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与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 岑晏青主编
- 1065字
- 2021-08-13 20:21:03
2.1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又高于互联网,拓展了实体的感知范围。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的观点。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而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不断扩展。现代意义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的有机统一,从而支持形成高智能决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该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交换。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中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ITU在2005年发布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网络延伸与拓展应用,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处理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物联网具体来说有以下3个特征:
(1)更透彻的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
(2)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先进的系统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
(3)更深入的智能化: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欧盟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能够被定义为基于标准和交互通信协议的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设施,在物联网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等特征,它们能够被一个综合的信息网络所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