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敦煌石窟》(又译作《敦煌石窟图录》),法国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编著。伯希和为近代著名的汉学家、探险家。巴黎人。早年毕业于法国国立现代东方语言学院,曾师从汉学家沙畹、印度学家列维等,精通汉语、英语、德语以及波斯语等十三种语言,在敦煌学、内亚史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与我国同时期的著名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陈垣、陈寅恪以及傅斯年等皆有交往,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尤其是敦煌学研究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伯氏受法国科学院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的委派,自1905年起对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和库车托木舒克的脱库孜萨米,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等地进行考察。至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所率领的考察团由新疆进入敦煌,开始对莫高窟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抄录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负责文字抄录,测量师瓦扬(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努瓦特(Charles Nouette)分别负责洞窟的测绘与拍摄。最终,考察团除了盗掘、掠走了约6000余件珍贵文物之外,还催生了数部重要的著作,而本书《敦煌石窟》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敦煌石窟》六册,收录了考察团此行所拍摄的莫高窟外景、洞窟彩塑、壁画以及碑刻等照片计三百多幅,自1920年1924年在巴黎陆续刊出。约略言之,此书有以下价值:其一,《敦煌石窟》的编纂及出版具有开创意义。伯希和是最早对莫高窟进行系统的、大规模拍摄测绘的研究者,而《敦煌石窟》也成为敦煌研究的重要资料:“在西方和东方,这个画册成为启迪、研究敦煌学的钥匙”(雒青之《百年敦煌》)。其二,《敦煌石窟》全书收录的敦煌资料极为系统、全面,既包括了壁画和塑像等图片三百余幅,也对其外景环境、具体位置等做了科学记录。其三,《敦煌石窟》所收录资料,相较于后来出版书刊更具原始性和完整性。今天距考察团的拍摄活动已有百年之遥,在此期间敦煌石窟遭遇了自然的、人为的大量破坏,不少遗迹已经面目全非,其最初的完整状态只能通过此书来得以窥见。

此次出版,以伯氏1920年至1924年在巴黎出版的初刊本为底本予以影印。因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殖民者立场的局限,书中部分视角和观点或许不无可商之处,为保持文献原貌,未作过多改动,望读者在阅读使用过程中略加注意。

艺文类聚金石书画馆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