨是明末杭城名士,其风流遗迹广为杭人称颂瞻仰。(图5)杭州西湖水面辽阔,风景秀雅,杭人崇尚风雅,尤好追新逐奇,黄汝亨曾发明“浮梅槛”引起杭城轰动:

图5 《秋水阁墨副文类》黄汝亨序并印章

客夏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竟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如也……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予时与韵人禅衲尚羊六桥,观者如堵,俱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亦想不及此人情喜新之谈。[8]

“浮梅槛”实际是以巨竹为桴,编蓬屋浮于湖上,黄汝亨还自书柱联于上:“指烟霞以问乡,窥林屿而放泊”。[9]乘坐这种竹筏游具,载酒游湖,杭州市民前往围观者如堵,引起广泛效仿。虞淳熙感叹道:“山溪处处浮竹筏,古今贤达如许,都不解浮筏于湖,遂令千秋开物名,独归贞父。”[10]祖先的风雅事迹无疑对家族后世影响深远,故黄易刻有“浮梅槛”一印,并常常钤于书画之上。黄易与“西泠八家”之另一位蒋仁订交甚早,他们曾经互为对方镌刻过先世所用书斋名。蒋仁祖先蒋之奇有“罨画溪山别院”,黄易为蒋仁刻“罨画溪山院长”一印,并请蒋仁刻“小蓬莱”印回赠,款文并录黄汝亨诗(图6)。[11]潘庭筠在《钱塘黄君墓志铭》中写道:“君(黄易)尝自绘《得碑十二图》,又取所藏唐宋旧拓、汉魏诸碑,双钩附跋,刊为一集,名《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寓林公旧筑室雷峰之东,额题‘小蓬莱阁’,用名此编,志不忘也。”可知黄易斋室“小蓬莱”亦系秉承先祖之志而得名。

图6 蒋仁刻“小蓬莱”印及边款

黄汝亨的才华和思想对黄氏家学与家风的影响非常深远,除了文采风流之外,(图7)还有对孝悌家风的传承。黄氏宗族一直延续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敦厚家风。黄汝亨有妻妾七人,先后举男女九人,长子黄茂梧(东生)娶上林苑丞顾友白之女顾若璞(1592—1681),顾若璞幼承家学,好读书,自经史百家及本朝典故,无不贯通,又以贤孝闻,为明清之际杭州闺秀诗坛之冠,年九十仍不废诗文,无疾而终。生子黄灿(澹庵)、黄炜。黄茂梧早逝,顾若璞“帷殡而哭,不如死之久矣”,孤身教导儿子读书。为了让两个儿子不忘祖德专心读书,顾若璞别出机杼地建造了一艘“读书船”,泊于杭州西湖断桥孤屿之幽绝处,为他们营造了专心读书的宁谧氛围。她的《秋日为两儿修读书船泊断桥作》这样写道:

图7 黄汝亨手札 上海图书馆藏

闻道和熊阿母贤,翻来选胜断桥边。亭亭古树流疏月,漾漾轻凫泛碧烟。且自独居扬子宅,任他遥指米家船。高风还忆浮梅槛,短烛长吟理旧毡。[12]

顾氏将自己的诗文词赋汇为一帙,以黄茂梧斋号名之曰《卧月轩稿》,可见哀思深厚。尤为特别的是,王渔洋《池北偶谈》载:“(顾若璞)平昔与子妇讲究河漕、屯田、马政、边备诸大计,所著《卧月轩集》,多经济大篇,有西京体格。”[13]后来黄树穀、黄易父子究心于河防等实用之学,正是受到这样的家学影响。

黄灿再传至黄佑铨(公衡),娶查氏,生黄兆泰(景林)。黄兆泰业医,娶吴氏,生黄树穀。树穀姊名黄玉(蕴之),弟黄树业,妹黄玙。黄玉著有《视夜楼酬唱集》。

二、黄易的父母

黄树穀(1700—1751)字培之,号松石,一号楷瘿,又号黄山、佛国山人。殁后友人和弟子私谥“端孝”,故世称“端孝先生”。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黄树穀的生卒年,学术界一直沿用的1701年有欠谨严。黄树穀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换算成公历实为1700年12月28日。其家族关系如图(图8)。[14]

图8 钱塘黄氏家世关系图 朱琪编绘

黄树穀八岁能诗,少年即负才名。黄兆泰远客京城时,黄树穀和诸名宿《绿牡丹诗》中有“疑是春山一片云”之句,传诵京城。后佐幕于真定太守,约在乾隆元年(1736)回乡后,见先祖黄汝亨营构之“寓林讲堂”渐就颓圮,乃于其地(即黄汝亨故第,在武林门外东马塍北)建“广仁义学”,广聚群书,延师讲学,以惠来学乡人。皇太极第六子爱新觉罗·高塞感其行,以《古今图书集成》赠义学,其他京师名公卿亦纷纷赠书达三万余卷。广仁义学所藏书每于板心折缝处斜盖“广仁义塾”四大字为记,使人不能巧偷豪夺,并钤以印记曰:“敬以此书义助于浙江杭州府武林门外广仁义学,永远为有志之士公读者。”[15]曾任两浙制府的简亲王德塞深加赏异,檄藩宪张公大书“风示儒林”匾额以加奖励,复为立碑垂后。黄树穀再次幞被入都时,清宗室胤礽第六子弘曣赏其文采经术,命长子从学,并请奉养黄树穀太夫人于京师。黄树穀尤以至孝闻于乡,梁瑛《端孝先生行状》记述黄树穀于雍正五年(1727)自杭州衰绖北上,历尽艰辛从保定负其父黄兆泰之骸骨归葬,更刺股血书行状,以求名公卿之志诔。此事在史震林《西青散记》及清人文集中多有记载,时人绘《负骸图》以记其事。

黄树穀工诗,有《楷瘿斋遗稿》传世(图9)。精于书法,与王澍、张照为莫逆交,张照之书间出其手,人莫能辨,得者珍如球璧。尤精小篆、八分,工铁笔,于篆籀有不传之学,王澍推其为当代巨擘。(图10)余大观赞誉:“琅玡王澍推巨擘,君与之交相切劘。”[16]兼擅画兰竹,用笔皆从篆隶中得之。[17]雍正七年(1729)前后,黄树穀有游艺扬州的经历,此行曾客吴轶容家。据郑燮云,其“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18]黄易受其父影响,也工于篆隶,十三岁所作篆书《云松巢志》,就已被摹刻上石。

图9 黄易手抄黄树穀诗集《楷瘿斋遗稿》

图10 黄树穀书法

除诗文经术之外,黄树穀秉承家学,对于河防漕运等有深刻的见解,并习以致用。雍正四年(1726)议开西湖,黄树穀云宜直浚,不宜横浚,当事者奇之。他建造的“清河龙”,为河防浚淤之创制(图11)。其实这是一种清淤用船,有九个舱,最末一舱安舵为龙尾;中间七个舱为龙腹,每舱各自为独立的一节,用铁钩连接;第一舱为龙头,长二丈,船头两板相合处安一木柱,用为绞关,柱下围以铁齿;柱后设龙口;龙口内末尾有铁制龙舌,舌上部分为龙喉。其用法是,以人推关,船进,齿动,泥松,沿龙舌、龙口、龙喉挖积淤泥置龙腹各舱。龙口内有“探泥”“格水”,分离泥水;龙喉之外有板,名叫“批水”,用以分水,象征龙颊;各龙腹之外有把,名叫“剔泥”,象征龙爪,用以梳泥;配合行动的有一条小船,名叫“子龙”,负责探水深浅、系绳、解卸等。[19]清仁宗嘉庆朝河官曾仿而行之,这套器具在清淤当中曾发挥过很大作用。黄树穀生前著有《河防私议》《格物考》《百衲琴》《百家衣》《松石谱》,皆未刻书流传于世。已刻者仅有《清华录》《楷瘿斋集古》诸书,可惜大多也已佚失。但从书名可窥知他所倡导的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学术,即力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实用的知识和经验,来传输给弟子和子孙,为国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林以宁曾如此评价黄树穀之生平:“松石司钱唐义学,搜集寓林遗文于百二十年后,负父骸于三千里外,辑《清华录》以萃人文,制治河器以裨国用,凡所以图报君亲者,靡不备至。第廉吏子孙,家无宿储,频年为客,诚非得已。”(《字字香序》)黄树穀去世后,墓志由钱大昕撰文,何琪书丹,苏州刘徵刻石。

图11 黄树穀创制“清河龙”样式 《河工器具图说》

对黄易的人生经历影响重大的还有其母梁瑛。黄树穀原配陈蕙字若兰,无嗣,乃继娶梁瑛。梁瑛字英玉,号梅君,又自号穀梁氏,为钱塘梁师燧女。梁师燧生前最器许黄树穀,黄树穀对他每有知己之感。雍正三年(1725),梁瑛归于黄树穀,此后相夫教子二十六年。乾隆十六年(1751)黄树穀去世,梁瑛含泪写下《皇清处士私谥端孝先生先夫子楷瘿黄公行述》数千言,后含辛茹苦课黄易、黄童以经艺。梁瑛是杭州著名的闺秀才女,诗、古文皆精通,兼擅绘事,今日犹得见其所绘观音像(图12)。又工于集古诗,曾于雍正八年(1730)三月,集唐、宋、元人诗句为《字字香》(又名《梅花字字香》),在扬州刊行,写刻精工。唐建中、曹学诗、林以宁女史作序,黄慎题记,徐德音女史题词。黄树穀所居娑罗桥,为梁瑛祖父“玉照堂”旧址,有梅花数树,环带小楼,梁瑛写梅咏梅其中,“拮据卒瘏,俾松石无内顾忧。且与松石女兄蕴之、女弟奂之时相酬和,以慰孀姑倚闾之望”,“亦以寄其甘贫守素之心也”。林以宁把梁瑛比作顾若璞,称“徽音遥嗣,乃在梅君”。又感叹道:“松石得梅君,可以娱亲,可以教子,可以出而报国矣。”[20]正是有这样的贤妻支撑着家庭,黄树穀才能安心幕游四方。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梁瑛在山东济宁去世,黄易亲运其柩归杭州,与黄树穀合葬于上泥桥。因母亲以梅为号,毕生爱梅咏梅,黄易诗中有“不看梅花不出游”之句以志哀伤之情。[21]

图12 梁瑛绘观音像 南通狼山观音院供养

三、黄易的兄弟

黄树穀与梁瑛育有四子:黄庭、黄经、黄易、黄童。另有一子黄芝早夭。黄庭(1729—约1780)字梦珠,号宝田,国学生,著有《蔗余集》《绿萍集》。黄庭为黄树穀长子,自幼被父亲寄予厚望,年少厉学,才华横溢。乾隆元年(1736),黄树穀曾作诗分赠诸子,诗中流露了黄树穀的人生感慨和寄托,也显示了书香门第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在赠给长子黄庭的诗中写道:“六代书香一线存,头颅如许尚何言。力营义学藏经籍,要使清官得子孙。汝已八龄须识字,谁能三载不窥园。却将韩富欧阳范,学取东坡子细论。”[22]

黄庭诗才很高,兼工绘事,曾绘《九曲亭图》。受家庭影响,他很早就随父离家历练。乾隆十年(1745)客华亭,学曹唐作《游仙诗》,此时年方十七岁。十九岁返钱唐,与杭志仁、魏白民游,学填词作赋。二十岁开始游幕四方,客鲁、楚、扬州、吴门,与四方前辈交游酬唱。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庭客居湖北佐幕,这段时间之中,黄庭与同客湖北的父亲旧友汪舸结为诗友,往还唱和极多。黄庭在湖北孝感县署中佐幕,其所依赖的社会关系,不少是父亲黄树穀的旧交,这也是父亲漂泊一生给儿子留下的社会资源。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庭在孝感撰成《端孝府君轶事》,并请父亲旧交龚之钺作序。[23]黄易跟随伯兄的游幕生涯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依靠的也是父亲和伯兄在湖北打下的良好社会基础。乾隆二十九年(1764),黄庭因事遭到牵连,被谪戍塞外轮台,[24]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黄易肩上,黄易只得旋里负米养母事嫂,并从此后开始了在固安、武冈等地的游幕生活。

黄庭被遣戍塞外后,身为戴罪之人,其生活非常艰苦。黄易也一直没有放弃过运用各种方法营救伯兄,他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财,为黄庭纳锾赎罪。乾隆四十五年(1780),黄庭在塞外迪化为酷嗜金石碑版的弟弟寄去《敦煌太守裴岑纪功刻石》拓本,此时恰逢黄庭即将被蒙恩放还,阔别十六载的兄弟重见在即。然而天不从人愿,黄庭未及放还即卒于塞外,最终未能与黄易握手重聚。黄易在汪楍、江昉等人帮助下,遣干仆将黄庭及其妾棺柩运回杭州归葬。[25]黄庭生前育有一子一女,子名黄时,后更名黄元鼎,字渭符。[26]

黄经(1733—1750),字德甫。黄树穀次子,幼极聪慧,秉承家学,自幼喜好搦管临帖。乾隆十二年(1747),杭城著名文人王曾祥向黄树穀乞黄经所书一百二十寿字篆书为其父祝寿,当时黄经才十五岁。[27]黄经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殁时年仅十八岁,犹在黄树穀之前去世。

黄芝,出生在黄易之前,早夭。

黄童字素亭,黄易之弟。生平事迹不可考,曾与黄易共居于济宁官署,后回杭州,大概一直在杭城留守打理黄氏祖产。

在清代早期如康、雍时期,幕府制度少有辟署之事,因此游幕大多不能作为进身之阶,想要出仕还是需要通过科举。而在清代中后期,社会问题和弊端不断暴露出来,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幕宾往往可以凭借其功劳得到幕主保荐,获得官职。[28]由此可知,虽然黄树穀才干出众,甚至做到皇族公子之师,却最终以贫寒终老,其子黄庭、黄易则“饥驱四方,谋食不暇”。[29]黄树穀本人,乃至黄庭和黄易的游幕经历,都是从“经世致用”的理念出发的,后来黄易即凭借家传治理河防的专长,最终得到重臣庆桂等上级的举荐,擢升至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

图13 黄润《秋盦遗稿序》手书上版

四、黄易的子息

黄易有妻妾二人,元配陈氏,侧室项氏。项氏为黄易育有二子二女,长子黄元长,次子黄元礼,长女黄润(字芳六)。黄元长官南河主簿,娶陕西道御史潘庭筠之女;黄元礼幼业儒,娶福山县典史王元浩女;长女黄润适济宁兵部职方司郎中李大峻(此山)。又有孙一,名黄珍,深得黄易宠爱。[30]曾孙黄以斌,字宪之,同治、光绪年间任山东冠县典史。

黄润秉承家学,亦能诗文,为李大峻育六子,皆有所成。嘉庆七年,黄润与长兄黄元长一道整理抄录黄易生前所留诗词、题跋,集为《秋盦遗稿》分诗草、词草、题跋三部分,黄润作序(图13),黄元长题识(图14)。可惜的是,子孙未能继承黄易的金石爱好,其生前所搜集之金石碑版,在他去世后几乎散佚殆尽,其中多为山东李氏所得。后来曾官东河同知的庄缙度不无遗憾地说:“司马(黄易)物故,其子孙不能守其业,所藏珍品皆如银杯羽化。”黄易在济宁居官日久,其后人也多定居于此,道咸之间,时有金石收藏家来此间寻访黄易后人以期有所收获,然已难觅踪影,翁同龢曾在一则题跋中说:“小松官东河久,其后人多在济宁……余数过济宁访黄氏子孙不可得。”[31]足证黄易后人在济宁的衰没。

图14 黄元长《秋盦遗稿跋》

[1] 黄汝亨《寓林集》卷十八,明天启四年刻本。

[2]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九,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3] 冯梦祯《快雪堂集》卷十七,明万历四十四年黄汝亨、朱之蕃等刻本。

[4] 《国朝献徵录》卷一百一十四。此外,黄汝亨《苏氏印略跋》之落款题曰“江夏黄汝亨贞父”,黄树穀之妻梁瑛记述黄氏“先世由江夏迁杭”。

[5]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九。

[6] 冯梦祯《快雪堂集》卷十七。

[7] 张岱《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清康熙刻本。

[8] 黄汝亨《寓林集》卷十《浮梅槛记》。

[9] 厉鹗《湖船录》,清钱塘丁氏刻本。

[10] 虞淳熙《浮梅槛诗序》,读者可进一步详阅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200。

[11] 关于黄易和蒋仁的这段交往,详见朱琪《西泠八家之一蒋仁的先世》,载《故宫文物月刊》第321期。

[12] 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三,丛书集成续编本,集部第119册。

[13] 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543。

[14]按梁瑛《皇清处士私谥端孝先生先夫子楷瘿黄公行述》所记载,黄树穀“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享年五十有一”。关于黄树穀的研究中的失误,主要集中在生年定为“1701年”及其家族关系梳理之错误。如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 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的第一章中将黄树穀生卒年定为“1701—1751”。此外台湾陈静媚《阅读越界——记一部十七世纪的〈牡丹亭〉木刻印本如何穿梭时空?女性阅读作见证》(载于台湾《跨越与游移:第二十九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论文专辑》,“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6年版)一文中,对黄树穀与其亲族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推测也有不少失误,请读者参看本文附表,兹不一一列举。

[15] 见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下。范景中在《藏书铭印记》中详细记录了“广仁义塾”藏书印的形制: 其印为朱文长方形,楷书五行,行七字,惟首行为二字,居下,前空格备填名用。

[16] 余大观《长歌赠黄楷瘿先生》,《菘塍斋遗稿》卷上,清刊本。

[17] 详见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阮元《小沧浪笔谈》、蒋宝龄《墨林今话》等书所记载。

[18] 据上海博物馆藏郑燮《板桥偶记》墨迹。

[19] 详情可参见山曼《流动的传统: 一条大河的文化印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页177。

[20] 转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543。

[21] 黄易《何梦华招集西湖葛林园录别》,见《秋盦遗稿》,续修四库全书本册146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2] 黄树穀《楷瘿斋遗稿》。

[23] 梁瑛《端孝府君轶事》,见黄树穀《楷瘿斋遗稿》,清钞配本。

[24] 石卓槐《黄梦珠上舍》(七绝)诗小注云:“因人波累流戍伊离。”见《留剑山庄初稿》卷二十四,清乾隆四十年石卓椿刻本。石卓槐(1738—1780)字楟山、芥圃,湖北黄梅人。自刻诗稿《芥圃诗抄》,伪托沈德潜等多人之名作序。因诗中有“悖逆”内容,被乾隆下旨凌迟处死,家属从坐,家产抄没。友人蒋业晋、曹麟开亦因该案受牵连,谪戍新疆乌鲁木齐。石所著《芥圃诗抄》《留剑山庄初稿》等皆遭查禁。

[25] 黄易有《哭汪雪礓》诗,其一云:“群雅唱新声,词坛有我兄。塞垣悲雁断,江表念鸥盟。万里双魂返,千金一掷轻。玉箫诸旧侣,数载几经营。”诗下小注:“兄与妾之棺返自塞垣,赖雪礓与橙里先生之力也。”汪雪礓即汪楍,汪舸之子。另翁方纲《黄秋盦传》载:“伯兄以事遣戍,君措贷为赎罪。兄丧数千里,遣干仆扶柩归葬于杭。”

[26] 黄庭有幼子小名阿初,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殇。但据石卓槐《黄梦珠上舍》(七律)诗小注:“梦珠年已四十,尚无子息,总以谋生道拙,客湖楚十余年未归。”则黄庭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前后尚无子。《留剑山庄初稿》卷十六,乾隆四十年石卓椿刻本。

[27] 事见王曾祥《静便斋集》。

[28] 请参见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 黄易《楷瘿斋遗稿跋》。

[30] 黄易《除夜归自黄河和姜白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韵》其一:“列烛围炉辟晚寒,椒花柏叶尽登盘。今年更喜添孙子,守岁喧哗不厌看。”

[31] 翁同龢跋黄树穀原藏《孝慈堂印谱》,豆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