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隶书的起源

在汉字中,隶书非常独特。从字形上看,隶书较为宽扁,横画较长、直画较短,一般呈长方形,颇为庄重。隶书强调“蚕头燕尾”,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隶书一般分为“秦隶”与“汉隶”,分别称为“古隶”与“今隶”。由于隶书源于秦朝、盛于东汉,书法界便出现了“汉隶唐楷”的说法。

战国以后,汉字的演变逐渐倾向于以点画结构取代线条结构。这种崭新的字体就是隶书。从这个角度来看,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这个过程被称为“隶变”。篆书中有不少圆转的笔画,隶书中则改为方折。

篆书曾经是官方的正规字体,其线条极为繁复,圆转的笔画很多,书写起来非常麻烦。于是,除了正式场合,人们开始逐渐进行简化,工整的弧形笔画便逐渐变成了平直笔画。这种新字体流行开来,就是隶书的雏形。据《晋书》记载,卫恒曾在《四体书势》中强调:“隶书者,篆之捷也。”这就清楚地表明,隶书就是篆书的快写体,既源于篆书,又突破了篆书的原有束缚。通过这一变革,汉字的书写速度比过去更快了。

关于隶书的得名,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汉书》就认为,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就是说,隶书的出现是起因于官狱奏事繁多,目的是通过简化而方便书写。这种字被称为“隶字”。隶书最初是一种为了避免篆书的繁复而发明的辅助字体,又被称为“左书”或“佐书”。

西汉初期,隶书依然保留着秦隶的特点。新莽时期,隶书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东汉时期,隶书开始形成各种风格。关于这一点,《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等体现得十分鲜明。

作为中国文字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新境界;二是为楷书的形成奠定基础。

汉字演变的转折点——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