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爆惊世建荣功:王方定传
- 时春丽
- 2007字
- 2021-08-12 14:45:19
导言
王方定(1928—),祖籍四川自贡,放射化学家。
1928年12月21日,王方定出生于辽宁沈阳。他的父母均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王道周曾留学当时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火药科学,是我国的军事工业家;母亲杨肇华出生在潼南县的杨氏大家族。1934年,王方定进入南京中学实验小学学习,1953年8月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1955年,承担钽铌酸盐型铜矿分析工作(国产1号铀矿石分析),解决了矿石极难全溶的问题,获得了稳定的结果;磷酸盐型铀矿分析工作(2号铀矿石分析),解决了定量还原成四价铀的问题,获得了稳定的结果。通过对两种矿石的分析,他认识到国产磷酸盐型铀矿石含铀品位高,处理简便,有开采前途。1956—1958年,研究从国产含铀矿石中提取铀,确定了磷酸三丁酯提取铀的工艺,制定了小规模提取铀的设备并进行萃取实验,用于处理国产矿石,提取率99%;完成了三碳酸铀酰钠、重铀酸钠等铀化物的制备、组成和性质研究,对从国产铀矿中提取出的铀的净化做了基础性研究工作。
1958—1978年,王方定被调至正在组建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简称九院),负责研制核武器的放射化学工作。1960—1963年,作为组长,完成点火中子源的研制工作,该中子源被多次用作核弹的核点火部件。1964—1978年,他开展的核武器试验中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包括裂变当量、中子、聚变当量、引爆氢弹用原子弹爆炸当量、氢弹中总裂变当量的测定,以及用气体裂变产物测定核爆炸的裂变当量以及爆炸取样回收系数的测定,这些技术先后用于十余次核爆炸试验的诊断中,为完成这些测定对多种核素进行了分析测量。王方定作为第一发明人,“快速测定裂变燃耗的气体裂片法”获1987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裂变燃耗放射化学诊断方法”获1989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79—1989年,王方定被调回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简称原子能院,下同),主要开展了裂变产物的化学行为研究、裂变产物的化学状态与生成方式间的关系、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研究等科研工作。他还进行了核化学的学科方向性的调研工作,结合聚变核燃料及聚变过程中高能中子、带电粒子核反应,提出了聚变化学的研究方向。
1991年,王方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方定的回忆及有关文献材料,以及对他学术经历的研究,是研究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王方定学术成长经历的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类:
(1)学术论著。王方定先后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专著数部。这些论著大多发表在有关的学术期刊,或收录于研究报告中,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2)工作笔记、调查报告、个人日记等。王方定在不同时期工作笔记、个人日记、调查报告,保存在王方定家中、工作单位原子能院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本次采集工作尽可能地收集了这方面的文献材料。
(3)档案材料。王方定先后在原子能院、青海国营211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工作,工作单位的档案部门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为采集小组提供了有关王方定的个人档案和有关科研工作方面的资料。
(4)口述材料。采集工作要求对传主本人及其同事、传主的学生等进行视频、音频采访,并进行口述资料整理。这些材料弥补了学术论著、工作笔记、档案材料侧重学术的不足,口述材料能将采集到的已有资料进行衔接,使所有的资料更具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在口述资料中,采集到了很多以往资料没有反映的传主本人的人生经历。自2013年6月,王方定院士采集小组正式成立以后,在院士及其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积极配合和采集小组的不懈努力下,采集小组围绕王方定的学术成长,获得了珍贵的手稿、档案资料和书信资料。采集小组成员赴重庆、四川、上海,走访了王方定院士的母校,重庆潼南中学、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的校史馆、校友会、宣传部及重庆市、自贡市的档案馆,还有王方定院士工作过的原子能院、青海国营211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采集过程中,搜集了王方定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照片、证书、信件、手稿、学术评价、口述资料、档案等与传主学术成长密切相关的资料,这些工作为本传记的撰写奠定了雄厚的资料基础。
本书以王方定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其在不同阶段取得的成果为主线,参照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背景,梳理王方定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叙述了王方定的家庭背景及童年的成长环境;第二章梳理了王方定接受的教育历程;第三章介绍了王方定在大学毕业后至参加核武器研制前的工作经历;第四章重点叙述了王方定参加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放射化学工作;第五章阐述了王方定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以及他坚持科研,最终重返原子能院工作的经历;第六章介绍王方定重返原子能院后开展的放射化学基础研究工作;第七章主要阐述王方定学术交流、获得的奖励荣誉以及参加社会活动情况;第八章叙述了王方定为师为人,搭建青年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