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可禅师序[1]

《易筋》、《洗髓》俱非东土之文章,总是西方之妙谛[2],不因祖师授受,予安得而识之,又乌自而译之也哉!

我祖师大发慈悲,自西徂东,餐风宿水,不知几经寒暑,登山航海,又不知几历险阻,如此者,岂好劳耶?悲大道之多歧,将愈支而愈离,恐接绪之无人,致慧根之淹没。遍观诸教之学者,咸逐末而忘本,每在教而泥教,谁见流而债源。忽望震旦[3],白光灼天,知有载道之器,可堪重大之托,此祖师西来之大义也。

初至陕西敦煌,遗留汤钵于寺,次及中州少林,面壁趺跏[4]九年,不是心息参悟,亦非存想坐功,总因因缘未至,故静坐久留,以待智人参求耳。及祖师示人,为第一义谛[5],间者多固执宿习,不能领略再请。予何人,斯幸进至人,耳提面命,顿超无上正(传)〔等〕正觉[6],更有教外别传《易筋》、《洗髓》二帙。

惟《洗髓》义深,精进无基,初学难解,其效亦难至,是为末后之究竟[7]也,及其成也。能隐能显,(串)〔穿〕金透石,脱体圆通[8],虚灵长活,聚而成形,散则为风,然未可一蹴而至也。

《易筋》义浅而入手有据,初学易解,其效易臻,堪为筑基之初起。是必易筋之功竟,方可因之而洗髓。予得师传,行《易筋》已效,将《易筋》原本一帙,藏之少林壁间,俟有缘者得之。惟《洗髓》一帙,附之衣钵[9],远游云水,后缘行至,果获奇应,曾不敢轻以告人,又恐久而失传,辜负祖师西来之意,于是不揣鄙陋,翻为汉语,止求不悖经文,不敢致饰于章句,依经详译于后,并为序言于前,以俟智者之玩味而有得也。

释慧可[10]谨序

[1] 此序原在《洗髓经》(“本衙藏板”本将《易筋经》与《洗髓经》合刻)前,题为“翻译洗髓经意序”,因内容关涉《易筋》、《洗髓》二经,为便于读者参阅,故移至此。

[2] 妙谛:佛教名相,不可思议的谛理。

[3] 震旦:亦作振旦、真丹、神丹,新译支那。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

[4] 趺跏:佛教名相,具称“结跏趺坐”,即盘膝而坐,有吉祥坐、降魔坐等。

[5] 第一义谛:佛教名相,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无碍,不偏于一边。亦称“中道第一义谛”、“真谛”或“胜义谛”。

[6] 无上正等正觉:佛教名相,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真正的觉悟的意思。

[7] 究竟:佛教名相,即事理的至极;有最彻底的觉悟,最高的境界。

[8] 圆通:佛教名相,即圆满融通。这是佛、菩萨的觉悟境界。

[9] 衣钵:佛教名相,衣即祖衣,钵亦称钵盂、应器,用土或铁制成,佛教内传衣钵,表示有传承法脉。

[10] 释慧可(公元487—593):河南荥阳人,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精研佛经,礼菩提达摩为师,从学六年,得付心印。被尊为禅宗二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