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牢”字解
说到“牢”字,人们便会想到犯人。可实际上,古代的“牢”原本是指豢养牛马的地方。在甲骨文中,“牢”字写作“”。分析其结构:外部是一个框,代表圈养牲畜的护栏;中部是“牛”,代表牲畜。总体来看,这个“牢”字形似牲畜被关在圈里。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牢”字的本义是“牛圈”。一般认为,“牢”字中的“牛”泛指牲畜,其本义是豢养牲畜的栏圈。许慎在《说文解字·牛部》中写道:“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匝也。”在这里,所谓“闲”,是指遮拦物,指的就是豢养牲畜的栏圈。许慎认为,小篆的“”字的外部意味着“取其四周匝也”。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四周都是遮拦物。在《战国策》中,就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说法。在这里,“牢”字指代养羊的地方。由此可见,“牢”字并非只是牛圈。
在小篆中,“牢”字将牛关在栏圈内,圈门口加了一根木头,确保“牛”无法跑出来,显得异常牢固。因此,“牢”字便引申为“牢固”“坚固”。《韩非子》所说的“期年而器牢”,就是指“一年后所制作的陶器极为坚固”。
既然“牢”字是指关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的地方,用来祭祀的牛、羊、猪也被称为“牢”。具体细分起来:“太牢”是指牛、羊、豕各一头;“少牢”是指羊、豕各一头。
在古代,关牲畜的地方也时常关犯人,“牢”字又引申为“监狱”。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说:“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读书人在地上画一个圈作为牢狱,按说是不可进入的。后来,“牢”字被专门用来代表监狱,“圈”字则代表关牲畜的地方。原本关牲畜的“牢”被用来关犯人,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统治者视“犯人”为牛马的非人道的罪恶行径。
“牢”字趣释
关于“牢”字,人们大都知道它与犯人有关,却很少人知道古代的“牢”是养牛马等牲畜的地方。甲骨文的“牢”字其外部框形为牲畜圈周围的护栏的象形,中间的“牛”为牲畜的代表,是牛或其他牲畜关在圈里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