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 何玲玲 方问禹 王俊禄
- 1111字
- 2021-08-19 18:30:19
总章
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余村遇见“地球村”
群山叠翠,竹海摇曳,碧水潺潺,桃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又迎来一个春天。
绿道串起乡村别墅、农业观光园、生态旅游区,移步换景之间,铭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字的石碑,注解着眼前这幅江南水墨图景。
“15年前,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漫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今天的余村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载着游客观光的电瓶车司机姜志华说。
2005年,姜志华就在水泥厂上班。要不要关停水泥厂,村里人曾激烈争论。“钱赚了,人却进了‘药罐子’里。不能再走老路了。”当年的村支书鲍新民说。
从那时起,余村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村庄改造,逐步实现垃圾不落地、美丽庭院全覆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样本。“85后”现任村支书汪玉成说:“接力棒传到我手中,一定要把蓝图绘到底,让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和余村一样,浙江一大批乡村从生态破坏中转身,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取和予”的辩证关系。仰望星空,环顾“地球村”,这样的思索具有普遍价值。
美国纽约曼哈顿,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晚,站在联合国的颁奖台上,安吉县农民裘丽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故事。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张亮丽的明信片。”
新华社记者的镜头里,记下了这样令人难忘的画面:中国东部一个普通乡村,村里一个农村妇女,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聚光灯下,用夹杂着方言的中文发表演讲,讲述来自东方乡村的巨变故事,台下的各国听众听得入了神。
这是中国农村的高光时刻——中国的“乡村方案”赢得了世界赞誉。
这位农民朴实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掌声背后,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生态变革。
2003年,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15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这项工程。
约10万平方公里的之江大地上,“两山”理念深深扎根、开花结果。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浙江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浙江。眼下,浙江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的模样。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直到今天,这项惠及几千万百姓的民生工程,仍在不断深化升级,并从这里走向全国。
潮涌钱塘,大道溯源。
“千万工程”不仅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借鉴,还跨越大洋和山海,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