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调〕耍孩儿

庄家不识构阑[1]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2]。当村许下还心愿[3],来到城中买些纸火[4]。正打街头过[5],见吊个花碌碌纸榜[6],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7]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8],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9],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10]。高声叫:“赶散易得[11],难得的妆哈[12]。”

〔五〕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13],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14],又不是迎神赛社[15],不住的擂鼓筛锣[16]

〔四〕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夥,中间里一个央人货[17]。裹着枚皂头巾[18],顶门上插一管笔[19],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20]。知他待是如何过[21],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22]

〔三〕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23],道了低头撮脚[24],爨罢将幺拨[25]

〔二〕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26]。行行行说向城中过[27],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28],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29]

〔一〕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30],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复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懆[31],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32]。我则道脑袋天灵破[33],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34]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35]。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36],枉被这驴颓笑杀我[37]


[1] 庄家:庄稼汉,农民。构阑:亦称勾栏、勾肆、构肆。宋元时各种伎艺的演出场所叫瓦舍(亦名瓦子、瓦肆、瓦市),瓦舍内设有演出的看棚(剧场),即构阑。其本义为栏杆,即栏杆围成的演出场所。

[2] 官司:官府。差(chāi钗)科:差役和租税。

[3] 当村:村中,在村里。还心愿:还愿。祈求神佛护佑时许下心愿,事后须以香烛纸品等供品还愿。

[4] 纸:神佛前烧的纸。火:香、烛之类。

[5] 打:从。

[6] 纸榜:即今之演出海报,上写演员及演出节目。

[7] “不似”句:是说别处都不像那里热闹人多。那答儿,那地方。闹穰穰,即闹嚷嚷,热闹纷乱的样子。

[8] 椽(chuán船)做的门:指构阑入口处以横木搭成的门。

[9] 前截儿:指演出的前半段。院本:金元时代的戏曲形式,亦称五花爨弄。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金有杂剧、院本、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卷二十五)可见金代院本即杂剧,到元代才发展为两种不同的戏曲形式。夏庭芝《青楼集志》云:“‘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古谓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以末可扑净,如鹘能击禽鸟也;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来朝,衣装鞋履巾裹,傅粉墨,举动如此,使人优之效之,以为戏,因名‘爨弄’。……‘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调风月:院本剧目名。

[10] 背后:后面。幺末:元代杂剧的别称。刘耍和:本为元代前期的杂剧演员,长于科泛(动作表演),曾任教坊色长(剧团领班)。其事迹被编为杂剧,高文秀有《黑旋风敷演刘耍和》杂剧,今佚。

[11] 赶散(sǎn伞):指随处做场的江湖剧班,俗称野台班。赶,指赶场,剧班此地演出后,赶往另一地演出。散,指民间散乐,民间剧团。易得:容易见到。

[12] 妆哈(hē呵):亦作妆呵、妆合、妆喝。捧场,喝彩,此指让人喝彩、精彩。

[13] 钟楼模样:指戏台。由以上数句可知,本构阑观众席前排低后排高,呈阶梯状,半圆形。戏台在低处。

[14] 妇女向台儿上坐:旧时剧班演出,女演员坐在戏台的乐床上,以显示演员阵容。

[15] 迎神:迎接神灵降临或迎请神像出庙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迎神活动往往伴有仪仗、鼓乐和演出。赛社:秋收过后祭祀田神的活动。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赛神》:“岁十二月,索鬼神而祭祀,则党正以礼属民,而饮酒劳农而休息之,使之燕乐,是君之泽也。今赛社则其事尔。”

[16] 筛锣:敲锣。

[17] 央人货:即殃人货,犹言害人精。此指副净。

[18] 皂头巾:黑头巾。

[19] 插一管笔:头上插的饰物,庄稼人不识故称为笔。

[20] “满脸”句:指副净化妆的脸谱。

[21] 待是:将要。

[22] 直裰(duō多):古代斜领大袖的家居常服,亦称道袍。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晋处士冯翼,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系二长带,隋唐朝野服之,谓之冯翼之衣,今呼为直裰。”(卷一)

[23] 临绝末:临完,将结束之时。

[24] 道了低头撮脚:说完了便低头收脚。

[25] 爨(cuàn窜)罢将幺拨:爨即五花爨弄。宋杂剧、金院本的演出每场分为三部分。宋吴自牧《梦粱录·妓乐》载:“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又有杂扮……即杂剧之后散段也。”(卷二十)爨即艳段,是为了引人入胜加演的序幕。幺即幺末,指《调风月》《刘耍和》两段正杂剧。拨,指演出。

[26] 小二哥:宋元时称店主为大哥,称店里的伙计为二哥或小二哥。此角似由副净改扮。

[27] 行行行说:边走边说。

[28] 铺(pū扑)谋:用计。

[29] “但要”二句:只要谷米麦,或者不论布绢纱罗,全都可以。问甚,不论,不管。

[30] 那:音义并同“挪”,移动。

[31] 焦懆(cǎo草):焦急不安。

[32] “把一个”句:皮棒槌为当时演出用的一种道具,名磕瓜、盍瓜、榼瓜,由两个半个的棒槌捆在一起,以软皮包裹,内充棉絮或毛毡。是副末用来打副净以逗观众发笑的道具。详见本书所选李伯瑜〔越调小桃红·磕瓜〕。

[33] 则道:只说,只认为。天灵:头顶。

[34] 刬(chǎn产)地:转折词,反而。

[35] 爆:胀,憋。

[36] 刚:硬。更待:再要。

[37] 驴颓:骂人的话,驴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