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工智能”一词出现之前,我们就在研究人类智能,并试图用机器实现这种智能。人类智能来源于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能否自我解释并自我实现,仍未可知。2015年3月,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姆斯基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克劳斯对话时被问及“机器可以思维吗?”他套用计算机科学家戴克斯特拉的说法反问:“潜艇会游泳吗?”如果机器人可以有意识(consciousness)的性质,那么机器人可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吗?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研究人类思维时就提出三大联想律,即相似律、接近律和对比律,而同时期的中国哲学家、思想家庄子则通过与惠子的对话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思考。进入21世纪,人类对思维的研究转向脑科学、神经网络、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试图通过机器实现与人类一样或者同等甚至更高级的智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一直是媒体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术语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中,将未来描绘成拥有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乃至智能武器杀手等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未来景象有时被渲染得十分可怕,有时则被描绘为异常美好的“乌托邦”。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大众与专业人士、技术研发与社科专家、政府官员与未来学家,显然有不同的理解与视角。很多时候,人们彼此之间谈论的人工智能其实并非同一概念,因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100多年前,能自己活动的机器就可以被视为是智能的,后来能打败围棋的就是智能的,现在视觉识别、语音控制是智能的,之后,会创造诗歌、绘画是智能的。未来,与人一样思考是智能的……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引起人们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不管如何,这些思考都是有意义的。为了更好地启发读者,我们以正反两方思辨的方式提出我们对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思考。人工智能的奇点何时到来?人工智能是否在抢人类的饭碗?人工智能是否会思考?智能战争是否会毁灭人类?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政治的本质?人工智能如何影响网络安全,影响舆论?人工智能能否进行艺术创作?你一定急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思考的过程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治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约束人工智能的三条锁链:伦理与原则,标准制定,风险评估与预警。通过这种形式,拨开人工智能的迷雾,使真理越辩越明。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加入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用实际行动,去伪存真,共建美好未来。