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陶文

陶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陶器上的文字,为汉字的远祖。

陶文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其性质为“标记”和“表号”,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另一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通常只有寥寥几字,多数为印文,其内容一般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以及吉祥语和年月日等。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一样,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

将符号刻画在陶器上,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最早陶文为半坡陶文,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除此,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出现过陶文。

陶文是中国汉字的雏形,要比甲骨文出现早一千多年。在原始社会,人们将意象符号画在陶片上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这个时期的文字其实用性较强,那些刻画在彩陶上的原始文字大都属先民装饰上的图腾,为巫卜之用。后来其内容越来越复杂化,逐步发展为题款形式,这个时期,实用性仍然为陶文的重要特性。在原始装饰的萌芽和发展的影响下,陶文的实用性得以逐步突破,演变成为一种装饰的特殊语言符号。这一例子,可在青海马家窑文化中得以体现。其中出土的许多陶文均配合了纹饰作为一种图形装饰,例如陶罐上的“出”字形纹饰,被几何化的“出”字,呈一正一倒装饰于陶罐腹部,其饰纹与颈部的密纹装饰相得益彰,疏密相间,韵味十足。马广型中国圆圈“米”字纹,“米”字被几何化后,位于两层圆线之中,与外部起伏的折线纹形成动静相间的装饰效果。陶文的出现奠定了汉字在陶瓷装饰中的基础。

陶文多数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也有极少一部分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通常,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分析起这些陶文的性质来,裘锡圭将它们看作是一种“记号”,郭沫若则将它们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将陶文划入文字的范畴中。唐兰先生说:“现行文字的远祖就是这些陶文,它们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文字的远祖——陶文

陶文,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另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