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1]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2]。香脸半开娇旖旎[3],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4]。 造化可能偏有意[5],故教明月玲珑地[6]。共赏金尊沉绿蚁[7],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解读】
这首《渔家傲》是李清照现存八、九首“梅”词中,最早创作的两首欢愉之辞之一,另一首是秋千词《点绛唇》。但此首所咏不是隶属蔷薇科的果梅或“春梅”,而是属于蜡梅科的蜡梅,而蜡梅并不是梅的别种。鉴于古典诗词中常常将二者混淆,特加辨析,以免误会。
此首所咏虽属可以在我国各地生长的蜡梅,但词亦当作于词人出嫁前夕的汴京。此时此地,她的父亲官礼部员外郎,翁舅做吏部侍郎,她又是神宗朝已故王宰相的外孙女,家庭环境相当优裕,好花美酒任其享用,身价地位几无伦比,其自矜自得之意,溢于言表,以“香梅”自况之意甚明,是时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
上片的“香脸半开”一语双关,它兼指蜡梅的含苞欲放和如花美女的即将“开脸”出嫁。女子出嫁前几天,用线将脸上的寒毛绞净、将鬓角修齐,叫做“开脸”。将这一民俗摄之入词,使“拟人”这一修辞方式更加生活化,使蜡梅所幻化成的“玉人”,也就更加逼近了作者本人的身世现状,使雪中报春的蜡梅更加人格化,词作也就更具韵味。
下片的“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与群花比”二句,其表层语义是蜡梅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地胜过其他花卉,而深层语义当是指姣好无比、出人头地的作者自己。
此作不是《漱玉词》的名篇,其中也没有脍炙人口的名句,但它在咏梅作品中却有着承祧前人和启迪后人的特殊作用。林逋大约是李清照曾祖辈的咏梅名家,他的《梅花》诗,特别是其中的“天与清香似有私”,岂非“造化可能偏有意”之所本?而林氏另一首《山园小梅》尾联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又被她反意隐括为“共赏金尊沉绿蚁”诸句。
王十朋可算是李易安的儿孙之辈,其五绝《红梅》“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说它由这首《渔家傲》脱胎,恐不是无稽之谈。至于善效“易安体”的辛稼轩,其调寄《念奴娇》的“题梅词”,于李之同类词正反均有借取。
本来,文学创作上的承前启后不是新问题,但具体到李清照咏梅之作的研究,它还是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如果加以精耕细作,定会有更大的新收获。
稔悉各种花木而又博古通今的李清照,她不会不知道梅之为物的自然属性及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早在上古人们的心目中,果梅即被视为“和羹”(详见《尚书·说命下》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政治眼光看来,用以佐餐的梅子好比是位极人臣的宰相,起着调和朝廷上下各种关系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梅子同盐类似均为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李清照本人就曾以酸梅佐餐宴请至亲好友,所以梅在古代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中国科学》1973年第五期)一文说,在我国唐代以前,黄河流域下游到处有梅树生长。相传李隆基即因其妃子江采居处多梅而赐名梅妃。嗣后二三十年,元稹曾写过《赋得春雪映早梅》等诗,从中可见长安曲江一带仍有梅树生长。梅是亚热代植物,只能抵抗到摄氏零下14度的寒冷。或许因此,《扪虱新话》(下集卷一)才有这样一段令人解颐的记载:
北人不识梅,南人不识雪,盖梅至北方则变而成杏,今江、湖、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而雨,谓之梅雨,转淮而北则否,亦地气然也。语曰南人不识雪,而道似杨花,然南方杨实无花,以此知北人不但不识梅,而且无梅雨……
气候逐渐转冷,到了北宋,梅在北中国的许多地方已难以越冬,遂成了罕见之物。所以在苏轼写于今陕西宝鸡一带的诗中,有以杏充梅之事(详见《次韵子由岐下诗·杏》)。李清照从出生到十五六岁之前,当一直生活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她自然也不识梅。但那时在长安和洛阳皇家花园和富人府邸中,仍有梅树栽培。在宋人笔记《曲洧旧闻》中说,许昌、洛阳等地有江梅、椒萼梅、绿萼梅、千叶黄梅等良种梅的栽培。这类记载,与《漱玉词》中的咏梅之作是完全吻合的。
在李清照现存较可靠的四十七首词中,咏物之作几占半数。咏物词中,又以专事咏梅加咏蜡梅之什数量为最,约占五分之一以上。梅不仅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主人公,还是她最好的朋友,以至是她本人的化身。其状梅之语,多系喻己之辞。凡是不便明说的心里话,便托咏梅以出之。梅的命运几乎与《漱玉词》作者的命运合二为一。
[1] 渔家傲:晏殊调寄《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一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词谱》取为调名。据宋元人的诸多描绘,这是一种响遏行云、声情高昂的词调。
[2] 寒梅:此指蜡梅。花芳香,外部黄色,内部紫褐色。冬末先叶开花,产于我国各地,是著名的观赏花木。常见写作“腊梅”者,或因其腊月开花的缘故。琼枝腻:梅枝清瘦,着雪而丰腴。腻,肥。
[3] 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
[4] 玉人:美人。这里喻指梅花。
[5] 造化:指天地、自然界。
[6] 玲珑:明澈。
[7] 绿蚁:酒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