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衣冠禽兽

本故事出自《宋文宪公全集》,此书为明代宋濂创作的诗文集。

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齐国人叫西王须,他很擅长海外贸易,常常来往于扶南、林邑(yì)、顿逊等国,买卖各种珠宝。比如玳瑁(dài mào)、玻璃、云母、玛瑙之类,这些宝器珠光闪耀,人见人爱,西王须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这一天,西王须的商船遭遇大风,船翻了。他攀附在断裂的桅杆上,漂流了很久,最后遇上了一片浅滩,才靠岸活了下来。

他披着湿漉漉的衣服在夷阴山中行走,山里幽暗阴冷见不到阳光,西王须觉得自己快没命了,必死无疑,便寻找岩洞作为死的归宿,希望遗体不要成为乌鸦、老鹰的口食。

当他还没进洞时,一只猩猩从洞中出来,反复地看他,那样子好像是很可怜他似的。不多时,猩猩取来蜀葵、大豆、萝卜等各种食物,让他吃。

西王须狼吞虎咽,吃得非常享受。洞的右边还有一个小洞,新垫绒毛一尺多厚,很暖和,猩猩让给西王须作寝室,而它自己却独自睡在外面。夜深了,寒风袭来,猩猩蜷缩着身子挤靠在洞壁上,不吭一声。虽然言语不通,但每逢早晚,猩猩总是“哇呀哇呀”叫嚷着,好像是在安慰西王须,排解他的情绪。

他们就这样和谐相处了一年,猩猩对西王须关怀备至,从不懈怠。

忽然有一天,一艘船从山下经过。猩猩急忙挟着西王须从洞里出来。他们一齐呼叫着,船停了,猩猩将西王须送上了船。

西王须上了船,原来船主是他的朋友。西王须欢笑着,向朋友倾诉着九死一生后的幸福,已经忘了拯救他生命的朋友;而猩猩呢,却一直含泪遥望着他,不忍离去。

船启动了,西王须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猩猩的血可以用来染毛织品,历经百年不会褪色。岸上这只很肥,杀了它可以得到一斗多的血,发点小财,你看怎样?”

朋友大骂:“西王须,你还配做人吗?猩猩兽类却有人性,你是人却不如畜生!让你活着就是玷污人类了!”

于是,朋友用袋子装了石头绑在西王须脖子上,将他沉入水底。

点评:善恶必有报,只是时间的早迟。

齐西王须善贾海,出入扶南、林邑、顿逊群蛮中,贸迁诸宝。若毒冒、颇黎、火齐、马脑之类,白光煜(yù)煜然。遇东风覆舟,附断桅浮沉久之。幸薄岸,被湿行夷阴山中。山幽不见日,常若雨将压地。

西王须自分必死,寻岩窦绝气,庶遗胔(zì)不为乌鸢(yuān)饭。未入,猩猩自窦中出,反复视,意若怜之者。取戎叔、雹葖(tū)、委萎诸物,指之食。而西王须方馁,甘之。窦右有小洞,栖新毳(cuì)厚尺余,甚温,让西王须,猩独卧于外。大寒,不自恤。语言虽殊,朝夕嗢(wà)吚作声,似慰解状。如是者一年,不懈。

忽有余皇度山下。猩急挟西王须出,送之登。及登,则其友也。猩猩犹遥望不忍去。

西王须因谓其友曰:“吾闻猩血可染罽(jì),经百年不蔫。是兽也腯(tú),刺之可得斗许。盍升岸捕之?”其友大骂曰:“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不杀何为?”囊石加颈沉之江。

——素材源自《宋文宪公全集》

晓皮读书

晓皮:妈妈,大猩猩好可爱啊!

妈妈:所以我们人类一定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晓皮:为什么人类总要欺负动物,比如捕杀鲸、大象之类,特别是西王须真是让人愤慨!

妈妈:是呀,孩子!人类贪婪、自私,为了满足欲望,往往以牺牲其他生物为代价。

链接: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称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作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