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摩易筋经(修订本)
- 严蔚冰整理导读
- 3174字
- 2024-11-05 00:46:39
前 言
1.菩提达摩与《易筋经》
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嵩山来了一位相貌奇古的南天竺僧人,他在五乳峰半山腰岩洞中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人称“壁观[1]婆罗门”。此人名叫菩提达摩(公元?—528或536年),简称达摩(磨),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据《达摩宝传》[2]说:“达摩南天竺香枝国王之三太子,不恋王位,出家修道,成就大觉金禅,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成道后不恋圣境,发愿到东土传立空妙,于南朝宋末航海至广州,初传梁武帝,武帝不识妙理,至嵩山面壁九年。”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岩洞叫“达摩洞”,洞深七尺,阔四尺半,内有一影壁(原影壁已失,现为后人复制)。菩提达摩从自心中顿见佛性,少言多行,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时有具慧根者前来问道求法,其弟子除慧可外,较著名的有道育、僧副(道副)、昙林(昙琳)等。
《景德传灯录·僧副传》载:“道副因性爱定静,四方寻师,访得达摩于岩穴之中,师言问深博,遂感而从其出家,修习禅法,寻端极绪,有大成就。”时有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亦作惠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与《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摩携只履归西。从此菩提达摩在华夏被尊为禅宗初祖,慧可为二祖,开创中国禅宗,梁武帝尊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谥号“圆觉禅师”,塔名“空观”。
《易筋经》相传是菩提达摩所传,菩提达摩传授禅法时发现徒众易犯昏沉[3],此系筋骨柔弱所致,为使徒众修道无障,消除修行道上的障碍,故传授《易筋经》和《洗髓经》。
《易筋经》和《洗髓经》是用以锻炼身心的方法,所谓禅法不离世间法[4],若要传禅法应从世间法入手。易者,即日月阴阳之变化,有改变脱换之意。经云:“易者,乃阴阳之道也。”筋者,与经通,泛指人体之筋经。经云:“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经者,经典也。有将玑珠串联之意。经又作径解,入道之门径。
《易筋经》包含“易筋十二势”,上应十二时辰,内应十二经脉,易筋以坚其体;又有三论(总论、内壮论、膜论)作为理论支持。其中“易筋十二势”为“行入”;三论为“理入”。此“二入”[5]是菩提达摩的方法论,“二入”中的“理入”,是从明白道理开始,坚定信念;“二入”中的“行入”,是实践所传技法,持之以恒来印证相应的理念。
《易筋经》在传统养生学界享有十分尊崇的地位。后世传承的国术中被尊为“经”的,只有《易筋经》和《洗髓经》两部。其余均称为“拳诀”、“拳谱”或“捶谱”等。至于《易筋》《洗髓》二经是否是达摩所传,还是后人托名,学界有很多争论,对此本书不准备多作分辨,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易筋经作为一套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功法,其本身是传统养生学的结晶,凝结了历代修炼者的心血。正是这个原因,才为历来养生家所推崇,这也是《易筋经》真正的价值所在。
2.“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历时久远,又因易筋强身,实效显著,民间流传多种抄本,但多所增演而失实。有鉴于此,故明代方有“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刊印行世。
笔者所传承之“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为古代官刻本(刊印年代有待考证,初步判断为清代早期刻本),系当时郡、府官署选取民间版本中最完整、最接近古本原貌的善本,经官方雕刻印刷而成的版本,并在内页注明“本衙藏板”字样。由于作为官方刊印,故而样本考究,较诸私刻本和坊刻本,更为接近古本原貌。
“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应是目前能看到的国术古本中(包括各种版本的《易筋经》),为数不多的官署古籍善本。
“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共分上下卷,上卷为《易筋经》正文,署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谛译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评正。下卷为附录,题“来章氏辑”。《达摩易筋经》“易筋十二势”部分附有古图谱,图下有炼功(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老师们都反复强调:传统功法的修习不仅仅是“练习”,更是一种身心的“锻炼”,称为“炼功”比较合适。因此本书中相关的用语都用“炼”字)图说(师谓拳经)。书中除了有图势、图说、理法、揉法、药法、房中、秘法、心法外,还有十二月行功和各种辅助功法等。
一套完整的功法,犹如一个健全的人,功法是其骨骼,心印是其心脑,技法是其手脚,动作要诀是其经脉,辅助功法是其血液,缺一不可。“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其完整性是很难得的。其上还存有历代修炼者的附录和注释,极大地丰富了这套古老的功法,具有完整性和实用性。
《达摩易筋经》最初是释门禅宗用以自我锻炼身体的拳操类功法,“易筋十二势”整套动作设计合理,内涵丰富,内应十二筋经,外应十二时辰,符合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动作具有拳术的特点,刚柔相济,又有体操的特点,伸屈有度,故耐人玩味,且符合现代运动医学原理,主张伸筋拔骨。“易筋十二势”乃改变自身体质之门径,可贵之处是提出了“易筋”的概念,有《膜论》作理论支持,辅助技法完备,针对性强,自身即可依“经”验证,因此,《达摩易筋经》并非随意创编的粗合之相,它统摄上、中、下不同根器的众生,千百年来也凝聚着历代实践者的智慧,使之更加完备,造福人类,功德无量。故被后世誉为“禅功之源”。
3.返璞归真
《易筋经》千百年来被历代学人所推崇,同时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增演本和托名之作。
笔者收藏有明、清、民国时期各种版本《易筋经》数十种。各种版本的名字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若从内容来定名,笔者认为应当叫《易筋经义》比较合适,因为,译经僧般剌密谛只是将梵文《易筋经》译义为汉文。
笔者之所以将“本衙藏板”《易筋经》易名为《达摩易筋经》,在《易筋经》前冠以“达摩”,是为了尊重传承,也有别于其他增演版本。
传统功法的传授,首先要符合当代人简便易学的要求:动作简洁、功效显著、教材科学完整,灵活性强,阐述精专,便于习炼。
“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新版,系由笔者依照师承整理并演练。在保存古本原貌和精髓的基础上作了如下整理:
1.选用师传国术古本“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此为古籍善本,流通较少,刊刻精美,文献价值高,可与“通行本”互作印证。上卷《易筋经》正文部分,全部选用原版之传承功法、功理和图谱,编撰者不作取舍,并且历代收藏者的批注亦予以保留(见正文后括号内文字)。
2.为方便阅读,在整理编撰过程中,将古本繁体直排改为简体横排,依据现代标点符号规范加以标点,并为全文分段。又增加简注,将古本中涉及的佛教名相和道家术语作了解释。
3.《达摩易筋经》下卷附录部分,补齐了原缺的十二经筋图谱,替换了原本手绘的任、督二脉图。并删去《骨数》一节,因现代解剖学对人体骨骼的说明更明确。
4.为便于习炼,增加了《达摩易筋经》“易筋十二势”分解演示,辑于《传承与心得》部分。
5.增加《达摩易筋经》“易筋十二势”教学光盘和演示挂图。
6.《传承与心得》部分,依师承所得之传承与自身数十年习炼之心得,遵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精”的原则,加以阐述。演练之各势动作要领,配合吐纳以及心法,极具功效,可以逐月验证。
吾推崇精简之法,意在返璞归真,希望习炼者勿因难、因繁而退,能以适当的方法循序渐进,行之有效,好的功法才能得以传承。
[1] 壁观:佛教名相,达摩禅师所传的一种禅法,壁观盖以静坐中所对墙壁不倚,喻调身、心,以壁观为安心法门。其要义为十六字决:“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2] 《达摩宝传》:汉口开源印刷局出版(出版年代不详),讲述菩提达摩西来传法的因缘。
[3] 昏沉:佛教“立法百法”中的随感心所之一。指静坐时,因正念不足或体弱多病而出现低头、昏沉现象。
[4] 世间法: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俗务,称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相对。
[5] 二入:佛教名相,即一理入,二行入。“二入四行”是菩提达摩所传的方法论,《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有署名菩提达摩著的《少室六门》,“二种入”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